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赵俐黎教授治疗肥胖症经验*

2021-03-26 22:13
中医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肥胖症耳穴

陈 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赵俐黎教授198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曾师从于帖亚林、王碧茹、石学敏3位针灸大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不断发掘完善创新中医传统技术,逐步完善了赵氏平衡针刺疗法、赵氏三维立体减肥疗法、火龙灸治未病以及太极阴阳罐干预亚健康等,同时担任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在调理各种亚健康方面得心应手,尤其对于原发性肥胖病的治疗独具心得。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数越来越多,且肥胖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赵教授认为,肥胖日久可诱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骨关节病、反流性食道炎及不孕不育等疾病。西医学在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方面主要以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为主,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死亡的风险比较大[1]。“治未病”理论早在古代就被提出,将其运用到疾病的治疗中,既能增强患者的体质,又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笔者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赵教授治疗肥胖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1 肥胖的病因

1.1 饮食不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过食肥甘厚味或长时间过量饮食,超过脾胃所能运化和传输的范围,饮食水谷不能转化为水谷精微,日久而为痰湿,壅塞于皮下发为肥胖。张志聪云:“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此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量饮食或暴饮暴食会直接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水谷不得化而停聚为痰湿,痰湿聚于皮下或脏腑的膏脂阻滞气血运行,血液运行缓慢,使痰湿更甚。

1.2 情志所伤

情志内伤,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思伤脾”,脾胃损伤则无从运化精微而聚生痰湿。七情伤肝,肝的疏泄受到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不畅,精液的排泄亦会受到影响而无法化浊,浊脂聚而为肥胖。肝气郁结日久可化火,炼液为痰,更加重肥胖。

1.3 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亏虚,尤其是脾肾气虚,导致肥胖。肥胖症与脾、肾关系密切。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促进,相互滋生。肾气为一身之气的来源,肾气不足则一身之气乏源,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膏脂痰浊聚积体内,形成肥胖。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亏虚,火不暖土,脾阳亦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2],从而聚湿生痰,为膏脂,形成肥胖。

2 “治未病”理论的运用

2.1 基础理论的形成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强调“防患于未然”。法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调控精神情志,保持精神上的闲舒、安宁,才能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治未病”重要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被提出,历史久远,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言:“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些都阐明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重要性。在疾病发作之前,能够早期发现,决定着疾病早期的诊断与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3]。病后防复指的是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其复发和预防可能形成的后遗症,如不能完全治愈的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是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4]。“治未病”理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处于较高的地位,影响深远,合理运用这个理论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指导作用。

2.2 对肥胖症的干预

肥胖症是由遗传因素、饮食及能量代谢紊乱引起的[5],运用“治未病”理论来指导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血糖等内分泌指标,从而预防相关基础性疾病的发生[6]。此外,贯彻“治未病”思想,通过先安未病脏腑,有助于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发展[7]。由此可见,“治未病”理论在干预肥胖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调整机体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健康平衡的状态。因此,全面贯彻中医学基础理论,通过各种养生调摄来增强机体本身的正气,使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是防治肥胖病的原则和方法。

3 肥胖的中医辨治

3.1 辨虚实

肥胖症早期多以实为主,久而可由实转虚,多见虚实夹杂。虚主要见于脾肾气虚,进而发展为脾肾阳虚。实主要见由于痰湿和气郁等。精气不化导致气虚,气不为用导致气郁,津液不用导致痰湿[8]。虚实夹杂者则当辨孰多孰少。

3.2 辨标本

肥胖症的标主要是膏脂堆积,兼有痰湿壅滞。脾虚失运和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膏脂堆积,痰湿和气郁亦可加重膏脂的积聚。因此,必须抓住标本关键方可准确辨证。

3.3 辨脏腑病位

肥胖症病位主要以脾、胃、肾为主。肥胖而食多或伴有口干、大便干者,病多在胃;肥胖伴有少气无力、气短懒言或伴大便溏、四肢欠温者,病多在脾;肥胖伴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肢寒畏冷者,病多在肾。

4 国际标准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主要用于统计学分析。肥胖程度的判断不能采用体质量的绝对值,而是与身高有关。亚洲人的肥胖标准:BMI在18.5~23.9时为正常水平,BMI在24.0~27.9时为超重,BMI≥28为肥胖。

5 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5.1 准确辨证,活用验方

赵教授临证治疗时将病证结合,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对于脾虚湿盛者,赵教授多以自拟加味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加味参苓白术散由参苓白术散和苓桂术甘汤加味组成,药物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6 g,山药15 g,炒白扁豆12 g,茯苓12 g,莲子肉9 g,薏苡仁9 g,砂仁9 g,桂枝9 g,桔梗5 g,炙甘草6 g。方中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山药、莲子肉补脾气;炒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化湿和胃兼行气,使其补而不滞;桔梗通利水道;桂枝温通,调和营卫,平冲降逆。

对于单纯水肿型肥胖者,赵教授多以自拟六皮加桂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六皮加桂汤药物组成: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牡丹皮15 g,大腹皮15 g,瓜蒌皮15 g,陈皮15 g,桂枝9 g。方中大腹皮下气利水,消胀除满;茯苓皮利水消肿;桂枝温通经脉以助利水;陈皮燥湿化痰;牡丹皮活血利水;瓜蒌皮利气;冬瓜皮祛湿,利水消肿。

