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悟理总关情
——读常正祥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

2021-03-07 13:18伍益中
武陵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朵花诗意散文

伍益中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优秀的散文都是有感而发、行止随意、从容而为。常正祥心无旁骛地专注有情有义的自然万物,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倾情记录“相看两不厌”的烟火世界。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以空灵婉约的抒情、细腻鲜活的素描,聚焦于时代抒写,注入对生活与命运、社会与人文的独特观察和别样思考,解析灵魂深处的温情与洒脱,呈现出难能可贵的精神深度与艺术美感。

一、温润如玉的诗意表达

常正祥眼中的世界是温润的。他常用温润的目光、谦卑的姿态去贴近大地,呈现万物的“自在”状态,展示生命的鲜活、丰盈与自在之美。这使常正祥的散文布满了“玉润”的色泽,达到超凡脱俗的圣洁之美和诗意的境界。王蒙在《一堂好课》中说,“文学是对世界的命名与修辞,将世界人化”。《与一朵花对视》中收录的大部分散文清朗温润,大量使用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如:“在这秋光中,我们何不敞开心怀,让那暗浮的秋香一丝一丝直沁心脾,一缕一缕直透肺腑,让它一直充盈和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桂花开,桂花香》)“在这样的时刻,你会突然放松下来,人生便如一株草木,一株并不起眼的庄稼,在这样的辽阔与空茫里,浸漫着无边无际的生机与活力。”(《蛙声入夜》)“一些野草和花朵,从涟漪的四角,分别汇入湖野的版图,一些阳光泼洒,仿佛季节的力量,次第融入春天的怀抱。”(《湖畔行吟》)作者将自然景物完全人格化、具体化、对象化,形成一个“物自在”的世界;而“它一直充盈和温暖着我们的心房”“融入春天的怀抱”等表述则将人与物的关系建构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创设一个温馨暖人的家园。

郁达夫说过:“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常正祥的散文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它们立足脚下土地,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根发芽,显出绿色,开出花朵,磨砺出自己独特的诗意个性和气质。在常正祥的笔触下,自然万物有自己的意识和主见;它们自足自在,主宰着自然界。此时,人也似乎成为物主宰的一部分,静观物的生命活力,形成了“物叙事”的诗意世界,如:“桐花那股清白无尘、傲然绽放的气息,宛若远处的时空里层层涌来,伴着父母渐来渐老的身影,久久地涤荡在老了又崭新了的光阴里。”(《油桐花开》)“美丽的湖就如大地的眼睛,灵秀而生动;湖边的树则如眼睛边上细长的睫毛,顾盼而生情。”(《醉看湖景思吾儿》)这样,他让《与一朵花对视》成为“物自在”的世界,在充满浪漫诗情的文字里呈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朴素精神。同时,他的《春草赋》《夏之短章》《秋月断章》《江南雪》等篇章描写的虽然都是人们几近熟视无睹的景物,但是在他“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笔触下,大自然的美好气象,或呈现新的禀赋、诗意的意境,或平添新的哲理、诗意的旨趣,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的禅意境界。常正祥的散文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多引用古代经典诗词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蕴悠长。“剪一段荷香缓缓流淌”“菲菲细雨洒杨梅”“青青园中葵”“你是我最美的预见”……散文集中一个个如诗的题目令人向往,带领我们走进他切近现实生活、触摸人心人性、呈现新的诗性表达的文学世界。

二、浸润生命感悟的意象建构

庞德有言:“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一个散文作家一生中能否发现、捕捉、创造与个性密切契合的原创性意象,呈现创造性和不可替代性意象,是判断其创作是否成功的标准。常正祥着意于意象的凝造;我们通常会被散文中那些斑斓多彩、意蕴深厚、心物合一的意象深深打动。他的作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主要有花、日、风、雨和河。他眼中的“花”,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富有人性的光辉,比如“花香如月,携一片自然的风和雨在眼前”。而直沁心脾的桂花、流光溢彩的荷花、含情怒放的玫瑰花、风情万种的油菜花、静谧淡泊的樱花、傲然绽放的油桐花、默默奉献的柚花,还有杨梅花、紫薇花,也各有情态,蕴涵着生命的质素,寄托着作者兼具古典和现代的情愫。常正祥散文中这些审美意象凝合心灵与自然,既斑斓璀璨,又意味隽永,它们是以有限生命体验无限存在的一个有意蕴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这大致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文化心理有关。从气质来看,他应属于沉静、平和性格,这使他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气质相合的审美意象,达到主观情感与自然物象的物我合一;从内涵来看,他经年涵泳于中国古典文学之中,深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滋养,这使具有阴柔美、中和性特征的秋、月、水、风、花等意象成为他的审美选择,并烙印上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心理情结与审美意趣。这些饱满形象和新奇意象,既是作者以个体生命所体验的外在世界,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画面,是“情”与“景”审美的内在统一。

