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以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2020-12-21 16:47肖邦亮
甘肃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文化

魏 钊,肖邦亮, 王 琳

1.天津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0

2.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2]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3]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方面,它以文化特有的功能和呈现,对其他四个方面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将文化扶贫作为抓手,以文化兴产业、以文化育人才、以文化构环境、以文化筑制度,真正实现“扶质”“扶智”“扶志”“扶制”相结合相统一。

2017年原文化部发布并实施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4]。同时,《方案》还强调,文化扶贫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5],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作为规划实施文化扶贫的指挥棒,深入探讨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文化扶贫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新是文化扶贫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6],奏响着新时代的精神最强音,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以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扶贫,就是要以乡村的突出矛盾为着力点,立足乡村发展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文化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在广大乡村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用新技术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意义非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乡村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并设置吸引政策让真正懂乡村、爱乡村的乡村人才回到乡村、服务乡村,才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注入源源动力。另一方面,大多数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革命老区,都有自己丰富的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独特资源加以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包装推广,不仅有助于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对于地区交流、文化传承都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人才是核心,制度是保障。在承认乡村之于城市的客观发展劣势的同时,也要发挥乡村的比较优势,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制度调动起村民摆脱贫困、建设家园的热情,充分发挥创造新局面的历史伟力。

二、协调是文化扶贫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6]。以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扶贫,就是要以增强乡村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物质与精神、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

当前,扶贫攻坚工作已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起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7]。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和乡村群众教育,理解政策、明确职责、牢记使命,提升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对于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至关重要。

“物质和精神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经济提升居民收入的过程中,还应重点关切乡村居民的精神动向,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努力通过电影展播、节目汇演等形式以文化人,涤除落后有害的不良风气,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根本去除“等、靠、要”的精神病灶。同时,乡村是城市的后方,城市是乡村的前沿,城市和乡村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期,城市应主动“反哺”乡村。要从根本的发展理念上权衡好“索取”与“给予”的关系和比例,加大对乡村在产业、人才、技术、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帮扶支持,打造城市与乡村和谐、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三、绿色是文化扶贫的基本原则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6]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扶贫,就是在文化扶贫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断对标“绿色”的多层内涵,在生活理念、居住环境、发展方式、监管治理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首先,生活理念就是发展理念。要在生活方式上引入和践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绿色发展、人人有责的意识,以文化作为教育和宣传的载体,教人以文、化人以文。同时,部分乡村遗留下来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甚至带有封建残余的习俗、风气,也需要通过文化的改造予以转化和肃清。其次,生态宜居不仅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还需要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文化予以支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乡村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绿色收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贯彻“两山论”,在确保“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强乡村住房、广场、公园等有关居住环境、文化环境方面的建设,全方位提升乡村的经济文化居住水平。最后,加强乡村治理。基层党政的政治生态、群众方法,以及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和信任。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转变不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杜绝“黑色”或者“灰色”操作,高效透明、廉洁民主,构建紧密融洽的干群关系,打造绿色清正的政治生态。

四、开放是文化扶贫的重要保障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8]。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开放发展理念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扶贫,就是要打破广大乡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内外部封闭状态,充分发挥文化的改造作用,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在乡村扎根的基础上有效流动,实现乡村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增强地区发展活力。乡村地区资金紧缺、技术力量薄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劳动力积累方面大有文章可做[9]。突破资金瓶颈,发挥地区特色,挖掘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包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大乡村获得发展机遇的关键步骤。提升乡村开放水平,加强与临近乡村特别是与地区中心城市的交流,无疑有助于在信息交换、资金技术引入的过程中,推动人员的流动。这样一方面释放了乡村的劳动力,增加了经济收入,并且使流出居民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新观念,对于乡风转变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人员的流动推动着城乡的更深入交往,人力人才的移换也为乡村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开放必然带来新风,新风必然引起新变。开放交往形成的新理念、新风气,也要求乡村治理更加民主、决策更加科学,必须广开渠道、畅听民意、集中民智,提升乡村治理的对内开放水平。

五、共享是文化扶贫的价值遵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则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6]。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扶贫,就是要顺应广大乡村居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期待,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经济发展成果通过丰富的文化形式予以展现,惠及更多居民,并反过来促进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对于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6]。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基本的文化需求,对于激发文化参与活力、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作用显著。可以说,文化形式表现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以一定的反作用影响文化内容形成和沉积的过程。转变乡村的不良风气,形成人人建设、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文化氛围,就需要改造乡村中的不良文化娱乐形式,努力挖掘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不断创新文化活动、扩大文化参与,发挥文化活动形式对乡村风气的改造作用。同时,乡村发展离不开乡村居民发展积极性的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广大居民在参与之中感受到、享受到发展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热情,这对于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文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低碳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谁远谁近?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