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
——以通渭县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例

2020-12-21 16:47陈定国郑彦宏
甘肃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通渭县金银花甘肃

任 岩,陈定国*,郑彦宏

中共通渭县委党校,甘肃 通渭 743300

一、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观念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要开展精神扶贫,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就要看头脑里有无这种“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意识转变。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通渭县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构建起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先后制定下发《通渭县脱贫攻坚政策大宣传工作方案》《通渭县经济社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效宣传工作方案》《通渭县“基层宣讲面对面”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马营镇华川村挂牌成立基层宣讲面对面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提振干群精气神,唱响脱贫攻坚最强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县级示范点“综合服务”

按照“有场地、有经费、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资料”的“六有”标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民俗馆等阵地,在马营镇华川村打造“基层宣讲面对面”县级示范点,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的方式,全面深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深化贫困群众感恩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信心和决心。

(二)三级宣讲队“串乡入户”

依托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运行的县乡村三级宣讲队,通过下乡进村入户召开培训班、群众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到人8类59项惠民政策措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对当前脱贫攻坚政策全方位宣传解读,让干部群众吃透政策,消化政策,查找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剖析再动员再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定的定力、更精准的举措、更细更实的工作,实现脱贫攻坚政策“串巷入户”零距离宣传常态化。今年来,三级宣讲队共开展宣讲活动330余场(次),受众人数8万余人。

(三)农村大喇叭“入脑入心”

充分利用全县786组乡村“大喇叭”每天早中晚分三个时间段播放脱贫攻坚政策录音,进一步把党的好政策、脱贫攻坚好措施传递到最基层,让群众听得见、记得住、用得上。脱贫攻坚政策录音汇编了产业扶贫、转移就业、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到户到人扶贫政策,确保广大群众在家就能学精神、懂政策,使“大喇叭”成为基层党组织筑牢思想阵地、推进脱贫攻坚的得力助手,让脱贫攻坚惠民助困“好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彻底转变通渭人民信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彻底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根本转变。

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这句古语,这是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甘肃人民和甘肃发展,早在2009年就前来视察工作,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他走访革命老区,了解灾后重建,参观科研院校,指导甘肃工作。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到西部地区调研的第一站放在甘肃。2013年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冒着严寒来到了甘肃,4天的调研,冒着料峭春寒,从河西至陇中,为甘肃发展寻向指路。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甘肃脱贫攻坚工作的亲切关怀,成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力量。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用了4天时间又一次来到甘肃视察,面对面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在通渭县决胜脱贫攻坚中,涌现了一批批像守望绿色的“旱塬愚公”的“刚强兄弟”这样的平凡人,正是这些平凡人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住绿水青山成了他俩毕生的追求。出生在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一对孪生兄弟——许志刚、许志强为改变生存环境,他们坚持义务植树整整半个世纪,以苦为乐,筑土填壑,节衣缩食,购买树苗,绿化家园。五十年初心不忘,五十年矢志不渝,他们俩从骨子里就渗透着“耕读、坚韧、进取”的精神,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激励着“刚强兄弟”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独特“通渭现象”。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通渭人为改变环境,为守住绿水青山而不断地做出努力。这样更加有效地为推动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不断地探索方向。

三、通渭发展靠产业,产业扶贫是抓手

近些年,通渭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之策,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紧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五小产业”,建立健全带贫机制,着力构建以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为主的产业扶贫格局。

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地形地势优势,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护基地,精心打造草畜、新能源、果品、花椒、金银花五大扶贫产业,全力打造“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一个全覆盖和三大片区”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即全县所有贫困村发展光伏产业全覆盖,以西北部7个乡(镇)为重点发展草畜产业,东北部和西南部8个乡(镇)发展果品产业,中南部9个乡(镇)发展花椒产业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一)发展草畜、果品、花椒产业

通渭县倾力打造在马营、华岭两个镇建设草产业园,在义岗、寺子两个乡(镇)建设肉牛产业园,在襄南镇建设肉羊产业园,在各乡(镇)建立牧草良种基地和牧草生产基地的草畜产业。打造以陇山、陇川、鸡川、新景等乡(镇)为核心的东北部山区10万亩果品产业示范园,适宜区按照人均至少1亩果园的目标扶持贫困户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打造以平襄、襄南、碧玉等乡(镇)为核心的中部梯田区产业示范园,以常河镇为中心的南部全域化产业示范园,以襄南、李店等乡镇退耕还林区为主的产业示范园,适宜区按照人均至少1亩花椒的目标扶持贫困户发展花椒产业的草畜—果品—花椒产业并重的产业链。

(二)发展新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全县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kW,总投资12.3亿元,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其中村级光伏电站96个9万kW,已产生收益4 751.82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3 675.23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18.56万元,带动1.8万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 500元到6 000元;户用分布式电站807户2 421kW,累计发电2 876.11万kW·h,实现收入2 273.22万元,年户均增收3 000元左右;集中式光伏电站2个、7万kW,已完成全部光伏本体建设,正在开展项目自验,可带动2 8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 000元左右。同时把劳务产业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来抓,各乡(镇)实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动态,准确提供务工人员信息。

(三)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

2020年全县金银花栽植面积累计达到7万亩,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注册成立了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以甘肃九间棚、清凉沅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以李店、常河、榜罗等乡(镇)为主的南部园区栽植3.1万亩,盛花期面积达到1万亩;以平襄、襄南、碧玉、三铺、陇阳等乡(镇)为主的环县城中部园区栽植4.5万亩;寺子、陇川、鸡川、新景等东北部乡(镇)发展金银花庭院经济2.4万亩。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在李店乡李店村流转土地50亩,新建钢架结构连栋大棚2 000m2,塑料大棚60座;在襄南镇黑石头村流转土地100亩,新建塑料大棚120座,提高种苗繁育能力,可年产种苗2 000万株。

2020年5月14日,在通渭县展开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集中采访活动,媒体记者来到了李家店乡,采访了崔万亿——李家店乡崔河村剩余的贫困户之一。2013年,通渭在这里开始试种金银花,当时崔万亿免费领取了发放的金银花种苗,把家里的8亩玉米地全部改种了金银花,2019年,他家靠金银花收入了45 000元,尝到了甜头的他,2020年又流转了20亩土地。可见,金银花已经成立李家店乡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9年,产值达到了1 200万元。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鼓励当地人民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如今,李家店乡——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靠着金银花也焕发出了生机,到处呈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金银花丛笑”的生机气象。

终于,在经过通渭县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下,这片红色热土上出现了一片产业兴旺、农村发展的景象。也可以说,在新时代,通渭的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扩大乡村建设投资,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通渭县金银花甘肃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金银花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