“收官之年”看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12-21 16:47李毅娜
甘肃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康生活小康小康社会

李毅娜,高 军*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 兰州 730030

一、追根溯源说“小康”

(一)古代思想家描绘与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与向往

“小康”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词语,最早出自我国的《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反映了民众对丰衣足食的理想生活的向往。[1]

(二)儒家理想中的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

西汉儒家主要著作《礼记·礼运》中,把小康表达为:“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弄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些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晋书·孙楚传》也提到小康:“山陵既固,中夏小康。”这里的小康是比“大同”思想低级的一种社会模式,指理想中的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状态。

(三)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

宋代洪迈《夷坚甲志·五郎君》:“庠不能治生,贫悴落魄……然久困於穷,冀以小康。”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先生得这‘银母’,家道自此也可小康了。”这里的“小康”都是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太平盛世的描绘

康有为维新变法,在“托古改制”的名义下,结合《公羊》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构建了一个“三世”系统。他认为“升平之世”是“小康社会”。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当大同无法实现,他又希望在袁世凯的统治下能推进民国建设事业,并将之描述为“小康”:“余于袁世凯之继任为临时大总统也,固尝以小康期之,乃昌率同志,退为在野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小康社会”必将建成

“小康生活”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上承温饱、下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小康生活”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致力于家庭或个人物质财富的增加。“小康社会”与“小康生活”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康社会处于更高的层次,相比小康生活,小康社会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小康社会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但是又不止于此,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

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飞跃。“小康”经历了小康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主要演化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做出的战略部署,它不是经济领域的单方面发展,是要惠及全体人民。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彰显的是党对小康社会必将建成的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2]

(二)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过去的时间里,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动员组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敢死拼命的精神打硬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省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552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17.5万,贫困发生率由26.5%下降到0.9%。到2019年底,全省75个贫困县已有67个脱贫摘帽,7 262个贫困村已有6 867个退出贫困序列,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整体脱贫。

2.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甘肃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甘肃省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省人均GDP已达32 995元,比2010年提高了17 264元;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了48.49%,比2010年提高了12.3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为了让全省人民更进一步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32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62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9.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7.26万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3.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们享受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2019年底,全省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57%和98.9%,比上年末分别提高了0.12个百分点和0.09个百分点。全省文化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7亿人(次),入境游客19.8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98.0%。

4.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近年来,全省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多点突破,发力见效,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祁连山生态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生态红线专项行动,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1.2%。[3]

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全省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变大。全省要再接再厉,不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全省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问题仔细梳理、咬定目标、真抓实干,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

(一)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明确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根据各地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政府加强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奖补政策。对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的企业,加大奖补力度,想方设法提高地方财政及企业的科技投入。

(三)继续加快推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突出抓好重大带动性项目建设,谋划好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尽最大可能加快进度,并加大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力度。

(四)持续提高居民收入

深挖增收潜力,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加速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有效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文化传承,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着力美化人居环境

积极落实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三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甘肃省关于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效果,使农村更加宜居美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终点,也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4]。

猜你喜欢
小康生活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倪怀本
我家的小康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我们的小康生活 水红铁路:“90度”的危险“360度”的幸福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做大农机机电产业推进农村小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