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详校篇海》的释义考察

2021-02-04 07:25杨晓霞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字书义项字典

杨晓霞

(潍坊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中国的语文词典编纂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是我国字书较为兴盛的时期。在明代的众多字书中,署名李登撰的一部明代字书——《重刊详校篇海》在明末应用较为广泛。王重民先生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中曾经写道:“在《字汇》《正字通》未通行以前,是书盖为最通行之字典;而是书众本,又当以此本为最善。”[1]61这本书的始成原因,据李登序言中写道“《篇海》旧本之载者伤于滥,而注则伤于疏”[2]1。

《重刊详校篇海》从书名看就知道它是以《篇海》为底本的,对《篇海》加以重新编写与校正,而《重刊详校篇海》中的“篇海”又是哪本字书呢?在杨正业先生的《〈篇海〉世家》[3]196-203一文中可以明确答案:《篇海》最初作者是金人王太,成书时间当在1130年左右。王太以顾野王的《玉篇》为蓝本,加上《集韵》《集韵省篇》《塌本馀文》《龙龛》《龛玉》《会玉川篇》《奚韵》《类篇》等编成了一部大型字书:《增广类玉篇海》。这就是最早的《篇海》了,收字达到62236个。

后来金人祕祥等人又加以修订,书为《大定甲申重修增广类玉篇海》,此书收字大约4.6万个左右。这两本字书现已亡佚,只能从金人邢准的《新修累音引证群籍玉篇序》中知晓一二。邢准的书,就是根据祕祥等人的字书直接修改而来的,共收字50514个。

1196年,韩孝彦对《大定甲申重修增广类玉篇海》“重编改并”,将祕祥的“重修”本的579部首“归于五音,逐三十六字母之中”[4]248,名曰《重编改并五音篇》,也称《四声篇海》,收字43371个;1208年其子韩道昭又在其父字书的基础上再加改并,将579个部首,改并为444个,收字55716个,名曰:《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的体制,每个条目都是引录《玉篇》《馀文》《奚韵》《类篇》《龙龛手鉴》《川篇》《对韵音训》《搜真玉镜》《并了部头》《俗字背篇》。每个部首下的收字,都是先列《玉篇》,然后列其余九家韵书所收字。每字先标反切,然后释义,书证,例证较少,释义大都较为简单,因此李登“序”中称旧本“载者伤于滥,而注则伤于疏”,这是很中肯的。

《重刊详校篇海》就是在《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一本字书。赵振铎先生曾经说过:“字典要把字义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理解它们,释义就很关键。在字典的解形、注音和释义三个方面,释义占的比重最大。”[5]134由此可知,释义在辞书编纂中的重要作用。《重刊详校篇海》是在《四声篇海》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详校”二字足以看出编者的目的,下面就从其释义的材料依据、有关释义术语、释义方法以及释义详细等方面来对《重刊详校篇海》进行解读。

一、《重刊详校篇海》释义的材料依据

赵振铎先生说:“新编字典总是要凭借已有的字典,在旧的字典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同时要不断地吸收新的训诂成果。脱离了旧字典的传统,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是无法编出新的字典的”[5]134这是赵振铎先生针对当前的字典编纂而言的,对于古代的字书的编纂同样适合。《重刊详校篇海》是在《四声篇海》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但其释义除了继承了原《四声篇海》中的一部分之外,还增添了许多旧本没有的新的内容。李登在“凡例”中就谈及了这个问题:“字书多祖汉唐人注疏,因袭至今,若宋儒所注经书多未收载,观者因右汉唐而左宋,殆非也,汉儒附会,唐人蹈袭,从来矣,至宋儒悉从前人注疏而订正之,籧篨戚施体仁执中之解,此岂得循古注而置今注耶?本书所录多沿旧注,而亦常用今注云。”[2]2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重刊详校篇海》是为《四声篇海》注入了很多新的释义的。经考察,此字书除沿用了《四声篇海》的释义之外(此问题下面将会论述),还有以下几种释义来源:

(一)依据前世字书,韵书,如《苍颉篇》《说文解字》《释名》《方言》《广韵》《字统》《通俗文》《字林》《集成》《集韵》等。如:

(二)依据经书传注,如《尔雅》《左传》《曲礼》《周礼》《论语》《诗经》等。如:

(三)依据群书载籍,如《山海经》《天文志》《淮南子》等。如:

