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意境·心境

2021-03-17 22:09李凤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意境情境教学

李凤连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32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课堂,是美育的沃土。文质兼美的篇篇课文,名著阅读中的传世经典,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无不闪耀着美学的光辉。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内卷中,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中学语文美育实践,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文课程理论融入不足,语文教师本身审美素养的欠缺,校园社团美育文化氛围淡薄等。这种种因素,都让语文课堂中的美感教学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如何将美育真正融入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路径入手。

一、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巧妙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帮助学生融入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情境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说,表演和观看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表演的需要,表演即生长,观看即生长,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所以,语文课堂,教师应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给予学生当众表演的机会。

如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文中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人物对话,就很适合演读。以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声音、语气和动作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演读和观看中进入“散步”情境,并通过老师的追问,逐步体会到“孙子”的可爱、聪慧、善于观察,体会到“我”的孝顺、责任,体会到“母亲”的慈爱、开明,体会到“妻子”的温柔贤惠。有了演读铺垫,不但使作者,也使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内心都感受到亲情、责任和生命的美好。

在学习《动物笑谈》时,为研究水鸭的行为,作者模仿母鸭的叫声,在园子里的青青草地上又蹲、又爬、又时刻不停地叫唤,正当自己得意之时,却猛地发现外来的观光客们被惊得脸色煞白。另外还花大篇幅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三件趣事。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近文本,设计学生模仿、扮演“康拉德怪诞行为”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将远超聆听传统课堂的讲解所得。初一学生天真活泼、表现欲极强、童心玩念依旧旺盛,在表演中,不但能感受到动物的可笑有趣,还能体会动物笑谈背后的意义:关爱与尊重小动物,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专业素养,忘我专注、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了情境铺垫,本文的难点也迎刃而解,学生不但能读懂作者有趣的灵魂与崇高的人生境界,而且能读懂自己,明白了往后面对生活、面对理想、面对世俗的眼光应何去何从:不畏惧世俗嘲弄的目光,执着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同样,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这类叙事散文,《西游记》等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都可以大胆让学生撰写脚本,构思表演,让学生自创道具,包括实物、图片、音乐等,在观察、模仿和表演中融入情境,提升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审美性。

2.借助视频图像渲染情境

与单调的传统教学相比,图文并茂、音声结合的交互使用,会让语文的情境教學如虎添翼,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通过播放交响乐版的大合唱或瞿弦和先生等名家朗诵,借助跨界阅读的立体情境,黄河既入诗又入画还入曲,帮助学生全方位体悟黄河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及其孕育的华夏文明。

再如,《梦回繁华》,其说明对象为《清明上河图》。面对这幅传世名画,如何让学生近距离走近它、欣赏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请进班级教室,举办一场《清明上河图》专题参观游览活动。首先,画面定格,再现繁华。将电子版《清明上河图》以1:1的比例拆分为20张左右的图片,并用A4纸彩印出来,按顺序张贴在教室的墙上,一一定格并展现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次,手绘景物,梦回繁华。学生小组的任务之一,即绘出画中景物,或街巷酒楼、饮食果子,或店家标语、车马样式等,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文献记载解说,领会张择端画笔下呈现的这一特定时期细致且真实的社会生活。最后,分组游览,危机解说。各小组成员要准确找出十大危机所在位置并进行解说,传达《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危机意识,亦可就“画中百秘”择其一进行分享,加深对文中“覆灭前的假象”和“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理解。

借助视频图像渲染,学生入情入境,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对历史文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提高,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得以增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视频图像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然成为事实,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不可本末倒置,过度依赖多媒体,过分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则会适得其反。适“度”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3.利用生活阅历展现情境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广。教师要上跟学生有关的语文课,从学生真实生活的喜好出发,创设与实施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种种生活情境。

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在屋檐站着。”他将这样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表达信手拈来。汪曾祺老先生在《人生有趣》的扉页上,曾这样写道: “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汪老先生的文字里,没有壮阔宏大的题材和空泛的大道理,有的都是对生活实实在在的热爱和感悟,是真正有生活温度的文字。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体验,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带入到课堂中,并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和沉淀自己生活中的情与思,挖掘社会和人性层面的深层意义,切实领会语文之美,生活之美。

二、营造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属于艺术上的终极追求。《美学原理》中对意境的解读是,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开始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方法而提出,后来逐渐成为诗学原则而被奉为至尊。

语文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体验诗词的意境美?如何营造美好意境呢?我们以《诗经·关雎》为例,从吟诵、想象和语言等三方面着手。

1.吟诵之境

吟诵,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吟,就是咏唱;诵,就是读。古人的心态、情态,诗歌的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吟诵,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同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直以来,我们已习惯了从内容上解读本诗诗意,往往忽略了声音本身的价值。“平长仄短入更短、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传统吟诵更能将诗人借月抒怀表达听闻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的情感传达出来。

