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分析视角

2021-04-17 11:45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关键词:儒家文化生命力儒学

金 刚(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1]的要求,为充分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所谓充分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是指通过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不断增强儒家文化固有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儒家文化重新焕发时代生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纽带,支撑和赋能新时代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力量,尤其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进一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力支撑和持续赋能。为此,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充分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才能发挥好儒家文化的独特熏陶塑造作用,更加有效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文化的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至关重要。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促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甚至把文化文明力量与经济科技力量相提并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3]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协同创新蔚然成风。相对于科技动力,文化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启迪智慧、端正理念、塑造价值、指引道德,同文化自信一样,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极为重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突出强调文化的“四个重要”,并特别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4]。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5]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进一步激活儒学生命力,让儒家文化的力量充分迸发,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畏艰险、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优良精神传统和家国情怀更深入更持久地滋润各族人民,必将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2.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是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元素,但其主流主干主导的内容是儒家思想文化。之所以强调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是要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是因为儒家文化相比而言在很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丰厚滋养。一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行为影响。儒家文化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群众基础厚,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深远。二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主导地位。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总体上在中国居于政治主导、文化主导、社会主导、对外交往主导地位,真正贯穿于方方面面。三是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智慧。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面,儒家文化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尤其是其“天人合一”“大道之行”的哲学理念,“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政治思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谐观念等,能够契合新时代并实现进一步转化升华。四是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特质。自诞生以来,儒家文化通过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在历经经学、玄学、理学、心学的洗礼之后,包容性更加强大,不但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通,而且对外来宗教尤其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都十分包容。五是不可磨灭的卓越世界贡献。儒家文化的持续外传,对周边国家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儒家文化圈,同时对欧洲启蒙运动也产生重要助推作用,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发展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六是绵延不断的深层文化基因。儒家文化在焚书坑儒后浴火重生,在佛教东传中调整充实,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光彩依旧,在西学东渐中转化提升,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发挥着血脉、根基和精神纽带作用。七是高山仰止的崇高精神境界。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家国情怀、担当奉献、舍生取义等思想,都彰显出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为人类拼搏进取。八是源远流长的道统传承体系。儒家文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历经孔子、孟子、董仲舒、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等不同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形成持续不断的传承体系,世所罕见。九是非常有益的现代社会参照。在当代社会,儒家文化依然能够给人们提供很多启迪,引导人们以和平理念解决争端,在经济发展中讲究诚信,以和而不同促进文化多样包容,在社会和自然方面强调和谐共生,在对外交往中讲究美美与共。

3.党中央对传承儒家文化尤为重视。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使文化强国建设产生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作用格外重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6]。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7]2021年3月22日,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开启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这三次代表性的讲话,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朱熹是融通百家精华的儒学集大成者,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认同,成为重要的精神家园、心灵纽带和交流桥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认同,必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下,把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作为重中之重。

二、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形成良好态势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正在进入新时代,儒家文化强势复兴。其精神本源、历史作用、现实价值得到进一步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文明互鉴等多方面的巨大动能不断释放,生命力更加旺盛。尤其是大陆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话语权日益增强,使得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形成良好态势。

1.儒家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粘合剂作用得到充分认可。历史上,儒家思想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粘合剂。这突出表现在少数民族不断接受儒家文化,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儒家思想文化追求和睦、和谐、和合、和平、和美,强调身和、家和、国和、天下和、人与自然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2]其中,儒家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和和合包容思想贡献巨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儒家文化的粘合剂作用得到充分认识,其天人合一、天下一家、万物一体,天下和谐、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仁民爱物、民胞物与、近悦远来、大一统等思想观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重要。这些思想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得到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2.儒家文化在现实中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这充分表明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只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只有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新时代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最关键的就是增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如前所述,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7]。客观而言,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没有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就不会那么牢固和坚实。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儒家文化。同时,国家强调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儒家思想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大同理想、中和之道和孝悌节义等传统美德,深深嵌入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借助以儒学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作用,着力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3.大陆儒学跨越提升营造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6]此后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论述,为大陆儒学传承发展和研究传播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儒学在当代的跨越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儒学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启了儒学发展新阶段;二是“一带一路”为儒学充分发挥作用搭建起广阔平台,儒学将会有新作为;三是道德信仰危机唤醒对传统文化作用的深刻反思,社会对儒学充满新期待;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障儒学焕发新生机;五是中国崛起引发世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旺盛需求,促使儒学成为新时尚;六是儒家的和平包容等思想更有利于解决当代多种难题,逐渐成为新参照;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文化自信成为重中之重,赋予儒家思想新使命。同时,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卓越成就更加彰显出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首次用“四个重要”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坐标,进一步强调了文化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心灵家园,现实作用更加突出。而大陆在儒学传承发展和研究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4.世界儒学中心转向大陆有助于夯实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毋庸讳言,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反传统尤其是反儒学倾向。其严重后果在于,不但摧残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精神家园,而且造成大陆在儒学研究和传播领域学者寥落,没有太多话语权和影响力,儒学研究的中心长期存在于海外。直到20世纪末,许多儒学学者还是选择去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地从事儒学研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征程,着力推进信仰重建、精神重建、道德重建、伦理重建。《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先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考察曲阜,标志着近一个世纪反传统倾向的终结,世界儒学研究中心正在转移向中国大陆。近几年,很多全世界顶尖儒学研究专家纷纷来中国大陆工作就是最好的佐证。像杜维明、安乐哲、贝淡宁、林安梧等一些原本活跃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知名学者,现在都常年驻扎大陆,甚至选择到大陆工作。特别是随着山东打造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推进,将会不断促进世界儒学研究中心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这些重大变化,不但增强了大陆在儒学方面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更有助于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基础,使得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顺理成章,富有实效。