二、《重刊详校篇海》释义的有关术语

除了用一般的释义行文方式直接释义之外,《重刊详校篇海》为了简化其释义,往往会用一些释义的术语来表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音某,义同”

这个术语在此书中多次出现,并且这种术语往往用在“非正字”之下,对该字既释其音,又释其义。如:

(二)“音某,注同”

这个术语往往用在被释字已经释完的义项之后,再对被释字的另一音、义加以解释时用的一个术语,指明被释字读某音,但,其义跟上面的读音的注解相同。这样的用例,在书中也不少。

“詪”字的第二个音项的释义与第一个音项的释义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读音不同罢了。“訾”字同样如此。

(三)“同某”或“详某”

这个术语是指明被释字的音和义与“某”字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异体字注释。如:

(四)“又”

这个术语是说明在被释字的另一义项时的标志(有时不用)。如:

(五)“一曰”

这个术语是用来指明一个义项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的。如:

三、《重刊详校篇海》释义的方法

(一)释义灵活、多样,这主要表现其释义方法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对单字的释义有以下几种最为常用:

1.描述

用精练的文字,对字(词)所表示的事物进行简括的描写、说明,把表象上升为概念。这是很多字书都应用的一种基本释义方法。这种释义,也是《重刊详校篇海》的主要方法。

2.摹状

对事物的特征,运用拟声、摹状来表示,形象而且生动,常用“声”“皃”“貌”等来标明。

3.用同义词释义

用相同含义的词(字)来帮助理解,借已知引出未知,经济而有效。

《重刊详校篇海》还采用了大量的参见注释的方法,“详某”或“同某”。这是继承历来的字书对异体字的处理方法,后来的诸多字书也广泛采用 “同某”的方式释义,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承传作用。例如:

查检《汉语大字典》,同样随处可见这种释义方法:

4.反训

用“A:不B”的格式,不仅经济,而且把一对词(字)的关系明确显示出来。有的把相反相对的词(字)并列(有时对其中的一个进行解释),直接用“对某之称”“某某之对”的格式把反义词的关系表明出来,让人对所释字之义认识更加深刻。

5.联句

把单音词、词素(字)放在句子里,更便于理解,颇为简洁。这种释义的方法在《重刊详校篇海》也经常见到。

6.说明语法

像这些词(字),特别是这些虚词,《重刊详校篇海》常常是指出其语法意义(包括词性、用法等),虽然比较简要,但也把该词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了。

7.声训

(二)对一些特殊的字词,《重刊详校篇海》的释文恰当而又贴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名物字的释义

名物字包括文物器皿、动植矿物、山川地名、度量衡等的名称。《重刊详校篇海》收有大量的名物字,如:

对于有些名物字(词),《重刊详校篇海》对其用进行归类的方法来释义,即用同事物的类名来概括词(字)义,简要而明确,常用“名”“器”“属”等标明。

但对于有些名物字,《重刊详校篇海》则采用用“别名”的方法来释义,即用事物的不同名称来表示词(字)义,借已知引出未知,既经济,效果也好,如:

对一些地名,也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如:

2.对方言的释义

运用各地词语在音义上的差异来说明问题(有的沿用旧本,有的根据调查材料),消除了方言间的隔阂,并保存了方言的历史资料。

3.对俗语的释义

用口语中的通俗材料来说明问题,由浅入深,把书面语和口语联系起来,使语言跟文字联系得更为紧密。

4.对异语(外来词)的释义

对汉语中(字)中的外来成分,从音义乃至来源等方面进行说明,有时还加以比较,消除了语言之音的隔阂,并保存了语言的历史资料。

5.对古语的释义

运用古今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异材料,相互参照比较,探索语源关系,语言发展脉络等。

(三)收入复音词,并对其释义

《重刊详校篇海》作为一本字书,基本上收列的是单字。它所解释的基本单位也是单个的字,但也有少量的复音词列为字头,出现了释词的词目,如:

但这种列词头的现象很少。对复音词的释义,《重刊详校篇海》往往采用的是在单字头下,再列词,有的只是列出词,有的则还要加以诠释。对复音词的释义由于词的不同,分别有以下几种:

1.对一般复合词的释义

吟:呻吟。

言:言辞也。

采用联词,即把单音词、词素(字)用复音词或词组的形式来表示,帮助理解,这跟“本字作训”有所不同,颇为简洁。但对于有些难以明了的词,在联词之后,继而对该词进行解释,如:

2.对联绵词的释义

对联绵词的释义,大部分采用联词的方式,如:

