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运动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新型综合征
——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赵性泉教授

2021-01-06 08:4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张浩臣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3期
关键词:前庭步态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锋 记者 张浩臣

“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 & TISC 2020)”10 月9 日~11 日以“线下+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国卒中学会荣誉会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天坛会走过了20 年,影响力逐渐扩大,相信在新一届中国卒中学会的领导下天坛会将能够继续把我国卒中领域的临床、研究、科普等推向新的高潮,推动我国卒中防治事业快速发展。

中国卒中学会在本届天坛会上再次设立终身成就奖、中国卒中奖、国际合作贡献奖,以表彰在卒中医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国内外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赵继宗院士荣获中国卒中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董强教授荣获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奖;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卒中学会前任主席Mark Parsons 教授荣获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合作贡献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任委员赵性泉教授做了题为 《脑老化与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的主题报告,赵性泉教授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MCR syndrome)患病率高达18%,是需要关注的一种新型综合征,目前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在临床诊断方法等方面仍还有一些不明确的未知领域,需加强探索和研究以进一步达成诊疗共识。

赵性泉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脑老化增加运动障碍风险

赵性泉教授首先介绍说,数据显示,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5.5%,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 亿,占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 年这一占比将达到12.8%,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老化是生命个体老化过程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指在增龄过程中脑的结构、化学物质及相关功能变化的累加,脑老化是整个变化过程累积的总和。脑老化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认知心理方面表现为老年性遗忘、学习、理解新事物困难等;二是在运动功能退化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步态及平衡障碍等,认知能力下降和步态异常共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脑老化可呈现多种神经影像学表现,包括皮质脑沟增宽、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增多、神经核团体积减小或萎缩、脑室系统扩大等。

赵性泉教授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是指老年人在没有任何痴呆和运动障碍的前提下,同时存在主诉认知下降、步态缓慢、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痴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和步态缓慢共存可能是痴呆的早期征象,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是一种痴呆前状态。

赵性泉教授介绍,人体正常步态的维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相互配合协调,整个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定向力和记忆力等多维认知领域协同参与。与老年人运动障碍相关的解剖学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执行中枢,包括额叶皮层、基底节、小脑、脑干、脊髓;二是后勤辅助,如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运动神经等;三是协调反馈,包括前庭系统、视觉神经、感觉神经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步态参数,如速度、步幅、摆动时间等都会受到肌肉骨骼功能、运动功能、平衡、姿势反射、感觉和感觉运动整合以及心肺功能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导致步态异常,步态异常分为不稳定步态异常、共济失调、额叶性步态异常、帕金森病、神经源性步态异常、偏瘫或痉挛等。有研究发现神经科最常见的步态障碍病因有卒中,占21%,帕金森病,占17%,周围神经病,占7%,多发性硬化占,占7%,脊髓疾病,占4%,痛性综合征占4%。老年人步态障碍在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常常被认为是正常的人体衰老过程中的表现,但老年人步态障碍很多可能是潜在疾病和额叶功能减退的表现,与认知功能减退和跌倒相关。

赵性泉教授介绍,步态速度可用于评估老年受试者的功能状态,甚至预测不良事件,缓慢的步态速度被认为是认知衰退的敏感标志物。步态速度与负面结果风险之间呈线性关系,但异常临界值尚不统一,4 米步行测试,步速低于每秒0.8 米已成为评估老年人步态缓慢的常用指标,运动困难则是步速低于每秒0.6 米,这一指标同样也适用于改善临床护理、研究和监管部门批准治疗等。评估步态功能障碍的内容有步行节奏顺序、身体平衡控制、随意运动控制、神经肌肉传递、肌肉紧张控制、身体支撑机构、步行代偿控制等;评估步行能力障碍的内容包括步行学习、运动特征、运动内容等,通过对步态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有助准确地确定病名、明确病因、查清病态、判断预后和预测控制。