笔者在随诊期间发现赵教授尤其善于利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来增强渗湿利水之效,盖水湿皆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这对于临床治疗因痰饮、水湿等阴邪所致的疾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2 配合外治,减轻体质量

5.2.1 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法是将羊肠线或其他人体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持续刺激穴位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9]。赵教授主要选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及下合穴,再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取穴,常选章门、阴陵泉、中脘、足三里、天枢、曲池、丰隆等穴位。对以上穴位进行持续性刺激,可以有效祛除体内痰湿。研究[10]发现:当胃功能亢进时,通过对足三里的重刺激,可以有效减少胃酸的分泌。而胃酸分泌的减少可以降低患者的食欲,从而减少每日的进食次数。

5.2.2 耳穴贴压法

《灵枢》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周仲瑜等[11]认为,耳与脏腑相应,通过耳穴贴压治疗可调理脾胃、抑制食欲。现代研究[12]指出:耳甲腔、三角窝处的神经血管比较丰富,对该处的神经进行刺激,可以促使肥胖患者的胰岛素进行分泌,从而改变体内胰岛素数值。赵教授选取三焦、脾、胃、大肠、内分泌为主穴治疗该病。若痰湿壅盛,加肺穴;便秘,加便秘点。赵教授认为,耳穴贴压操作方法简便,不良反应较少,通过耳穴贴压法对各个脏腑反射区进行间歇短暂强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操作方法:将附着在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放在反射区最强刺激点上,压紧胶布,嘱咐患者每天饭后反复强按压20~30次。樊香艳[13]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痰湿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30例,主穴选用肺、脾、肾、三焦、胃、大肠等,2个月后评定患者的体质量,结果临床显效13例,有效16例,治愈率为96.67%,提示耳穴贴压法可减轻患者的体质量。此外,有关研究[14]证实:耳穴埋豆法配合穴位埋线法治疗效果更好,两者联合有利于促进脏腑功能的整合,提高基础代谢率,进而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

6 倡导“未病先防”理念

6.1 坚持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15]表明:肥胖与瘦素抵抗相关,运动可以提高瘦素效应,改善瘦素的抵抗,从而减轻体质量。赵教授认为:肥胖人群更应该重视身体的锻炼,坚持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且运动也能加强穴位内所埋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要想减轻体质量,合理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6.2 调控饮食

《素问》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可见平衡饮食的重要性。赵教授认为,肥胖症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限制脂肪的摄入,控制含油脂较多食物的摄入,同时也要控制食用油的用量;②限制糖的摄入,少喝饮料,少吃甜食;③一日三餐定量,早餐不可不吃,晚餐尽量少吃;④多吃蔬菜及高纤维食物。

7 病案举例

患者,女,21岁,2019年7月3日初诊。主诉:体质量增加过快2年余。患者2年前因压力大而身形肥胖,屡用减肥茶(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且反弹较严重。平素嗜甜食,运动量过少,无慢性病史。现症: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自汗出,月经量较多,色淡,眠可,大便溏泄,小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体征:身高162 cm,体质量74 kg。西医诊断: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诊断:肥胖,辨证为脾阳亏虚证。治宜温补脾阳。方予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12 g,桂枝9 g,炒白术6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寒凉及辛辣之品,清淡饮食,多运动。7月20日二诊:患者体质量变化不明显,畏寒及自汗减轻,纳可,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上方加党参15 g、山药15 g、炒白扁豆12 g、莲子肉9 g、薏苡仁9 g、砂仁9 g、桔梗5 g,继服14剂;同时给予穴位埋线和耳穴压豆治疗,嘱患者每天饭后反复强按压耳穴20~30次,忌油炸、辛辣,清淡饮食,每天定时运动锻炼。9月2日三诊:体质量减至69 kg,无不适,月经量略多,无畏寒、自汗,二便调。上方加黄芪12 g、升麻9 g,再服14剂;其余治疗仍按上次治疗方案。10月16日四诊:月经正常,体质量降至62 kg。中药停服,仅给予穴位埋线及耳穴压豆治疗以巩固效果,同时嘱患者加强身体锻炼。随访2个月,患者体质量均稳定在50~56 kg。

按 市面所卖减肥茶多为苦寒泻下之品,本例患者初期因过度服用减肥茶减肥,非但不能减轻体质量,反而伤及脾胃,损伤脾阳,故出现畏寒、自汗、大便稀溏等症状,生理机能大大降低。此时不宜直接使用渗湿之药,恐加重症状,应首先温补脾阳。苓桂术甘汤温脾健脾,利湿有度。方中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桂枝助脾阳。二诊时患者畏寒、自汗有所减轻,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参苓白术散以加强健脾渗湿之效。患者因饮食及生活习惯而发胖,故嘱其健康饮食、勤加锻炼。三诊时,患者月经稍多,遂加升麻、黄芪以补气升提。四诊时,患者体质量已大致正常,只需外治巩固疗效即可。

8 小 结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已成为百病之首,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中医学认为该病病位首要在脾、肾,病因病机主要与多食肥甘、先天禀赋有关。赵教授采用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肥胖症,收到了良好疗效。肥胖症的预防远大于治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治未病”理论强调了调养生息的重要性,只有机体阴阳相协调,才能达到健康无病的状态。

猜你喜欢
治未病肥胖症耳穴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我国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症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