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2021-04-19 02:53徐兰香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系指标评价

徐兰香

(1.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2.上海财经大学 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一、引言

自从国外引进创业比赛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正从“数量扩张”向“质的突破”发展转变,从“试点与示范”向“全面提高创业能力”转变[1]。 创业教育内容不再仅仅是开展创业比赛或者开设一门创业课程,而是包含了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平台搭建、创业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工作。在政府的推动下,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不断提升,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随着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关于创业教育有效性及影响力等引起了广泛关注[2]。 从创业教育效果来看,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发现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升反降,2018 届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7%,2014 届中国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2.9%[3](P6)。

如何真实客观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进行评价,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大意义[4]。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严重滞后,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5]。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在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一些“原则”构建评价体系,而不同研究的“原则”又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不强;在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虽有少数研究确定了其指标权重,但是缺乏对其进行实证验证。第二,从研究数据来看:对个别高校进行调查的居多,采用分层抽样开展调查的却缺乏,同时也没有对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情况开展比较研究的。 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对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中,观点描述性的定性研究较多,而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深入研究的较少。 第四,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实践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主要由主管部门通过评选荣誉称号来实施,但是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并未形成具有共识性的评价体系及制度,如: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①的评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开展的是国家级/省级孵化中心的评选, 均综合度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情况及成效,但其使用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一个指标体系适用于高校创业教育实际、指标权重明确且可验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在参考“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评价体系基础上, 通过创业教育研究及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并根据分层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非“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两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分,以验证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现状

(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以“创业教育” 和 “评价” 为关键词在CNKI 上检索CSSCI 来源文献,共搜索到133 篇文献,通过阅读论文剔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4 篇,最后得到129 篇相似度非常高的文献,图1 展示了具体年份的文献数量情况。

1.研究阶段

国内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文献始于夏侃(2007)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可拓优度评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研究数量和内容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纵观研究进程不难发现,2010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②、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③的颁布,分别推动了各文件颁布之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进程,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形成了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也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政策导向性。

进一步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7-2009 年的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研究呈现为研究数量少、研究对象分散的特征。 从研究对象来看,逐步从对单个创业计划的评估拓展到对创业教育的宏观思考及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第二个阶段为2010-2014 年的上升阶段。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是驱使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动力。与这个时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适应,这个阶段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从对创业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 发展到对创业教育课程、文化、对象及体系等的深入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些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是罗培等采用纵向实验研究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6],刘海滨等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48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7],葛莉基于CIPP 模型建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8]。

第三个阶段为2015 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始于2015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的颁布。 在这个政策的驱动下,全国高校掀起了“创业教育热”,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 吸引了学者们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开展创业教育评价活动。 与此同时,2016 年国家开始对高校开展“创业50 强”评定活动,又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热情, 同时也驱动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 这个阶段的研究试图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来构建评价体系/模型,且试图确定指标权重。 比较典型的研究有高苛和华菊翠基于改进AHP 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展开评价[9],李旭辉等应用群组G1 法和非线性加权法完成了评价指标赋权和评价模型设计并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10]。另外,贾建锋和姚旭生在文献[4]中借鉴培训效果评估领域的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面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创业教育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培养及创业教育各类活动的评价。对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以从高校教育视角评价创业教育为主,占全部文献的37.2%;聚焦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占比较高,占全部文献的27.9%;将创业教育对象即学生作为创业教育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维度的研究,占全部文献的10.9%;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相关要素,包括政策、文化、影响因素、课程、教学、专业及教师等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的研究,占18.6%(见图2)。

3.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对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从单个创业教育内容的评价发展到对综合教育的评价,从基于实践总结的评价上升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构建模型进行评价,整体而言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除创业教育评价研究文献数量偏少外,就研究内容和方法而言,目前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研究类型方面定量研究较少 (占总数的28.0%),绝大多数为观点描述性质的定性研究(占综述的72%)。 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源于实践,缺乏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调查与分析;二是数据方面定量研究中的数据为某个或者几个高校的数据,样本的代表性有待提升。 同时,未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样本进行细分, 而是笼统的将其纳入整个定量分析。三是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虽然从不同视角构建了评价的维度,但很少对每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做进一步的说明, 或者是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但是对维度的构建却缺乏大样本数据的支撑;四是实践应用方面评价体系构建后,缺乏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验证,评价体系的适用性有待检验,且缺乏实践操作指导。