三、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要在民族工作领域下大功夫,还要在大统战视野下统筹考虑与民族工作和民族共同体问题密切相关的其他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比如两岸统一问题、宗教中国化问题、海外统一战线和侨务工作问题、大统战格局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同时也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儒家文化的滋养和赋能,是新时代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着力点。

1.围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强化儒家文化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纽带功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广泛团结海内外台湾同胞,发展壮大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9]这些语重心长的论述把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包括引领台湾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重要着力点,强化儒家文化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纽带功能。要采取多种方式,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强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合作,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瞄准宗教中国化方向,增强儒家文化对宗教的浸润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支持和引导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文化的阐释,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要求宗教界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宗教中国化方向作为重要着力点,增强儒家文化对宗教的浸润引导作用。宗教中国化与儒学密不可分,宗教主要在儒学的浸润导引下不断加深中国化:从历史看,外来宗教的“会通儒学”传统,催化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从现实看,儒学发挥积极作用正在进入新时代,及时升华外来宗教“会通儒学”传统,能够促使外来宗教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中国化的关键切入点。要采取多种措施,在新时代发挥儒学对宗教中国化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宗教界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聚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挖掘儒家文化的友好合作交流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促进中外友好的桥梁纽带作用,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华侨、归侨、侨眷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维护和促进中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极其密切的相互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要求侨界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着力点,挖掘儒家文化的友好合作交流思想资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理念。通过进一步聚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做好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4.顺应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众多儒学重地实现大联合,共同激发儒学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统一战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8]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共同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目标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大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众多儒学重地实现大联合,共同激发儒学生命力,以取得最好实效。除山东之外,福建、浙江、湖南、河南、江西、河北、陕西、江苏、台湾等也是儒学重地,在大联合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进一步推动全国众多儒学重地尽快实现大联合,以共同激发儒学生命力,在实现多方联动、合力助推大团结大联合的基础上,把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向新的高度,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向深入。

5.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红色文化和儒家文化再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考察时强调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红色文化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强化、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可或缺,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半功倍。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红色文化和儒家文化再融合。要采取切实措施,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尤其是促进儒家文化再升华,同时,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厚重土壤,促进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以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四、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在很大程度上讲,儒家文化生命力的激活程度,制约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需要大幅提升儒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而且需要全方位增强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全方位增强儒家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儒家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1.全面正本清源,切实去除对儒家文化的长期误解和诸多歪曲。自20世纪初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解批判和贬损歪曲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把个别观点不负责任地推向极端,进而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比如,由于长期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批判,造成社会上很多人根本没读过儒家经典,根本不了解孔子思想,因受整体风气的影响,盲目跟风贬损歪曲儒家学说,甚至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和愚昧。这对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分不利的。在新时代,应当秉持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捧上天,更不能踩入地。尤其要全面正本清源,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阐发,以高度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彻底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本真和智慧力量更多更好地展示出来。在正本清源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上对于儒家文化的保守印象,要着力挖掘儒家文化的创新因素,彰显其创新特征。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数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在创新中发展演化。应当使人们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古圣先贤并不缺少创新精神,而是我们缺少发现这些创新的眼睛。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不是因为传统文化保守落后,而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其创新精神和担当情怀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滋养和潜移默化。只有切实去除对传统文化的长期误解和诸多歪曲,特别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儒家文化,才能更好地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扎实推进“两创”提质增效,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丰富资源。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山东曲阜发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两创”实践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深入推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推进,儒学文化生命力不断被彰显,儒学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不断增强,进一步焕发出时代光彩,对于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着眼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两创”提质增效,尤其是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丰富资源。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必然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也必然在服务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展现。儒家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质,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服务现代化的宝贵资源。2019年11月16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他指出: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10]。这些论断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为此,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两创”提质增效,把更多更好更系统地挖掘和利用儒家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丰富资源提升到新水平。

3.聚焦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深化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常常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密切联系,相提并论。比如,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血脉、根基和灵魂,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的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聚焦构建好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深化儒家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发展。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正是在不断接受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深入融汇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而逐步树立的。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深化儒家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发展,不断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对于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重要。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工作:聚焦“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2],更多宣传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性,突出儒家文化在促进“五个认同”中重要作用;聚焦“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彰显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崇高境界和对中华民族及人类社会的卓越贡献;聚焦“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2],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深刻认识儒家文化在滋养核心价值观和引导树立诸多正确观念当中的强大功能。

4.强化“两个传承”有机结合,实现儒家文化蕴含的丰富动能高效释放。进入新时代以来,“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强调和持续推进的两个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将二者同时关注,相提并论。2021年3月,在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开启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指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这为我们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大契机,乘势趁时推进“两个传承”珠联璧合和水乳交融提供了根本遵循。近现代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为内核的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过重大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客观上极大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再升华,实现了儒家文化蕴含的丰富动能的高效释放。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展现磅礴伟力的历史。为此,新时代强化“两个传承”有机结合,对于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为在强化“两个传承”有机结合中更好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大力彰显民族精神中的儒家文化底色特色亮色,推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再结合再升华;着力促进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联系联动联合,以传统文化更好厚植红色文化基地的土壤,以红色文化更好激活传统文化基地的生命力;有效引导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交往交融,培养大批“儒马融通”的政治、理论、学术人才;持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多个关键群体的涵养涵育涵化,打造好“传承红色基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生命力儒学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