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奔向星辰,拥抱大海

2021-01-13 07:44哥斯拉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凡尔纳小说世界

文 / 哥斯拉

儒勒·凡尔纳

标签 | 用小说预言未来科技

作品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

成就 | 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小说全世界译本多达4751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统计),超过莎士比亚,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居世界第二。

·1863年,凡尔纳完成小说《二十世纪的巴黎》,对拜金主义和科技的结合充满忧虑,这本小说因太过消极被出版商封杀。小说里预言了摩天大楼、高铁、计算机、传真机,甚至互联网的雏形。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开始连载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即《海底两万里》),并把它归类为“科学小说”。次年,刚到日本的鲁迅订阅了《新小说》,开始翻译《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探险”是一个有魔力的词,它指向勇敢,指向未知的世界。

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电的发现与应用,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强大。当想象力插上电气时代的翅膀,有一个人率先飞了起来。

他叫儒勒·凡尔纳。凡尔纳凭借着知识、想象力、创作力,带着全世界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探险之旅。凡尔纳一生写过上百部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关于航行、飞行、漂流的冒险故事,他用一个个主人公的经历,带着读者环游地球、走进地心、潜入海底、到月球旅行、探索太阳系……

凡尔纳童年时就十分向往远方,他在《童年的回忆》里写他年少时生活在港口边,被贸易的繁忙景象和来往的航船深深吸引:“我在想象中攀着船桅的侧支索,爬上桅楼,紧紧抱住桅冠!我是多么想从晃动着的搭在码头和船舷之间的跳板上走过去!”

父母对子女的未来往往都有自己的规划。在律师父亲的规划里,凡尔纳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便要回到家乡,继承律师事务所。

然而在巴黎学习法律的凡尔纳,却狂热地爱上了戏剧创作。“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想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欣欣地投入无垠的怀抱。”父亲的期望,到底无法约束一匹奔跑的野马。

凡尔纳在巴黎结识了已经成名的大仲马。和大仲马合作剧本《折断的麦秆》并成功上演,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的初步成功。大仲马鼓励他进行文学创作,然而父亲知道凡尔纳选择文学而抛弃法学后,非常生气,他们在往来的书信里发生了激烈争论,最终父亲断了他的生活补贴,凡尔纳只能自行谋生。

这时,二月革命爆发,凡尔纳经历了爱情挫折、社会动荡、偶像雨果流亡、有知遇之恩的大仲马远走他乡等事,就连戏剧也没落了……在现实的困境中,凡尔纳开始重新拾起少年时的海洋梦想。他开始专心创作小说,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文学想象构建起一个个全新的世界。

或许你认为凡尔纳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他确实去过一些地方,但那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丰富的文学创作。事实上他第一次出海航行,是跟随好友依尼亚尔航海去苏格兰,那年他29岁。第一次见到芬格尔大岩洞时的震撼,在他心里掀起了澎湃巨浪,支撑着他后来写下《地心游记》《绿光》等诸多作品。

凡尔纳的笔一提起便停不下来。《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在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充满对未来、对未知的好奇,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人可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去打破那些谜团。其实,凡尔纳的小说有着某种“套路”,将主人公置于某种特定场景,然后由他带着读者去历险。但相似的结构下,凡尔纳仍然能写出不同的精彩,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

更伟大的是,他在科幻小说里,虚构了潜水艇、直升机、环球旅行、登月等,而这一切,后来都逐一实现。潜水艇发明者西蒙·莱克、实用无线电报通信创始人伽利尔摩·马可尼等都把凡尔纳当作自己一生事业的领路人,没有凡尔纳,他们的成就或许要晚很久才会出现。

人们习惯称凡尔纳为“科幻小说之父”,他去世时连德国政府也派遣大使前来致哀。法国政府在他的家乡南特为他设立了博物馆,还在不远处的小岛上,依据他小说里的想象世界建了一座机械岛乐园。