蕉:芭蕉。 《重刊详校篇海·艸部》

跎:蹉跎。 《重刊详校篇海·足部》

犲:犲狼。 《重刊详校篇海·犬部》

琶:琵琶。 《重刊详校篇海·琴部》

因为联绵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因此,《重刊详校篇海》中对联绵词的释义一般都是采取联词的方式,只是列出此词。像这种词,一般是大众化的词,大概编者认为没有再详加解释的必要。这样,体现了释义的简洁性。但有时有些联绵词并非大众化的词,编者就再加以解释,如:

3.对叠音词的释义

叠音词同联绵词一样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编者对这类词,总是先列出该词,然后进行简单的解释。如:

四、与《四声篇海》比较,《重刊详校篇海》释义之“详”

(一)《重刊详校篇海》释义对《四声篇海》的继承

《重刊详校篇海》是在《四声篇海》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除了收字上有所继承之外(前已论述),其释义更是有一部分因袭而成。其释义有的往往直接过录《四声篇海》,有的则是在《四声篇海》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

1.直接收录《四声篇海》的释义。如:

2.在《四声篇海》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如:

原旧本释义通俗,今《重刊详校篇海》书面语化了。

(二)《重刊详校篇海》对《四声篇海》的发展

继承旧本,在此书中虽然占有一部分比例,但更多的则是《重刊详校篇海》的编者对旧本释义的补充与修改。本人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重刊详校篇海》对旧本的“详释”:

1.《四声篇海》中释义略释,《重刊详校篇海》详释

(1)旧本义项较少,《重刊详校篇海》加入大量的义项。如:

(2)旧本只存音,或者释义不明,《重刊详校篇海》又加以详释。如:

2.旧本无书证、例证,《重刊详校篇海》加以添补

(1)添加了前人字书的释义。如:

(2)添加古籍或注疏中的注释。如:

(3)添加例证,佐证其义。如:

3.《四声篇海》中释义详释,《重刊详校篇海》略释

(1)采用“详某”“同某”互见之法,简化旧本中繁琐的释义。如:

《重刊详校篇海》直接用了 “详某”“同某”来释旧本中字头,这样,省却再书写的麻烦,也点明了二字同义的关系,节省了字书的篇幅。

(2)把旧本重复的义项合并。如:

赵振铎先生曾经说过:“把义项分得过细,不仅不能体现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特点,反而使读者不得要领,感到是大堆现象的罗列,这也就降低了辞书的质量。”[5]91因此,《重刊详校篇海》把旧本中的繁琐的释义简化,把重复的义项合并,是正确的。

4.《四声篇海》中释义不完善,《重刊详校篇海》加以完善

(1)旧本中,引文断章取义,如:

少了一个“死”字,使得释义大变。

又如: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旧本中把“人生始化”变为了“人始生化”,在释义时只截取了一部分文字,把意义搞错了。

(2)旧本释义不当,《重刊详校篇海》加以更正,如:

旧本中的释义不恰当,像“呼人”是表示一个动作的动词,而“呼人声”却是表动作的一个名词。旧本把词性搞错了,那意义也就不准确,释义就不恰当。对一本字书来说,这是不应该存在的知识性错误。像这样的例子,旧本中还有很多,《重刊详校篇海》多把它一一改正。如:

(3)旧本释义模糊,《重刊详校篇海》进一步加以说明,使之更为明确,如:

还有,像对“詶”字的释义:

这样的释义较之旧本而言,就明确多了。

5.改《四声篇海》释文。如:

读音与旧本略同,但释义跟释形已经变了。像这样的还有:

五、《重刊详校篇海》释义不足之处

当然《重刊详校篇海》在释义上也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其中也存在不少不尽人意之处:

(一)释义不当或不准确

上面我们谈到 “《四声篇海》中释义不完善,《重刊详校篇海》加以完善”。但《重刊详校篇海》因为时代的原因,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认识还不是那么科学,因此,也难免会出现释义错误或不当之处。如对 “人”字的释义:

人:《周礼》云,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曰:“天地所生,惟人主贵”;《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象臂脛之形也。

对“人”这个字的解释,只是用前人的注释来解说,并且,这些释义也并不科学,只是抽象的解说了人的外延的一些东西,其真正的定义并没有解释出来。

(二)释义过于简略

赵振铎先生曾经说过:“准确简练是撰写释义的重要要求,释义应该真正反映字词这个意义的内容。”[5]139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字典释义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之一,但《重刊详校篇海》有的释文过于简略,会让人不知其所云,对字的真正的具体含义不了解。比如:

