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美焦虑”裹挟的青少年

2021-04-06 13:33曹霁周丽
教育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容貌身材颜值

曹霁 周丽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眼睛不大,身材又高又壮,有时候对自己很不满意,照镜子时经常后悔自己哪一顿又多吃了什么东西,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最后却不了了之。然后过一阵子又会再次进入这个循环。”

“现在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很多渠道的信息都会左右我的审美,我自认为摆脱不了从众心理,很容易被网络上的思想浪潮裹挟,将美标准化,而且开始向往‘天鹅颈‘A4腰‘大长腿之类惹人艳羡的美的配置。”

在“是否存在审美焦虑”这个问题上,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湖北的高二女生的回答颇具代表性。近年来,“整容低龄化”“中小学生节食减肥”等现象愈演愈烈,青少年对容貌和身材的焦虑呈放大、蔓延之势。对此,我们采访了多位大中小学生,以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对“美”的渴望,审视他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审美焦虑。

“以瘦为美”误入减肥歧途

12岁男孩因拍毕业照时穿不进校服立志瘦身,两个月狂减15公斤;初二女生因身材遭到同学嘲笑,进行节食、催吐减肥,被确诊为进食障碍……

这两则引发热议的新闻,暴露出“减肥风”正在校园里大肆流行,也折射出中小学生减肥的两面——一面是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小胖墩”减肥“势在必行”;另一面则是“以瘦为美”带来的审美偏差,让不少青少年误入减肥歧途。

提到减肥,23岁的沁文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近两年,作为一名曾经的进食障碍患者、现在的进食障碍科普者,她以各种化名或真名出现在相关报道里。

沁文說,高中时她就对自己的身材要求比较苛刻,会在腿上裹着保鲜膜做“空中脚踏车”。进入大学,她开始走上节食之路。彼时身高162厘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她,“为了让腿更细一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食谱,用手机软件精准计算和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到后来,节食开始失控,她一步步陷入进食障碍,一度瘦到不足29公斤,生命垂危……

经历了几年“穿越沙尘暴”般与进食障碍的搏斗,康复后的沁文开始走上进食障碍的科普和公益帮扶之路。沁文介绍,进食障碍的患病群体大都在14—25岁,并日益低龄化。目前她所帮助的1400多名进食障碍患者,大多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初中生也占了近1/5。在她的微博账号上,还有不少正在经历进食障碍的青少年或其家长向她咨询、求助。

谈到当初减肥的动因,沁文表示,自己主要是受网络文化等影响,追求“超模身材”。而她帮扶的群体中,很多人是因为体形被家人或同学、朋友嘲笑,或有一些此类创伤的经历。

不少受访青少年同样表示,减肥的“动力”源于身材焦虑和周围人的评价。

一位中学女生吐露:“我有一个好朋友,身高170厘米,体重只有50公斤。她又高又瘦的身材让我十分羡慕,跟她在一起时,我会时不时地看到她那又细又直的腿,不止一次有想要拥有她这种身材的想法。”

山东曹县的中学生李爽说道:“长相普通还比较胖的我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你的腿怎么那么粗,我伤心了很久。”她的同班同学朴哲也有相似的苦恼。朴哲初二时就萌生了减肥的想法。“节食、拼命运动使我瘦过一段时间,但那段时期的我无精打采、上课时常走神。我开始恢复饮食,紧随其后的便是体重的反弹。”随着同学有意无意的玩笑和外号的增加,她减肥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颜值”社会引发容貌焦虑

除了对“完美身材”的追求,“颜值焦虑”也逐渐在学生群体中蔓延,且呈越来越年轻的趋势。今年升入高二的侯丽在被同学说过“牙齿难看”后,就很少再开口大笑了。每次照镜子,她都想着如何改造自己“不完美”的五官。后来,她让父母带自己去做了牙齿矫正,还换了发型,涂起了口红。家长和老师经常因为她爱“臭美”批评她,但她觉得姣好的容颜能让自己不再收到“差评”,从而寻回自信。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容貌也可以被“消费”,与容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颜值经济。在青少年群体中,不乏为容貌“消费”的人。

