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31 01:19任宏涛潘书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专业课程医学

黄 珊,任宏涛,包 兴,潘书沛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教育调整后的新模式,一体化是其区别于传统“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处。一体化是指在8年的医学学习期间实行“两段一体化”,即先完成前5年第一阶段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后3年的第二阶段,即进入包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1]。“5+3”一体化医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临床,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教学的重要部分。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后,各高校拓展思政教育渠道,试点开展“课程思政”。一体化培养模式是“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这种培养模式更系统、全面,“课程思政”应结合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1 “5 +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 “课程思政”教学“碎片化”

“课程思政”针对目前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强调所有教师都有思政教育的职责。当前部分教师在医学专业课堂中已经开展了有益的尝试[2],但“课程思政”整体仍呈“碎片化”状态。“课程思政”还没有针对性地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设计,还没有系统、连贯地与学生成长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整合设计,不同专业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不统一,同一专业课程不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

1.2 临床专业“课程思政”开展不足

“课程思政”目前在医学免疫学[3]、有机化学[4]、中医学[5]等多个医学基础课程中开始施行,但在临床课程(如急诊医学、医学影像学、肿瘤学等)中开展相对较少,更由于医学的专业性与医疗工作的繁重性,在本科实习、见习及住院医师规培等实践中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课程思政”的开展案例。临床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未充分开展“课程思政”,表明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结合仍不够紧密,临床专业“课程思政”开展不足。

1.3 思政教育未能较好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

医学专业知识庞杂、学生课业繁重,以往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灌输,并且与医学教育结合也不够紧密,未能在思想上成为学生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创新开展医学科研、不断提高临床技能的加油站,也未能在临床工作中解答学生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等困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无法建立普遍的自觉意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将导致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繁重的医疗工作与频发矛盾的医患环境中,这些理念思想上的缺失甚至导致部分医学生外在行为上对学习产生惰性、对职业感到迷茫、对患者不负责以及面临患者死亡时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影响了医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也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 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及其优势

2.1 一体化“课程思政”新模式

结合我校“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经验及目前“课程思政”现状,在“5+3”一体化医学生培养中提出采用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即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5+3”3个阶段(理论知识学习、本科临床实践、研究生规培),进行“课程思政”的“三阶段、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包括认知形成阶段、内化固定阶段、外化践行阶段,坚持思政教育的纵向贯通培养。

2.2 一体化“课程思政”新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同向同行,相互促进”

根据理论知识学习、本科临床实践及研究生规培3个阶段的课程特点,设置一体化“课程思政”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在坚持思政教育纵向贯通培养的同时,又有所侧重,避免教学目标随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各时期“课程思政”有的放矢,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恪守医学生誓言,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要强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拓宽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

2.3 一体化“课程思政”新模式契合学生品德心理结构与认知方式

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6]。一体化“课程思政”应遵循“知、情、意、行”4种心理成分,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及实践情况,将整个医学学习阶段统一规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课程思政”,渐进式培养思政素质。认知形成阶段,协助学生理解思政基本概念,促进道德信念形成,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内化固定阶段,促进学生将前阶段的认知转变为自己内在的稳固道德意志,自觉排除内外障碍、抵御现实诱惑,形成习惯。外化践行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及时疏导调整,使学生能够将良好的道德素质转变为道德行动。通过这种“三阶段、贯通式、一体化”培养,使医学生最终将为人民服务的大医精神内植于心,外化于行。

3 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3.1 教学过程阶段化

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1)“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第1~3年,是以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以理论授课为主要形式。专业理论课上以协助学生理解思政基本概念,促进道德信念形成,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培养爱国情、树立文化自信为“课程思政”的重点教学内容。(2)第4~5年是本科见习实习的临床实践阶段,是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阶段,也是思政教育从认知向内化固定转化的阶段。该阶段应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意志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抵御现实诱惑、忠于人民、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责任心及坚定的职业道德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3)最后3年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此阶段学生直接进入临床,以实践为主要形式,此阶段的学生思想受到临床的直接影响,也是容易产生自我困惑及怀疑的阶段。此阶段应以协助学生将已经培养的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意志以合适的道德行为实践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目标。此阶段“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在于协助学生在执业活动中如何有效沟通、理解患者行为、尊重患者权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等行为能力,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及时疏导调整,使学生能够将良好的道德素质转变为行动。

3.2 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思政教育以思政理论传授为主,学生知识理解吸收较为困难,在引入“课程思政”的同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专业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参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结合“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会等形式,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看待各类医学科学发展的进步与不足、看待现代医疗体制中的矛盾与不足,引导学生在学习、科研、临床中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积极乐观面对各类挑战,增强学习动力、创新科研思路、热情服务患者。(2)情景体验式教学。结合话剧表演、观看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观察和体会患者与患者家属在病情发展与接受治疗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变化,让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类情绪发展,学习沟通方法[7]。感受临床工作中可能产生的个人价值观及职业感产生的冲突,及时调整与引导,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3)积极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入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徽章等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当代学生学习习惯,还能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生动性[8]。

综上所述,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坚持“三要”:要周密且系统规划,明确目标,制订计划,避免碎片化、随意化及重复;要“因课制宜”,时刻不忘专业课程是基础,在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要“因时制宜”,根据医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学特点,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5+3”一体化培养体系和“课程思政”二者的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在医学生向医生转化的同时,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医学行业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医学生专业课程医学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