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调整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2020-12-21 16:47李含琳
甘肃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中药材甘肃

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对当前我国新冠肺炎防治的严峻形势,甘肃省一方面要有直接的突破性应对方法,另一方面,从长期发展考虑,必须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进行反思和调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全国讲甘肃的中药材、中药和中医优势,而事实上主要是中药材种植、品种和产量优势,也就是中药材产业优势,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24%,交易量占全国1/3。但是,中药和中医有一定基础,而所谓的优势确实没有真正形成。当前全国严峻的防治形势是对甘肃省中药和中医的重大考量。建议考虑如下策略。

一、反思中药材的传统发展思路,调整中药材的发展重点

当前全省各地政府都在加紧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据了解,甘肃许多地方政府仍然将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作为药产业的重点,笔者认为必须改变这种思路。2017年全省中药材面积450万亩,产量123.3万t,产值118亿元。2018年全省中药材面积达46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80万亩,占全国的比重为23%,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提升至约39%。中药材发展要以“控制面积、建设大型基地、提高品质、培育新品种、保持绿色”为基本思路,不要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思路,是以对当前国内外生物药材发展的现状和形势的分析为基础。

我国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贸易的走势。当前,全球约有40亿人使用中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中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研究成果,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 500亿元,2018年达到20 780亿元,2022年将达到37 680亿元。[1]根据联合国数据中心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中药材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0.98亿美元,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进口国,进口总额达19.26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出口国,出口总额达53.52亿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出口总额为11.39亿美元。2018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额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51%,但是,中成药目前在中药类商品整体出口额中占比仅为6.75%,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必须调整战略导向:一是种植面积扩大,适宜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地、高海拔区域,其他地区要稳定种植面积,不要再盲目扩大面积;二是在原有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域、乡(镇)和村落,把种植的重点放在提高品质和建设规范的基地上,这样的基地要有一定的面积和技术判断标准;三是积极扩大中药产业的投资,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在政策上倾向支持中成药企业发展;四是培育大中型中药材种植公司,创造条件将贸易型“公司+农户”发展成产权型“公司+农户”;五是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依托,大力扶持发展疫苗项目,争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有突破性进展。

二、中药材不能单体发展,要选择“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甘肃省“药医产业”发展要在全国立足长势,必须正确处理中药材、中药与中医之间的关系,坚决不能再各自为政,要坚持中药材、中药与中医三者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药和中医的发展,也曾经有专家多次提出,要将中药材和中药等发展成甘肃的优势产业,打造一个新的在全国有明显特点的产业体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目标目前没有完全实现。

主要原因是在具体的产业发展项目和工作实践中,多数相关规划、战略、政策和措施等,比较集中于中药材的种植、储存、粗加工和贸易,各地的政策不断发力,集中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大发展。2015年以来,甘肃省政府及主管部门编制了《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和规划,从政策、监管、要素等方面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甘肃省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2]但是,在中药产业、中医事业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比较少。

所以,甘肃省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上是“单体”优势,而没有整体和系统优势。根据目前形势和未来预测,建议甘肃药医产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重点是要补足中药和中医两个“短板”。在名称上建议不要再叫作“中药材产业”,而统称为“药医产业”。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建议明确三者的发展方向,以便对全省的药医产业发展进行直接引导:中药材要为中药产业提供高品质药材资源,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现代化的药材基地;中药发展要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中医提供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的药品;中医发展突出教育人才培养和领先中医学科为主要目标。

三、药医产业发展要以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切忌政府包揽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药医产业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定位,这需要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做出思路调整。从历史资料看,甘肃省是全国比较早重视和提出大力发展中药材的地方,也是全国比较早提出发展民营生物医药企业的地方,甘肃省目前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比如佛慈、定西扶正、和盛堂制药、金汉伯药业等,另外,甘肃还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这样国内一流的国营生物医药大型企业。目前,统计显示甘肃已经有800多个企业和公司,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当前,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法律和政策上。近年来我国中药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 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近1/3。[3]根据统计,截至目前,甘肃省规模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70亿元;建成中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园区6个,入驻的企业达到146家;成立了针对中药材产业以及事业发展的研究中心;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10万t,比2018年增加20万t。[4]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7.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05%的乡(镇)卫生院、97.4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2.45%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中医药服务。[5]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已经明显落后许多,主要原因是“政府包揽,企业不行”。虽然,甘肃省政府和省人大出台了与中药材和中医药发展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比如《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但是,企业战略还没有上升为核心战略,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建立企业主体发展模式,医药企业发展以大中型为主,培育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全国市场竞争的企业群体;二是合理定位政府的地位和作用,规划要有灵活性,政策要有针对性,重点在引导,不能再搞行政命令;三是目标明确,争取到2025年,筛选一批企业作为基础医药产业的基础,培育出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四是建议医药企业之间要加强协调和协作,成立甘肃医药企业联合会,由企业家自己制定医药主要控制标准。

