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的分类及特征研究

2021-01-06 08:56许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标学段

摘 要:现如今,语文写作教学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难题,本文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探析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以求给一线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启示。本文将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写作个性化,培养写作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培养想象能力,淡化文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 课程目标 分类 特征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16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内心。

当代社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代社会既需要专业化人才,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优秀人才,而良好的表达能力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趋势,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表达沟通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创新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总之,语文写作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趋势,主动、积极地迎接时代向语文写作教学发起的新挑战。

写作是表达个人情感与想法的重要方式,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遇到写作障碍,害怕写作,写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张志公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个“老大难”。

吴忠豪也认为中国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是在教学论层面,而在课程论层面,要去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研究对象,提取出小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课程的目标,以课程目标的三个分类标准为依托,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的特征,力争为未来小学写作课程目标提供新的思路,促进未来小学语文写作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课标中的写作课程目标作为切入点,归类写作课程目标,着力探讨写作课程目标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小学写作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教学论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教学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课程论的层面上寻找症结,分析梳理写作课程目标,从而促进写作教学的具体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小学写作课程目标的分类研究

写作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目标。本文的“写作课程目标”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部分。写作课程目标就是指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事物、表达个人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在知网中,以“小学写作课程目标”为主题检索文献仅有8条结果。可见我国在小学写作课程目标领域的研究非常少。王琦基于知识分类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写作课程目标,探讨了小学写作课程目标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琼的《中加小学母语(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比较研究》硕士论文里仅用了非常小的篇幅对比了中加小学写作课程目标。郭海萍的《在中澳小学母语课程标准关于目标与内容标准的比较》中提到中澳两国的母语写作课程标准部分都强调了学生要真实、独特并且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着重强调了学生写作的求真意识与创新意识。赵卫东在《小学写作课程目标分阶段实施方法初探》中表明完成写作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指导学生积累学段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类。薛晓嫘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三类:语文认知目标,语文情感目标,语文动作目标。潘涌认为语文新课程的显性目标有两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能力目标包含独立阅读、自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中的隐性目标包含审美探究能力和情意要素。语文新课程的显性与隐性目标是血脉相连的。何更生根据学习结果,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语文知识目标、语文技能目标、语文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种分类标准使语文课程的实施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具体的操作模式。王荣生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分别为: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

本文对写作课程目标的分类主要采用王荣生的分类标准,以求对写作课程目标进行更为科学、明确的分析。内容目标又称内容标准,指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即学习内容;能力目标又称表现标准,指学生在某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活动目标又称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历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取得相应的语文学习成果。

本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写作课程目标进行了文本分析并对小学阶段的写作课程目标进行了分类。小学课程标准分为三个阶段,1—2年级为第一阶段,3—4年级为第二阶段,5—6年级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写话,第二和第三阶段为习作。

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分类可以看出,能力目标在所有目标中占了10条,活动目标次之,占了6条,内容目标仅有3条,因此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强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修改能力等。这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写作教学建议,启示他们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讲解写作知识。

四、小学写作课程目标的特征分析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能力目标部分,第一阶段称为“写话”,第二和第三阶段称为“习作”。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低年级的时候无须过分强调口头与书面表达的不同之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发挥学生写作文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在低年级,教师也不必过分强调学生的作文意识与文体意识,目标性无须太强,不要将作文应试化。

新《课标》中,“写作”的课程目标具体且明确,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情感态度

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表明写作要突出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自信心方面,让学生愿意写、敢于写、热爱写,使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第一阶段的写作课程目标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第二阶段的写作课程目标则指出教师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第三阶段逐步过渡到要学生具备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兴趣是学习写作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驱动力。教师命题的重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限制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顺应学生内心的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内心真正想写的、真正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去写。

(二)重视写作个性化,培养写作能力

新《课标》除了在情感态度方面做出强调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些重要构想。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写作空间,自由的写作环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实现学生写作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才能帮助学生表达自己主观、真实的感受,使学生在写作时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想象。

如在第二学段提出学生习作时要注意表达自己认为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指出写作时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相对于过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想象写出来等比较笼统的说法,这些要求更注重强调学生的生活视野,追求学生写作的个性化与独特化。

(三)鼓励自由表達,冲出束缚

新《课标》中这样描述写作的基本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过去的课程标准在初学写作时过于强调学生的写作规范意识,强调文体,忽视了学生要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根本要求。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提出学生要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想象。第三学段提出了学生要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学生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忽视了创意与想象。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与宽阔自由的空间,不限制学生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给学生更多写作自主权,提倡自主命题。

(四)强调想象,写想象作文

新《课标》强调,学生写作文时要运用联想与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要会写想象作文。比如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写大脑中想象的事物,第三学段的写作课程标准强调写想象作文。写想象作文能够不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淡化文体,重视修改

新《课标》到第三学段才要求学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淡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倡学生自由、自主写作,解脱学生的写作束缚,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重视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以及在修改中开展合作,比如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到第三学段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六)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新《课标》重视在写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学生在写话中运用自己在阅读与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则提出学生要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的材料,第三学段进而提出学生要积累习作素材。

本文将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小学写作课程目标中的大多数目标属于能力目标,主张发展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由此可见小学写作课程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目标的特征包括: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写作个性化,培养写作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培养想象能力,淡化文体,重视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写作课程目标的理论研究领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语文写作教学启示与写作教学实践指导。但本文仍存在一定不足,对语文写作课程目标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笔者会继续阅读相关文献,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主编、杨成章、满元龙副主编《语文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

[2] 崔允漷主编《课程·良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薛晓嫘《语文课程目标概论》,《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2期。

[5] 潘涌《论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许萍,1996年生,女,汉族,安徽阜阳人,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标学段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