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初心研究述评

2021-04-17 04:16黄显中刘东旭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界初心话语

黄显中,刘东旭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15年7月,习近平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中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的思想命题。随后初心命题不断丰富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正式将党的初心界定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初心命题的出场厘定,激发了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高度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宣传阐释的理论成果。为推动初心研究纵深发展,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论证了其中的观点分歧与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其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基本原理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围绕初心内涵、特征、地位与意义几方面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内涵研究

1.从词源词义视角探讨初心的内涵。“初心”一词最初是佛教用语,本意指初衷与本心,后词义逐渐扩展并贯穿中华文化诸多方面,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与血脉[2]。从哲学上看,初心蕴含了主体的存在本质、价值信念和生存状态[3]。理论界对初心的词源分析,为领悟其内涵提供了本源依据,道出了其概念命题的出场语境。

2.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探讨初心的内涵。主要包含初心与使命“区分说”“理想信念说”“民族复兴说”三种界说。“区分说”立足习近平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即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是为民族谋复兴[4];“理想信念说”认为初心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5];“民族复兴说”主张初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三种界说从党本身剖析初心概念,有助于阐释初心话语意义,但仅侧重某一方面探讨很容易引起人们之间的观点分歧。

3.从初心的主要内容探讨初心概念。主要围绕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展开论证,包含三维、四维和六维几种界说。“三维说”认为初心包含人民、国家、世界三个维度,蕴含党的宗旨、使命与目标[7]。“四维说”主张初心是思想、理想、宗旨和本质的统一[8]。“六维说”在“四维说”的基础上主张初心包含解放和发展的意蕴[9]。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特征研究

初心的特征并非抽象的理论概括,而“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不断铸就的”[10]。理论界对初心特征的分析包含“三特征说”和“四特征说”两种。

1.“三特征说”主要结合民族复兴使命进行剖析。刘浩林等[11]认为初心与使命同根同源,蕴含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特点。赵洪武[12]主张初心是使命和精神、党性和人民性、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三特征说”从使命维度论证初心特征,有助于揭示初心与使命的内在联系,但不能构成把握初心特征的根本依据,这源于理论界未能厘清初心的科学内涵。

2.“四特征说”。袁绍东[13]认为初心具有政治性、唯一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魏继昆[14]立足党建视角,指出初心是高标准、严要求、求实效和勇创新的统一。“四特征说”尽管分析视角更加多样,但对初心特征的解读也未完全回归初心概念,因而不够系统、全面。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地位研究

理论界对初心地位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维度展开。

1.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分析。理论界普遍认为初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其理论成果和原理内容[15],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内涵[16]。客观而言,党的性质、宗旨、纲领都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传承发展,因而领会初心的地位,不仅需要纵向的历史梳理,也要强化横向的对比分析。

2.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17]。初心论作为其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新内容[18]。这一论述有助于突显党的初心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但守护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因而对其地位的考察需要厘清历史脉络。

(四)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意义研究

理论界主要围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开探讨。

1.基于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分析主要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宏观上,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有助于强化党的领导,保持自我革命精神[19];微观上,有助于塑造党员担当品格,提升自我完善的能力[20]。对初心主题教育意义的阐释,在相关研究中较为普遍,深刻彰显了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基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分析。实现中国梦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坚守初心有助于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和复兴伟力[21]。理论界对初心之于中国梦意义的探讨抓住了其主要矛盾,但对受主要矛盾影响的次要矛盾则缺少相关探讨,如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人民生活和意识形态等亟需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加强。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生成发展

学者们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探讨了初心生成、发展的理论渊源、历史形成和发展诉求。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理论渊源

1.基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人的”[22],是构成初心命题的源头活水。董昊等[23]指出初心论源于《共产党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贾德贵[24]则认为初心论的形成得益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纲领和策略的阐发。《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为初心话语的形成提供基础是源于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