这些释义只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大致的意义范畴,虽然做到了简练,却未做到恰当准确地反映释字的意义。赵振铎先生还说:“语言里面绝对同义的词非常之少,单纯地使用语词式往往很难地把意义表达清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语词式的时候,总要加上一些补充说明的词语,或者规定它们的范围,或者说明它们的用法。”[5](140)

从这一观点看,《重刊详校篇海》在处理一些同义词的方法上也是有缺陷的。对同义词的释义重继承而缺乏创新,对古代字书释义的弊病没有多少改良和进步。如:

这一组字都表示“声音”之意,但释义却用了相同的词语。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词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而所谓同义词者,往往只能在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6]59从今天辞书学的观点来看,《重刊详校篇海》没有做到在理性义、色彩义或用法上加以区别,而是把它们看成是等义词。这就不能让读者明白它们的不同之处,这种释义就没有做到规范化、科学化,自然其准确性就差了很多。

(三)释义过于繁琐

有些释义,旧本本来简洁明了,《重刊详校篇海》却又把它复杂化了,义项分立太多,太细。如:

对于“诙”字的释义,本来就一个义项“调戏”,但《重刊详校篇海》却又在此基础上加了两个,其实跟原来的义项是一个意义。

较旧本而言,增加了三个义项。但“皆也”与“咸也”是一个意思,是“全、都”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者有时并未详加考虑所列义项是否有恰当,只是从他书引来,(“盛也”源自《玉篇》,“皆也”也源自《玉篇》,“备也”来自《广韵》,“咸也”来自《方言》,“载也”来自《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军中约也”来自《说文》)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

(四)旧本有书证、例证出处,今基本删除

1.删一部分引文。如:

删除了“鸿雁群飞”,这样就使得对“嗾”字的理解面会加宽,因为原释文释的是“鸿雁”的众口。删除前四字以后,便会使人对“众口愁”的理解面加宽了。

2.删除书证、例证的出处

前面已经叙述过,李登在《序》中说赵新盘是“取《篇海》旧本为藁草”。《重刊详校篇海》的源头是《篇海》,而李登所言的《篇海》应该为金人韩孝彦、韩道昭父子修订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也称《四声篇海》。

原《四声篇海》是带有明头字样的,《四声篇海》所收字的来源及音释,都是来自《玉篇》等八家,《重刊详校篇海》把原来的明头字样尽删,这样一来,也就删除了八家的书证。不仅如此,对于《四声篇海》中字头下的释文中的书证、例证也删除了。如:

把旧本中引的《左传》的例证和《方言》书证删除了。像这样种情况书中有很多。如:

按:《重刊详校篇海》中释义所立义项,很多是从以前字书或注书中引用来的,但,编者多把篇名省去了。从现代辞书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多有不妥。下面来看一下“誃”字的释义:

此字有六个义项,这六个义项的来源分别是:

但《重刊详校篇海》一个书名也未列出,这对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来说,隐去篇名,对追源溯流来说,就有些不妥了。

旧本中每字之下有多个义项,《重刊详校篇海》只保留一个或几个。如:

在“讨”字的释义中,保留了原来的两个义项,加了三个义项,而去掉了原来的“去也”这个义项。这个用例出自《礼记》。《礼记·礼器》:“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郑玄注:“讨,犹去也。谓若天子以十二、公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五为节也。”孔颖达疏:“谓天子至尊,每十二为节,自此以下,转相降差,公九、侯伯七、子男五,顺序而稍去之也。”[7]742这个意义到明万历时期已经没有用例了,因此编者把它删除。不过,这样删减义项对于字书的保存古义而言大为不妥。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

此外,《重刊详校篇海》中有些释义,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对“”这个字的释义中,有一条义项是这样写的:“口上阿。”这是何意,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之,虽然《重刊详校篇海》在释义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对于义项的排列,《重刊详校篇海》采用的是频率顺序,即把常用义排在前面,如“斤”字释义的第一个义项“十六两为斤”列为第一义项。断代字典一般都是按这种顺序排列义项,可以说,《重刊详校篇海》的编者在当时编写这本字书,就是为了当时人使用,从这儿可以看出它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字书义项字典
善读无字之书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字典的由来
大头熊的字典
正版字典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雁字书
Enhanced Precision
祖昌教孙读“无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