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教育培养初中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

2020-12-30 09:3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民族

(绥化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 绥化 152061)

武术运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色彩,同时也是我国初中体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学武术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学武术教学实际情况的研究发现,多数初中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忽视了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学生也普遍缺乏通过武术课程来实现自身民族精神培养的意识,这一问题亟需中学教育领域中的相关工作者予以高度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1、武术教学中初中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已经历经了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其精神文化体系得以很大程度的丰富,因此,当前我国武术文化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精神,主要包含了仁爱友善、尊师重道、扶危济贫的武德思想,由此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仁爱”精神,就是在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而形成的,武术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使武术运动练习者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勇敢无畏又注重文明礼仪的精神品质。另外,我国传统武术中还蕴含着“中和”这一重要思想,“中和”思想正好与我国道家的“中庸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哲学观相一致,也是在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正是因为我国传统武术中蕴含着的“中和”思想,因此,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地理环境中,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武术中还蕴含着“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一直以来,有很多武术练习者在武术比赛与武术锻炼活动中,用自己的言行充分诠释了这一民族精神。

总的来讲,武术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武术教学中,加强对初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与优良传统以及武术文化内涵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在初中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对于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作用,充分体现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中,能够继承、弘扬武术文化与民族文化。

2、武术教学中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策略分析

2.1、结合历代武术名家的伟绩,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武德思想,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武德思想教育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因此,作为武术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武术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并渗透在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武术相关的优秀电影,如,《霍元甲》、《少林寺》等,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武术名家的伟大事迹,如,南宋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武术爱好者的技术动作进行欣赏。总之,通过对各个武术名人伟大事迹的介绍,能够充分展现武术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学习武术运动的兴趣,进而培养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2.2、进一步加大对学生习武礼节方面的规范与教育

一直以来,中华武术中就有注重礼节与礼法的传统,礼节能够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人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学好礼节,也就是说要“未曾习武先学礼”,因此,礼节是中华传统武术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们经过长期的武术锻炼之后,不仅拥有一定的武术攻防技能,同时还能够使得自身的文化精神得以不断的更新与丰富,同时,习武者在武术锻炼过程中所学到的礼节既是一种自我内在约束的体现,而且也是其外在伦理观念的体现。

因此,在初中武术课程中,教师应该加大对武术礼仪的教育,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言行进行规范。在武术课程开始之前,师生之间应该以抱拳礼互相问好,同时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强调抱拳礼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并教育学生在待人接物时要注意自己的礼节,要崇德尚武。在武术课程结束之后,师生之间应该向对方施抱拳礼,以表示再见。特别是在需要器械进行武术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定专门的学生来领取并分发器械,学生在分发器械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也应该行抱拳礼,以表示对负责器械分发的同学劳动的尊重之情,同时也表示对器械使用的慎重,手拿器械的同学不能以器械进行嬉戏打闹。当课程结束之后,仍由专门的学生回收器械,且相互之间仍然行抱拳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进而实现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2.3、注重学生习武兴趣与热情的培养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需要学生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够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武术是一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够达到健身、防身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并具有一定的观赏娱乐价值,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民族精神,当学生对武术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时,便很容易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激发,通过讲解示范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进而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相互帮助的精神

在初中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武术教学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彼此的帮助与信赖来进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武术运动的日常练习过程中,一些武术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主动去帮助其他同学练习武术动作,并要做到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作为被帮助者,应该做到虚心学习,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切磋武艺,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通过彼此的交流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2.5、注重武德教育,端正学生的习武动机

从字面意思上讲,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在武术练习中,武德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并且在武术教育中,一直都十分强调武德的重要性,除了要求习武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攻防技能之外,还注重习武者的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手德、口德与公德,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习武者不恃强凌弱、不口出恶言、不做有损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的事情。因此,在初中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武术教学规律以及武术运动的基本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帮助学生明确武术运动学习的目的,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练习动机;二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友善待人的良好品德,并注重学生的公德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四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良好品德。总之,在初中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武术德育内容以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加强学生武术知识与攻防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武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气人民、遵纪守法、坚韧顽强、自强不息、富有个性的良好品德。

2.6、加强教师武术修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在初中武术教学中,教师的武术修养与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武术运动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武术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武术修养与教学水平,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与思想,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价值。具体而言,武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灵活选用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在武术套路练习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免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另外,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在遇到水平更高的对手时,要做到勇敢无畏、坚强进取。总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与训练,以发扬武术精神,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