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赛事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亚运会为例

2021-01-07 02:49王怡川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场馆杭州发展

□ 王怡川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普遍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体育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于体育的关注,使得以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亚洲运动会(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传播和重建国家形象的绝佳舞台。通过举办大型赛事,能够彰显举办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提供新的动力。2015 年9 月16 日,杭州成功获得2022 年亚运会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时间分别为2022 年9 月10日-25 日和10 月9 日-15 日。举办重大赛事活动,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全面进步的催化剂。

|亚运投资对杭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测算

亚运投资包括赛前筹办阶段的投资和赛后的运营投资。本文重点测算亚运赛前筹办阶段的投资对杭州市GDP、财政收入和就业人数的影响,采用GDP 模型进行测算。本研究的基本假定是:在不举办亚运会的情况下,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按历史规律变动,只有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分析因举办亚运会所增加的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采用GDP 模型,即基于历年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法来确定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推算亚运赛前投资带来的GDP 增量,并进一步测算财政收入和就业人数的增量。

根据对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在报的5000 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2016-2020 年,杭州市累计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三期、亚运场馆、亚运村等基础设施投资2248 亿元,目前各大重点项目正抓紧施工,建设进度良好。由此可以推算:对杭州市GDP 的拉动量约为4141 亿元,占同期GDP 的7.6%;对财政收入的拉动量约为1033 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8.2%;对就业人数的拉动量约为67 万人,占同期就业人数的2.4%。

|亚运会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测算结果证明,大型体育赛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显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筹办亚运会的强大带动效应,能够点燃全社会的发展热情,加快完善和补齐城市各类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亚运场馆和亚运村建设,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新时代杭州城市新地标,持续推进“5433”现代综合交通大会战,加快实施轨道交通、快速路、高速公路、铁路西站枢纽、萧山机场T4 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杭州综合枢纽功能,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铁轨道交通从2015 年的3 条线路、81.5 公里里程增加到2020 年的7 条线路、306.3 公里里程,实现十城区全覆盖。2022年亚运会之前,杭州地铁将建成“十普一快两市域”城市轨道骨干网络,运营总里程达516 公里,同时,都市圈内正配套建设杭绍城际、杭海城际、杭德城际等市域城际线路,将形成多网融合的都市圈轨道网。“十三五”时期,杭州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6%,比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高4.5 个百分点,有效投资助推经济发展,GDP 年均增长7.0%,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城市能级蓄势跃升。

(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生态环境改

亚运会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亚运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能推动建筑业、新材料产业、旅游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会展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朝着更加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调整。杭州亚运会共新建场馆12 个,改造其他场馆及设施43 个,亚运村1 个、亚运分村4 个以及新闻中心,促进了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等战新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运动健身、休闲养生、线上诊疗、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兴未艾,赛事经济集聚发展和“赛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育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加快大气污染源防治,有效控制二次颗粒物的产生和臭氧污染,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餐饮排气治理,着力提升城市空气质量。2020 年,杭州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34 天,优良率91.3%,比2015 年提高25.0 个百分点,市区PM2.5 平均浓度29.8 微克/立方米,比2015 年下降47.7%。持续推进“五水共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城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亚运村、大型比赛场馆区域通勤采用新能源车辆,鼓励企事业单位种植“亚运公益林”,鼓励市民参与“亚运森林”网络种树。

(三)推动数字化应用,促进“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建设

全面突出“智能亚运”特色,立足杭州数字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亚运会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治理与城市能级的相互赋能。到2022 年,全市建成5G 基站不少于3 万个,在亚运场馆和亚运村、城市重要功能区、交通枢纽等重要区域实现5G 信号连片优良全覆盖。开拓“5G+4K/8K”高清直播领域应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打造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新样本。拓展“健康码”应用服务场景,构建立足健康和医保服务的个体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数字监测平台,引导发展线上医疗、线上教育、线上消费、无人场景、远程办公等生活工作新方式。以智慧场景提升城市体验,围绕“票、食、住、行、游、购”等活动,实施一批智能场馆、智能指挥、智能安检、智能交通、运动科技等重大项目,让运动员和八方来宾充分感受“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魅力。

(四)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按照“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规划,杭州将联动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协办城市共同承办亚运会40 个竞赛项目、61 个分项的赛事。在坚持全省联动、共建共享下,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克服疫情影响,努力实现“参赛出彩、办赛精彩”。充分考虑场馆的长久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拓展延伸赛事经济、公共应急、文化娱乐等功能。亚运场馆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全省不同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亚运场馆的建设以及赛后利用将对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不但促进了杭州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给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从而对这些地区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有利于促进地区间、城乡间、人群间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全覆盖。

(五)打造杭州城市品牌,加快国际化进程

承办第19 届亚运会,打响“活力杭州·运动之都”品牌,将进一步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后峰会前亚运(2016-2022 年)期间,杭州的城市骨架和人口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杭州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点数为1193.6 万人,已取代温州成为浙江人口总量最多的城市;杭州涌现出很多新地标,比如杭州西站、莲花碗、城市之门、钱江新城、奥体、江河汇等。从2018 年开始,每年的9 月5 日为“杭州国际日”,公布实施《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建立首批杭州海外交流基地,入选全球会议目的地百强城市,目前杭州位居全球第74 位,亚太第17 位,中国大陆第3 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杭州在最新GaWC 世界城市网络评价处于第二方阵(Beta 城市)、排名90 位。亚运会是杭州展示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和崛起速度的重要契机,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数智杭州、数字浙江、数字中国的重要窗口。杭州将进一步围绕打造亚太地区重要门户枢纽,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合作交流,补齐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短板,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重要场所国际化标识全覆盖,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杭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医疗机构来杭合作办学办医,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来杭创新创业。

(六)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速文明道德建设

亚运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赛事,更是亚洲文化的盛会、国际交流的平台。举办亚运会,将进一步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扩大“中华文明圣地”影响力。亚运会是一个难得的大舞台,可以向世人展现一个市民的文明素质,营造开放文明的城市形象,共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亚运会的举办,能进一步点燃全民健身的热情,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良的体育场馆,促进市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民健康指数和人均期望寿命。按照《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浙江要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体育整体智治工作等“六个走在前列”。到2025 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达5000 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2%以上。

当前,杭州正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亚运会的承办是杭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大机遇。也是展示浙江形象的重大机遇,必将成为 “重要窗口”的重要标志性内容。

猜你喜欢
场馆杭州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杭州院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杭州
场馆风采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