不少高中毕业生会利用高考后的假期整容,希望用美貌给人生“加成”。来自上海的郝思淼今年大四,从中学起,她就享受着美貌给她带来的种种“优待”——老师总是愿意给她更多出彩的机会,让她担任活动主持人、班干部等;她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老师也会轻描淡写地处理。

高考后,郝思淼对眼睛和鼻子进行了“微调”,一进大学就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学生会、社团争相邀请她加入,就连今年到一所五百强企业实习的机会,她也轻而易举地拿下——面试官说,她来工作可以让人“赏心悦目”。

“颜值”社会使一些人将美貌视为资本,甚至将其当作人生的“捷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走上整容的道路。据德勤咨询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中国医美消费者中,20岁以下女性占比增加,总体年龄段下移、年轻化趋势凸显,男性消费者占比也有小幅增长。

化妆是另一个提升“颜值”的“秘密武器”。即使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学生烫染头发、化妆上学,但依旧阻挡不住学生们“装扮”自己的热情。雨薇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虽然刚上高一,但她的化妆技术已经十分纯熟,这得益于她关注的十几个美妆博主传授的化妆技巧和日复一日地“实操”。“化了妆人显得漂亮很多,现在我素颜都不好意思出门,怕人家觉得我有‘两副面孔。”

除了整容和化妆,号称“亚洲三大神术”之一的还有P图。接受采访的女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自己会在拍照后P图——长腿、瘦脸、加滤镜……只有经过精心修饰的照片,她们才会发布在社交平台。由此看来,在“颜值时代”下,很少有人能真正摆脱外貌的束缚。

“健康美”才是真的美

在受访学生中,大部分人表示,无论是交友还是对自己的提升,“内在美”才是他们最看重的。同时也有人表示,虽然从小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但在生活中总是做不到。

广东信宜的高中生曾汇就对自己的审美观产生了质疑:“我似乎有些‘双标,很在意别人的外表,却又告诉自己外在美不重要。”他从来对那些“长得丑”的同学都是避而远之,甚至还因为“看不惯”其中一位同学的相貌,借一个小矛盾和对方打了一架。“不知道‘趋美避丑是人类的共性,还是我的审美是歪曲的?”

与“颜值社会”相抗衡的声音不是没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议论都是围绕树立“健康美”的审美观。“健康美”是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念和现代审美意识,其本质无关身材也无关容貌,而是对强健体魄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追求。

然而,被扭曲的“健身热”导致人们对“健康美”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健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男性要“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女性要有“蜜桃臀”和“人鱼线”。这样的氛围无形中给青少年带来了健体压力,一些学生开始盲目跟风。

天津一家健身会所的教练说,他的会员中15%是学生,健身的目的多为“减脂”与“力量塑形”。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高中女生,指着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个健身达人的作品说:“我就想变成这样。”为了达到目标,女生经常跟着网络上的短视频自己训练,好几次差点肌肉拉伤。在这位教练看来,如果学校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学生正常成长的需求,是没有必要专门为了看起来“健美”的身材健身的,尤其是在没有专业教练陪同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危险。

真正的“健康美”要将对美的追求建立在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基础上。然而,学校美育往往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也缺乏对学生“外貌审美”的引导。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会限制学生在非体育课时间的活动,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时间相对固定,有时甚至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此外,学校对那些因遭受外貌歧视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疏导,也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元审美”呼声的高涨,不少人开始与“审美霸权”抗争。在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中,成员们专门分享一些在大众眼里“丑”的东西,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刻板审美观念的“突围”。

采访中,一些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辣目洋子、贾玲等演员,虽然她们长相并不算“漂亮”,但却用幽默的气质、进取的精神赢得众人的喜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容貌身材颜值
画与理
小身材大本领的
小身材 大艺术
Perfect is Boring
快把她们遮肉显瘦的攻略交出来!
除了颜值 你还会发现的我有趣
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保湿抗老是持久战
高颜值香氛
感恩节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