再看《诗经·关雎》,其音韵极为出色,如“优哉游哉”四字平声连用,吟出了夜晚之漫长,“辗转反”三字上声连用,诵出彻夜之难眠,入声收尾的短促中又唱出了思念之痛苦。整诗平声韵乃是情之所由,入声韵状写思之所痛,上声韵写尽得之所喜,去声韵道出意之所坚,全诗在韵脚的转移中包含着情感的丰富变化。

吟诵之境,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吟诵中提升对诗歌之美的领悟。

2.想象之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在阅读和鉴赏文本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借助想象,更可以品味诗文《关雎》中的意境。

“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画面?在画面的想象和描述中,注意从色彩、动感等方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官,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中”,教师先给出示范,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展示,如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想象出这样的环境:在湛蓝的天空下,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流水缓缓流淌,泛着清波。河中长短不一的荇菜随着水流柔柔的漂荡。河中的沙洲上,芳草萋萋,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快乐地游玩嬉戏,不时还在关关的鸣叫,一高一低,相互应和着。河岸十里,荇菜片片,远山青黛染苍天;万里黄河,河声滔滔,关关雎鸠唱寰球。

3.创作之境

一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用暗合诗文的课堂语言营造美学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诗经》之美的鉴赏品析,如:《诗经》流传千年,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蒙着神秘的面纱,带着河汊密布地带弥漫的浓浓水雾,带着蒹葭荇菜的缕缕芳香,虽历经2600年,却始终让世人叹之咏之歌之,以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让他们尝试着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抒写自己感受到的美学意境,进入到快乐的创作之境中。如提示学生抓住意象,抓住重章叠句的特点,改写《诗经》,可以改写成现代诗,也可以改写成散文诗。又如创编谜语,这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教师可鼓励他们创作《诗经》相关的谜语,先给出范例以激发兴趣:谜面“牧童遥指杏花村 ”打一《诗经》中的句子,谜底为“彼有旨酒”;“五讲,四美,遍神州(打《诗经》篇目二)”,谜底为《国风、大雅》。

再如,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朗读全文并思考,请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说说:“《关雎》之美,美在 。”学生的理解多元化,以学生的课堂创作“美在宗旨”为例,我们不但愿意像君子那般爱得执着、爱得尊重、愿意為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愿意像淑女那样“文静美好、勤劳干练、慎重理智、情趣高雅”,而且能领会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盛大典礼来缔造一个好婚姻,搭建一个好家庭,促进生命、社会的和谐的壮美宏阔,体会到自古以来我们无论身份贵贱高低,都是亲近自然、勤奋劳作、纯朴又健康的可爱民族。

三、共筑心境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有句名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诗文中的天地人事,教师本身绽放的生命光芒,都会触发学生自我生命的觉解,令其在内心深处诞生一个又一个希望,逐步构筑起阳光、温润、坚韧的心境,就像阳春三月的草木那般神采奕奕,那般带劲地活在大地上。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全文不及百字,却在简约的叙事中透露出丰富的心境变化。

首先,借助扩写活动,引导学生揣摩“欣然”“念”“遂”“寻”“亦”“相与”“步”“盖”“闲”等词,感受作者月夜寻友闲游的喜悦与失落、激动与担忧以及在空明如水之澄澈透明、幽美皎洁的朗月世界中,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我的丰富心境。每个文字背后都透露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借助背景资料,带领学生回顾苏轼坎坷的仕途,其被一贬再贬,从凤翔到儋州, 1080年到1084年被贬黄州的这几年,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无悲戚之容,并在诗词书画、医药烹饪、儒释道等诸多方面达到个人创作的巅峰,为华夏的文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学生的内心已满是疑惑、震撼与敬服。

最后,借助畅意表达和教师总结,师生共筑心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善于在自然中发现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能为后世所景仰,是其“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豁达、乐观,贯其一生。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写道:“苏东坡最大的功力在于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他就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来把他化于无形。”

苏轼的心境,在课堂师生的教与学中流转升腾。文本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筑起其豁达的心境内核: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路径,除从“情境·意境·心境”入手把握教材外,还应不断拓向更高、更远、更美的境地。与教材相关的作家名篇群文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研学活动的展开等,都是美育教学的拓境之道。在当下“双减”政策的境况下,审美培养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美育教学,才是语文学科本来该有的样貌,才是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抵达生命觉醒,形成丰满个性抵达更美好幸福的意义所在;初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势在必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 连中国《语文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3] 徐健顺、陈琴主编《我爱吟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256501289523

猜你喜欢
意境情境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