认知减退与运动障碍相关

赵性泉教授说,大脑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人体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智力、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个体之间程度不完全相同。认知功能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脑灰质和白质体积、脑海马体积减少、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肿瘤坏死因子等慢性炎症反应、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APOE-4 基因等遗传学因素、低教育水平、抑郁症等。

赵性泉教授介绍,运动性认知由法国学者Jacques Paillard 首先提出,并由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Roger Sperry 通过感知—行为关联研究得以深化。运动性认知被定义为,认知过程参与了运动过程相关的思想、计划、意图、组织、感知、理解、学习和模仿,涉及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心理活动在躯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常见的运动性认知损害包括步态异常,失用症等。老年人运动障碍与认知减退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控制步态和认知的大脑区域之间存在重叠,如大脑额叶皮质下回路,额叶本身易受年龄相关变化的影响,可能会改变老年人的步态速度和认知。此外,脑白质病变增加、脑白质疏松症、小脑灰质体积减少和海马体积减少等改变均与步态速度降低有关,因此,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筛查在老年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赵性泉教授说,在没有任何形式的痴呆或行动障碍的老年人中同时存在,一、使用标准化问卷如CDR、GDS 或AD 筛查问卷进行评估,存在主观认知下降;二、步态缓慢,定义为低于同年龄和性别平均速度1-SD 或更多;三、可自主活动;四、MMSE 诊断、DSM-Ⅳ诊断等没有痴呆,则被认为存在罹患运动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灰质体积减少,脑白质异常信号增多,海马体积减少,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发生率将不断增高。尽管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表现为步态异常和主诉记忆下降,但其结局是痴呆、跌倒、残障和死亡。在中国平均每年每1000 位60~100 岁的老年人中,就有65.2 人患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发病率为12%左右,无论性别如何,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都更高,是临床需要关注一种新型综合征,卒中、糖尿病、肥胖、抑郁、癫痫等是老年人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的高风险因素。

增加痴呆风险

赵性泉教授介绍,长期步态减缓可作为痴呆风险早期的预警指标,一项纳入175 个老年人的队列研究,入组老年人平均年龄73 岁,57%为女性,65%为白种人,在14 年间重复测定步态速度并采用MRI测量了他们10 年或11 年的脑灰质体积(GMV),14 年后判定老年人认知状况,GMV 值越低表明海马等10 个部位脑萎缩更严重。14 年后研究人员发现,步态缓慢与认知损害存在相关,右侧海马是唯一的与步态放缓相关的脑区并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一项针对442 名75 岁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步态缓慢的老年人发展为痴呆的风险更高。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对于痴呆亚型的预测能力不同,爱因斯坦衰老研究发现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它还是血管性痴呆的强预测因子,有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的老年受试者未来痴呆(AD 除外)发生的风险高3 倍,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高12 倍。

赵性泉教授介绍,一项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与认知障碍的META 分析研究,纳入来自17 个国家的26 802 例老年人,目的是分析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预测多个队列中的痴呆风险。结果发现,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人群痴呆风险增加1.79~2.1 倍;在其中两项研究中还发现,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与AD 风险增加相关,风险分别为2.21 和1.97 倍。另一项针对日本老年人群的回顾性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人群进展为痴呆的转化率,研究发现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人群中痴呆症的转化率为每年119.8/1000 人,而非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组痴呆症的转化率为每年102.5/1000 人,步态缓慢和执行功能测试低分数可预测较高的痴呆转化率。

另有研究认为,不同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亚型可能提示不同认知领域损害,且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疾病进展速度与整体认知障碍有关,提示其可能有预测痴呆的能力。步幅长度是突触核蛋白病即帕金森病的标志,并且人的视觉空间通常在这些病理中受到影响,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步幅长度可预测整体认知以及视觉空间领域认知障碍。摆动时间变异与所有认知领域损伤相关,并有增强记忆障碍的风险,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摆动时间变异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但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摆动时间和步幅长度变异,与基线认知功能或认知障碍发生似乎无关。