2.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5]。一方面,初心论批判的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浸透着传统民本思想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26];另一方面,初心源于传统文化的“心学”,是对传统“心学”的提升与超越[27]。

3.基于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分析。理论界有的从革命精神的整体展开论述,如陈学斌[28]认为革命精神是初心的“源头活水”;有的则集中阐释个别革命精神,如杨明伟认为初心在思想内涵上与红船精神高度一致[29]、与五四精神的民主理念高度契合[30],但对其他革命精神则鲜有论及。革命精神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系统挖掘其时代内涵,有助于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历史发展

学界对初心历史发展的研究,侧重分析初心的历史形成和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的初心使命。

1.初心的历史形成。主要探寻初心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优良传统。刘建华[31]指出初心源于对近代历史的国情反思;王玉鹏[32]则将其划归情感维度,认为初心是共产党人使命情怀的彰显。两种观点形成的意见分歧,反映了学者看待历史的立场差异。李君如[33]对初心发展的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初心的形成经历了萌发、确立、发展和完善几大阶段,但笔者认为其主要以时间史的梳理为主,缺乏理论层面的纵深探讨。

2.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的初心。学界重点阐释了不同时期党的历代领导人初心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胡振平[34]探讨了毛泽东的初心,认为其初心的形成主要受积贫积弱的时局影响及青年时期的教育经历。柳宝军等[35]探寻了邓小平的初心,认为其是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初心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主要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现代化事业等方面。郭国祥等[36]在对习近平初心的研究中,主要强调初心论的基本要义、价值意蕴和理论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发展诉求

学界主要从历史发展演进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两方面梳理和探讨了初心的发展诉求。

1.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徐艳玲认为坚守初心是党的发展主线和实践主题[37],弱化初心坚守必将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危及党的执政地位[38]。笔者认为这一探寻主要是从宏观维度展开,缺少微观层面的具体分析与论证。

2.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分析。党的十九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意味着历史定位的转变,也意味着初心守护环境的变化。学界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维度剖析初心发展诉求,指明了坚守初心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世情上,张明[39]认为初心守护主要面临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挑战;国情上,王增福[40]认为初心守护主要受主要矛盾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影响;党情上,初心守护面临的风险考验将持续存在[41]。以上论证主要是基于事业维度展开的,呈现出整体性不足的特点。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的践行路径研究

中国共产党初心的践行路径研究主要从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主题教育、从严治党和制度建构的视角展开论证。

(一)基于坚定理想信念的视角

唐平秋等[42]认为坚定理想信念是恒守初心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冯雷等[43]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缺失和价值取向歪曲等;康伟[44]和秦天[45]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以上学者重点探讨了理想信念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践遵循,但多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回应,缺少学理化的阐释与分析。

(二)基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马俊峰等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46],有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47];姜学勤[48]将其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许先春[49]认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坚持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以上学者重点探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依据、价值和方略。

(三)基于强化初心主题教育的视角

董振华[50]认为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丁俊萍等[51]也认为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有助于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推动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黄蜂等[52]结合主题教育的要求展开论证,指出践行初心的关键是落实总体部署。开展主题教育旨在解决初心守护不落实与不作为的问题,这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必须严肃对待和持久坚持,为此陈殿林[53]提出必须挖掘主题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模式。以上学者主要论证了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当代价值和基本要求。

(四)基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

从全面从严治党视角分析初心践行路径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所在,并且多数学者侧重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例如:易言闻[54]认为践行初心需要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侯惠勤[55]认为践行初心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而韩海涛[56]立足政党伦理视角,认为初心守护必须以政德建设为遵循,强化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规范,但其主要强调了党的建设维度,未能建构初心守护的框架体系。

(五)基于建构不忘初心制度的视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制度,学者们在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党建依据、现实意蕴和实践要求。黄明理等认为建构不忘初心制度是保持政党本质和长期执政的保障[57],有助于升华党的建设理论,为党建工作提供支撑[58];孙代尧等[59]认为,在实践路径上必须建立、健全初心守护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整改体系。综上,尽管建构不忘初心制度的论述提出时间不长,但理论界已经对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将有助于这一研究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四、中国共产党初心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伴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党的初心也逐渐受到理论界高度关注。理论界对初心展开的广泛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智慧启迪。