四、产业和战略定位要把握准确,应该明确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长期以来,不仅仅是甘肃省,就是在国家层面上,对于中药材、中医和中药三者的产业定位问题始终没有非常明确定位好。实际上,按照国际和国家的定位,中药材属于绿色植物产业,中药是无公害药品,中医属于无副作用医学。因此,这当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然而,甘肃省到目前仍然将这些新的产业要素视为一般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在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药材和中药的发展确实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重视的角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脱贫产业培育、增加农民收入来考虑的,明确与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完全对号。

正是因为在战略定位上降低了中药的层次,在政策和措施上肯定有问题。总体来说,上规模和上投资比较明显,而上人才和上技术明显不足。近日,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中药现代化制造等9项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 000亿元。在具体目标上提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10%左右、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培育1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建设1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

从这个《计划》可以看出,甘肃省正在战略定位上重新考虑,但是,在如何运用软实力提升中药中医产业发展能量问题上仍然考虑得比较少。因此建议:一是将中药材、中药和中医“三位一体”化,统一整体列为高新技术产业,也可以统称为“生物医药产业”,与一般性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区分开来;二是对于甘肃药医产业发展不能只仅仅考虑“技术服务”,而要考虑“科技创新重点”,将与药医产业相关的技术列入高新技术行列,与其他高新技术同等对待,特别是对疫苗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加大;三是将与药医产业相关的人才开发作为甘肃人才战略的一个重点,特别要将政策覆盖面向农村延伸;四是给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院等特殊的人才培养扶持政策。

五、医药产业单列,在国土资源区划和园区建设上要占据一定的地位

国土资源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要有利于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要给医药产业提供必要的土地空间,这是大势所趋。据有关研究,2015年,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3 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医师39.8万人,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在6亿左右。同时,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全国的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 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 000多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6]。

国际中药市场发展状态良好。美国是全球提取中药最大的销售地区,2016年销量占比约为47%,欧洲位于第二,销量占比为27%。中国国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保健食品领域,包括各种剂型、胶囊、片剂、口服液、保健酒等,国外绝大部分应用在植物药的开发和使用上,并有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的趋势如膳食补充剂、化妆品、保健烟的制造、饲料添加剂等。2018年我国中药类商品贸易总额5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我国的中药类商品已出口至193个国家和地区,亚洲依旧是主要的出口市场。

长期以来,甘肃省部分高层决策领导和主管部门非常明确发展重点和思路,但是,到了具体的工作环节上就又变化了。比如,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高级别的专业园区,许多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基本上多数是散落在各个园区上作为点缀。因此建议:一是选择环境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规划建设大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议在兰州、陇西、岷县等地进行规划。二是如果园区太多,国土资源紧张,也可以考虑将原有的其他类型的园区经过改造,来建设高水平医药工业园区。三是对于医药园区发展、医药企业和相关技术开发方面的土地,在政策上给予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同的待遇。四是将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单列。

六、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完善融资先行的政策推动机制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要靠企业,另一方面要靠创新。如果创新能力比较强,医药产业发展肯定比较快。从国际市场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提纯的技术能力。如果在这方面不发展,只靠所谓的中药材及饮片,难以走出困境。根据统计,201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0.3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9.49%,较2017年同期2.22%的降幅继续扩大。但是,靠人才和技术支撑的中药材提取物出口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中国提取物出口额2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9%,提取物出口量82 200t,同比增长3.23%,出口价格28.8美元/kg,同比增长14.11%。

甘肃省现在有一定的医学人才培育能力,包括兰州大学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院等。建议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十四五”的重点产业、核心战略、重点方向来对待,一方面,解决融资问题,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出台更加高效直接的政策;另一方面,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核心,在政策上给予力度比较大的倾向,争取到2025年,实现甘肃中医药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即10个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专家、100个国家生物医药高级领军人才、1 000个省级医药专家、10 000个运用型技术人才。

同时,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要特别得到加强。一是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议省委组织部和人社厅等主管部门,专门研究和出台针对医药高级人才的政策,特别是提纯和疫苗方面的人才要作为重点。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药材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三是建设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体系,培育一批中药领域著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商标。四是继续扩大中药材产品保险试点,可以考虑成立“甘肃中医药银行”。五是将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整体发展,中药材基地和中医养生是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中药材甘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