增加跌倒和死亡风险

赵性泉教授介绍,一项来自3 个国家5 个大型队列的研究发现,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患者有高达44%的跌倒风险,步态缓慢和记忆减退也与跌倒风险增加有关;汇总分析中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与跌倒、多次跌跌显著相关,排除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病例后,慢性步态和记忆不良与跌倒的关联略有下降。这一研究提示,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跌倒风险筛查工具。国际GOOD 计划倡议开展的一项横断面多中心研究,纳入了2000 多例有痴呆和无痴呆的老年人,该研究旨在探讨痴呆症亚型、不同的认知功能障碍阶段与跌倒的关系,以及在痴呆过程中建立跌倒和定量步态参数之间的关联。研究共入组2496 名老年人,平均年龄76.6 岁,55%为女性,其中认知健康个体1161 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529 例,轻度痴呆患者456 例,另有来自7 个国家的350 例患者为中度痴呆症。研究方法是使用GAITRite 系统以通常的步行速度记录受试者的步态速度和步幅时间变化,在每项研究中回顾性地收集跌倒史。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障碍类型的跌倒影响因素不同,AD患者跌倒率为50%,非AD 患者跌倒率为64%,而正常认知健康个体为25%。不同组别中跌倒与非跌倒的人相比,跌倒者呈现出更高的步幅时间变异性,步幅时间变异性增加与步态不稳相关,被认为是预测跌倒风险的合适生物标志物,甚至优于步态速度、颞叶功能、海马体积等,且不同机制导致老年痴呆患者的跌倒与健康个体跌倒的影响因素不同。

赵性泉教授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增加了患者残疾和死亡风险。一项覆盖4235 名日本老年人,平均年龄72 岁的研究表明,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能够预测残疾风险,步态缓慢和认知障碍的人存在很高的残疾风险,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在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与死亡风险研究方面,一项来自欧洲和美国的3 个不同队列纳入11 867 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基线时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与总体死亡率增加相关,调整步态和记忆测试分数后,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仍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是两年死亡率的预测因子,但对痴呆患者的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死亡的预测不显著,可能是由于诊断痴呆的病例报告不足造成了低估痴呆患者死亡率。

赵性泉教授强调,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患病率高达18%,是需要关注的一种新型综合征,研究表明,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除了能预测痴呆外,也是其他老年性疾病如摔倒、残疾和死亡等的有效预测工具,但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仍然含糊不清,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求得共识。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可能更适合作为一个研究群体,以研究老年人群中运动和认知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指导设计预防策略,改善痴呆等老年病。

2019 年赵性泉教授与鞠奕教授牵头编写了 《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本届年会上赵性泉教授对该指南做了解读。

赵性泉教授介绍,2009 年Barany 协会首次提出的前庭症状分类除眩晕、头晕症状外,还包括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按照解剖部位划分的头晕/眩晕疾病分类,既往在病因学诊断方面国内较多采用既有解剖部位又有疾病性质的分类,分为前庭系统性头晕/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眩晕,临床常以脑干前庭神经核为界将前庭系统划分为前庭周围系统和前庭中枢系统,对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称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眩晕。其他可引起头晕/眩晕的疾病包括:颈部相关结构如颈椎、肌肉、神经、血管等损害导致的颈源性头晕;药物引起的头晕/眩晕,主要为前庭周围器官和第八对颅神经病变引起,患者眩晕程度常较重,但平衡障碍程度轻,常急性起病,持续时间短,常伴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不伴其他中枢神经症状和体征,无意识障碍。

赵性泉教授强调,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目前仍有部分头晕/眩晕病因不明。头晕/眩晕的病因复杂,诊断涉及多个学科,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做好不同原因头晕/眩晕鉴别诊断,对提高头晕/眩晕诊疗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专家简介

赵性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卒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猜你喜欢
前庭步态教授
步态异常,老年人应警惕这些疾病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刘排教授简介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