常正祥的散文不仅营造了涵蕴生命质素的意象,而且化合沉思与表象,传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感喟与慨叹。他敏捷的才思在文字中流转跳跃,随物赋形,哲思话语时常流诸笔端。《柚花开,柚花落》中,面对花开花落,作者产生了“人生如花”的复杂情感,并希望能“活出一份人世的悲欢”。《眼前的风景》描写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眼前的风景清净如斯,你的所有思绪也似乎染上一层浓浓的禅意”,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行走在家乡的河流》告诉人们在“庸常的快乐和幸福”中,要不忘初心,要“如同家乡河流岸边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坦然真实”。这样,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一份禅意,借由自然中的花草抒发出来。常正祥努力以一种新鲜而陌生的形象与形态,完成了灵性与哲思的精神交握,如他指出“一场雨,就像一场末及细咀嚼的初恋,在青春的雨巷里匆匆从你的身边走过,甚至没有认真看过你一眼,却顺手把你的情窦打开”(《春雨心城》)。他又说,即使在听春雨的时候,也是要“把心听出一朵花来。仿佛是与雨一场暧昧的相会,抑或是与恋人一次灵魂的交缠,让天地也交缠出一种浓浓的情意,一种让人窒息的大美”(《春日雨韵》)。如此的生命感悟随处可见,组成了一部呈现生命质地的心灵史。同时,这部散文集的后半部分收录有作者评论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小品文,观点鲜明,颇有见地。作者不仅善于以一颗敏感的心领悟大千世界、万千物象给予人的启迪,而且善于从文化人物、社会现实热点中获取创作灵感。这些文字记录了作者观照生命万物的感受,而且启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质朴、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好的散文是真诚的,蕴藏着经由某个“缝隙”流泻而出的情感。在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中,不论是描景,还是写人、写事,常正祥笔下的形象无一不是饱含深情的。他用饱蘸了真挚情感的笔直抒胸臆地描绘了自然景物;从春雨中听樱花花开的声音,再到夏夜里守住一缕荷香,听取蛙声一片,还有秋风中稻花、桂花香浓醉人,乃至冬日的飘雪里腊梅傲寒竞绽放;这些都会让人感觉自己在天地间自由舒畅地呼吸,四季景物充满了亲切之情。莫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常正祥也不例外。他不能忘记“童年的那口池塘,虽然它也许不太完美,但我乡情的根永远扎在那一弯水域,既繁茂着往事,也繁茂着未来啊”(《怀念童年的那口池塘》);他不能忘记“那座承载过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老屋,那座承载过我许多梦想、欢笑与苦难的老屋”(《老屋》);他不能忘记家乡那条“活色生香的小河”“回到家乡,我必定回到河边慢慢地走”(《行走在家乡的河流》)。乡村留下了作者年少时的欢乐与梦想,因而他对魂牵梦萦的故乡是饱含深情的。为我们精心绘制出了一个处处有爱的世界。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散文创作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常正祥对大自然洞察入微,善于从生活和创作中发现真善美,展现真善美。他在花草树木中寄托着人的美德与情操、愿望与期盼。“谁又能永远留住它那一缕花香呢?再多的不舍,再多的惋惜,也终换不来它更多的停留”(《花香如月》)。每个人都希望永远留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基本的自然规律,作者认为要保持好的心态,“让心释放,让心内的语言与无声的草木对话”,体验生命之“真”。“忽然就想起其貌不扬的朱武海,想起这个远离城市的杨梅基地,不也正如这杨梅花一样,默默地散发着一种细致入微的芳香?”(《霏霏细雨洒杨梅》)。作者没有停留于只描写雨中杨梅花的层面,而是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用“不在风中招摇,也不惹人注意”的杨梅花寓意低调、不显山露水的“朱武海们”,启发人们鉴别真正的美。对于身边人,常正祥总能细腻地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写父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活到老,干到老;写媳妇救死扶伤、甘于奉献,为了病人安危,经常夜晚出诊,温柔贤淑而不乏“女汉子”般的能干;还写了早餐店老板的实诚和热情、足浴店老板的善解人意、推销员女孩的勤奋和懂事……点点滴滴都不仅透着作者对亲朋的怀念和牵挂,而且从灵魂深处透射出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美和善,从而引发读者对真善美的感应与追求。

散文从来就是作者内心最清晰的映象,也是最能见证其真性情、思想与才情的透镜。在散文艺术的原野上,常正祥怀着一颗善心、一腔柔情、一股诗意,坚定地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深情地仰望着精神的星空,他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铸就了执着探究与追求时代真善美的散文风格。

猜你喜欢
一朵花诗意散文
诗意地栖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冬日浪漫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一朵花前失语(外三首)
一朵花开
被耽搁的诗意
真想变成一朵花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