精读《地心游记》

凡尔纳的小说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以创作时的技术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主人公去完成那些疯狂的探险,而书中非常多有关未来的描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尽管现在仍然有很多无法实现,但谁又能知道未来它们会不会变成现实呢?《地心游记》讲述科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带着侄子阿克塞、向导汉恩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故事的诞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的发展,以及殖民征服的欲望。人们渴望将自己的视野和脚步拓展得更为广阔,而且当时科学界正在经历生物不变论和进化论的论争,小说对地心世界生物的描绘,表明了凡尔纳的看法——他相信进化论的科学理论。

我们脚下的台阶其实是通道壁上的钟乳石。有些地方的熔岩布满了细孔,这些细孔犹如圆圆的小灯泡:不透明的石英水晶夹杂着纯净的玻璃珠,像水晶灯一样挂在穹顶,仿佛在我们的路上闪闪发光。人们会说这是守卫通道的鬼神为了欢迎来自地面的客人,特意点亮了他们的宫殿。

点评:《地心游记》有科普,也有幻想。火山口附近的通道,可以观察到的石英水晶夹杂着纯净的玻璃珠,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但凡尔纳的笔触并没有过多地展开讲科普,毕竟它只是故事的背景,而是用了比拟的手法,呈现了一片华美的画面。

你要是愿意,可以把我头上的穹顶称为“天空”;它似乎是由巨大的云团构成的,这些变幻莫测的蒸汽一旦遇冷凝结,随时都可能化为倾盆大雨。我原以为在这样高的气压下,水不会产生蒸发现象,然而,由于某种不为我所知的物理原因,空中飘浮着大面积的水汽。不过当时“天气很好”。电层在高高的云端造就了奇异的光线变化,下面的云朵则笼罩着浓重的阴影。强烈的光线时常会从两片云彩之间穿过,一直照到我们身上。不过归根结底,这不是太阳光,因为它不产生热量。我有一种凄凉肃杀的感觉。我意识到在这云层的上面,不是星光灿烂的天空,而是把所有重量都压在我身上的花岗岩穹顶,不管这个空间多么巨大,它也不够星星——哪怕是最小的——在里面自由飞翔。

点评:幻想中的地下世界,环境是怎么样的?凡尔纳把地上世界的云层、大气,搬到了地下。小说中的动物、植物、环境,都是如此。想象力就是把熟悉和陌生进行巧妙糅合。最后对空间的描述,用对比的手法告诉读者,这里的“天空”是夹在两层地面之间的世界。

“听我说,”我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人世间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有一个限度;我们不应该和无能为力的事情抗争;我们的航海设备太差;光靠几根拼凑起来的树干、一条毯子船帆和一根木棒桅杆,我们是不可能顶着大风完成一千两百多英里的航程的。我们无法驾驶木筏,我们只是风暴掌中的玩物,再渡一次海是不可能的,这样做是疯子的举动!”

点评:经历了海上巨兽的打斗,无能为力、恐惧支配了“我们”。这时“我”近乎咆哮的感叹,在传递着一种价值观——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恐惧都是人的本能,但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人必须要做的事。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或显性、或隐性地在传递情感与价值观。

群书荐读

《世界大战》

威尔斯的小说多数站在了人类的弱小以及科技的威胁立场上。《世界大战》讲述的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两种文明发生巨大的冲突、战争。1938年改编播放的广播剧,让不少听众以为真的发生外星人入侵,引起了巨大恐慌。

《银河帝国》

银河帝国衰微,战争在即。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荒凉行星上建立了希望的灯塔——基地。然而野蛮的力量还是将矛头对准了基地。整个故事架构庞大,虚构的世界讲述的也是人性、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混合的“人类世界”。

《三体》

刘慈欣的《三体》,讲述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和互相搏杀,寻求生存,以及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何尝不是现实世界的写照。科幻小说,以科学加幻想,观照的从来都是现实的困境。

猜你喜欢
凡尔纳小说世界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海底两万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拒绝做广告的凡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