(一)研究总体评价

1.研究的创新成就。探究初心的基本原理、生成发展和践行路径,回答为什么要守护初心、守护什么样的初心及怎样守护初心的问题是把握初心守护的关键。第一,在初心基本原理的研究中,理论界从词源词义、党的自身和主要内容视角探讨初心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初心的特征、地位与意义,这把握住了初心守护的关键问题,为推动初心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第二,在对初心生成发展的研究中,理论界从理论、历史和现实视角,探寻其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发展诉求,基本厘清了初心守护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为开展初心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第三,在对初心践行路径的研究中,理论界分别从理想、立场、教育和制度视域进行论证,为初心的研究提供了学理参考和价值考量。

2.研究的问题与不足。第一,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拓展初心的研究视域和范式。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无论对初心原理的探视,还是对其路径的分析,大多围绕党建范式展开,这对初心的宣传阐释必不可少,但却造成了研究内容窄化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第二,需在对初心基本内涵的梳理中厘清初心的基本性质、构成要素和重要论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多维视角的分析拓展初心的研究视野。第三,需系统挖掘党的初心的理论渊源。对初心理论渊源的挖掘,除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外,还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整体分析和解读,以便丰富初心的理论资源。第四,需结合初心的重要论述、历史发展背景及时代条件系统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整体推进初心研究。

(二)未来研究展望

1.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守护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的研究。初心守护的理论命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提出的,但并非全新的思想命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董必武于1919年最早提及“初心”一词:“现值外交失败,北代表犹袒庇卖国贼党,不肯容纳,是岂国民希望和平之初心所及料。”[60]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初心”指捍卫国家和平事业,这与新时代讲的“初心”尽管在语义上具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应用语境的不同又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简化的方式将两者相互等同,而是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主题进行具体剖析。例如,肖贵清[61]就指出,把握初心守护的内在本质,需要分析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并非仅仅将其作为回顾历史的方式,而是要上升至初心守护经验的高度,为新时代更好的提升初心守护质量提供借鉴;冯灵芝[62]认为只有弄清初心守护的历史经验,才能把握好党的历史的根本主线。综上,在对初心守护历史的研究中,不仅需要有回望历史的自觉,也应以史为鉴不断从历史本身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2.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守护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守护初心被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不仅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初心守护面临的矛盾难题与制约因素的需要。为此,必须从党的自身出发,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63],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内诸多矛盾难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但影响初心守护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证的党的建设面临的困难阻力,就是对其最为充分的诠释和说明;而理论界也多从党建视域论证初心,同样证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克服初心守护的障碍阻力,需要对其制约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既要看到影响初心守护的主要矛盾,也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初心守护的动力机制。对于外部动力的探寻,理论界将侧重点放在培育密切联系群众和建构初心守护的机制上[64];对于内部动力的考察目前则鲜有论及,迫切需要提上日程。只有实现初心守护内部和外部动力的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从根本上为初心的坚强守护固本培元。

3.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守护话语体系和话语理论的研究。福柯说:“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65]在福柯那里,话语并不受限于语言符号,而是作为政治事件存在并能够“反过来控制话语本身”[66],即话语是权力的载体,这就是话语权的概念。初心守护必须建立起话语体系和话语理论,这不仅是实现初心守护认同的关键,也是增进初心话语共识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守护初心历来强调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彰显了初心守护的世界意义。因此,建构初心话语体系的目的:一是为了寻求初心话语的价值认同;二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李海清[67]主张初心守护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界对确立初心守护话语体系作出的努力。未来需要以此为基础,对初心的话语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探讨,以不断增强初心话语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理论界初心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永远的初心
跳频序列的理论界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跳频序列研究综述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