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2-24 15:22孙富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球囊颈动脉

孙富文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 临沂)

0 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有效的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常临床采用药物治疗以及内科综合治疗与康复治疗该疾病,但均无法从根本上逆转病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2]。本文立足于此,探究分析介入治疗后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的临床研究对象38 例为本院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需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 ∶15;年龄为49-85 岁,平均年龄(59.33±3.49)岁;所选患者无症状性狭窄均为重度以上,颅外血管症状性狭窄均为中度以上。所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在接受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于其术后2 d、3 个月、1 年时接受随访或复诊,据此,分析所选患者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影响其术后病情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

1.2.1 术前检查

所选患者均接受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测评、脑功能缺损与残障测评、BI 指数指数测评、改良Rankin 量表测评、危险因素卒中风险评分量表测评等[3]。同时,患者接受的辅助检查有:先接受CT 血管成像血管筛查或者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后,若患者存在有介入指征,则需进一步行脑血管、颈部超声检查以及全脑血管造影[4]。

1.2.2 手术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一是做好手术前各项准备[5]:①所选患者均需在手术前,口服3-5 d氯吡格雷75mg/d 以及阿司匹林100mg/d。②术前0.5h 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100mg;术前6h 禁食水。二是手术操作[6]:①患者清醒状态时行局部麻醉后,再行股动脉穿刺,将8F 血管鞘放置成功后,行全身肝素化,将指引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入病变血管近端,经再次造影后,最终确认狭窄部位。②将指引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送至狭窄近端2-3cm 处;将微导丝在路径图指导下,穿越狭窄部位,将导丝头端放置并固定于颈内动脉远端位置,再将保护装置沿微导丝送至狭窄远端后释放,再将其撤出,于血管狭窄段放置适合的球囊,于透视下,通过压力泵将造影剂注入球囊内,至扩张满意后,即刻进行减压。③严密监测患者心率与血压变化情况,若有必要,再以静脉注射行多巴胺、阿托品治疗。④将球囊撤出后,释放适合支架送至狭窄处,最后撤出保护装置。三是手术后处理措施[7]:需对术后患者严格监护24h;术后患者需继续服用3-6 个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若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需严格行药物控制。

1.2.3 术后随访

所选患者均于术后接受门诊、家访、短信、电话等方式随访,且在术后2 d、3 个月时,分别接受经颅多普勒复查;术后1 年时,接受CT 血管成像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以对患者血管情况进行评估[8]。

2 临床疗效

经介入治疗后,所选38 例患者中,出现心率及血压过低者14 例,但经药物治疗后,14 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手术后2d,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多普勒及CT 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临床症状均出现好转;手术后3 个月,出现再狭窄率为5.26%(2/38);在1年随访期内,术后3个月内,患者均能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截至1年终点时,有10 例患者未能遵医嘱服用药物;1 年中,出现1例脑梗死患者,1例因未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而脑出血患者,1例因心脏病死亡患者,三者均为糖尿病患者。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人类健康的损害程度名列前茅,而该疾病在我国是名列首位。临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只能通过介入疗法行重建。若患者为颈动脉狭窄,其标准治疗方案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该手术优点是开展时间最长,治疗经验较多;但其不足是围手术期风险较大。近年来,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因其具有只需行局部麻醉,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好等优势,致使患者对其接受度较高,因此,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9]。早期报道显示,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早期主要采用的是外周血管支架与胆道支架,而现在针对血管狭窄结构及脑血管病变需要,主要采用开环与闭环支架系统。目前,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

3.1 颈动脉保护伞的应用效果显著

临床治疗结果表明,手术中梗死通常为附壁血栓或者动脉硬化斑块的小栓子脱落所致,为此,颈动脉保护伞的有效应用,致使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概率大大降低[10]。从本次研究随访中可见,有4 例患者存在保护伞内脂质样物,由此证明颈动脉保护伞具有重要作用。

3.2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选择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所选38 例患者中,有29 例患者在经球囊扩张颈内动脉后,均出血压降低或者心率减慢症状,由此可知,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选择至关重要。临床表明,重度狭窄患者产生严重反应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选择需视者病情而定,且对于狭窄≥90%时,则尽可能避免过度扩张,可采用小球囊预扩张方法或者将残留狭窄放宽10%-20%,这样,有利于减少术中术后颅内出血及高灌注综合征的出现[11]。

3.3 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可控,临床疗效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相对较轻且可控。国内外较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表明,管腔再狭窄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支架介入治疗术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而术后狭窄问题在我国临床研究讨论后证实,发生率均不高。本次研究中,随访结果显示,所选38 例患者中,手术后2d,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多普勒及CT 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临床症状均出现好转,且未有患者形成急性再狭窄;手术后3 个月至1年终点,出现再狭窄率为5.26%(2/3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合并的糖尿病及其他多重危险因素有关。本次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基本相符。当然,本次研究由于随访时间仅1 年,所选病例有限,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论,介入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若再出现血管疾病,主要是与其治疗依从性差、合并的糖尿病及其他多重危险因素有关。因此,介入治疗后,患者需增强与医生的配合度,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医护人员严密监测与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患者病情再次复发[1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球囊颈动脉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知多少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