图2 不同研究对象文献占比情况图

(二)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实践现状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中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 通过设立创业教育基地、申报创业教育荣誉称号等方式向高校提供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并对其进行行政评价,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为了满足评价标准或者在评价中获取较好成绩, 高校会围绕评价指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因此,这些行政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在这些行政评价中,最具典型的是教育部评选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自2016 年开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0 所高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而言,该评选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主动申报、 择优的 “荣誉称号”,本质上它是对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政策结果的评价。该评选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评价体系全面。包括工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成效及特色工作等几个方面(见表1);二是评价过程科学。 该评选包括学校总结、推荐申报、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环节,其中学校总结是在给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下完成,其他环节是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及其邀请的专家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实施情况进行具体评价,是一种“自评+他评”的综合评价方法。

表1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等优点,但由于其各项指标的权重未知,不适宜于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自评及与其他院校的比较。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本研究通过访谈、层次分析法等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及权重,并通过调查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具体来说,本研究参考“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访谈提纲,选取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预编码、预测试、修订等环节确定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邀请创业教育研究及实践专家对指标进行评分、构建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等环节,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为了验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安徽省高校创业教育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自评确定“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非“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校创业教育综合得分。

(一)访谈提纲及内容整理

以“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设计访谈提纲[11],按照便利性原则,由本研究第一作者以电话、微信及面谈等方式,选取5所大中专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48 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做详细记录。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内容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整理:(1) 删除与创新创业教育明显不相关的内容,如:“我们学校是一所农科院校”“学校的优势专业是理工科”等;(2)合并语义表达不同含义相同的内容,如“学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学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详细、完整的培养方案,并与专业相融合”合并,并记录其频次;(3)单列不能合并的其他相关内容。访谈内容初步整理后,邀请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专家各1 名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分类,邀请课题组未参加访谈的工作人员对上述内容进行两轮整理。

(二)内容提取及编码

安排4 名工作人员以“背靠背”的方式,按照以下几个原则从访谈结果提取内容[12]:(1)对含义清晰且单一的访谈内容描述按照访谈提纲内容进行直接编码,如“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制度建设”;(2)对含义不清晰的访谈内容进行回访,如对“学校提供了许多有力措施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内容回访后,得知高校采取的创新创业激励措施为“学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学金”“学校提供免费的创业园”等具体内容,并对回访后的内容进行归类;(3)对包括多重含义的内容进行拆分,如对“学校的师生都很重视创新创业,上课的时候教师也会经常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思想,平时组织的比赛学生也很积极”的内容,拆分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高”及“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4)对含义相同的内容进行合并计算频次,如:“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学校将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作为重要实践平台”及“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比赛”合并到支撑平台搭建这一类,并提炼为“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并计3 次。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确定

整合以上内容提取结果,对内容提取结果一致的内容进行命名及编码,对内容提取结果不一致的共同商讨并确定归类,然后进行命名再编码。 最终确定一个包括4 个一级指标、26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2)。

文化营造包括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对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及其相应的文化氛围营造情况。 在二级指标中,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及顶层设计情况,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并且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实施。

激励措施从减少学业负担、提供资金和项目扶持两个方面激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在校生开展创业活动,会从时间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压力,因此,减少学业负担是激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用创业成果替换学分和毕业论文、加分、评定奖学金,以及休学创业等措施。 “新创弱性”在学生创业企业中尤为突出,提供资金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减少学生新创企业合法性压力和生存压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提供资金和项目扶持是激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拉力,包括提供创业扶持、与学生创业项目合作等具体措施。

平台搭建是为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及实践提供的各种创业教育平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包括创业实验、实训、实习及实践平台,以及校际和校企合作平台。

教学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师生互动界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开展,传授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包括讲座、课堂、孵化、沙龙、比赛、孵化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

表2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四)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上述评价体系有助于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定

性评价,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有助于量化高校创业教育情况,也有利于高校依照指标权重科学开展创业教育。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实现问题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把复杂问题系统化、层次化。每一层次可通过专家判断等方法确定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为解决主观判断的不客观性、片面性等问题,进一步对重要性的判断数据构造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因此,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首先,邀请15 位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专家对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打分, 然后, 运用AHHP 软件对其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④。 表3 详细呈现了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四个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结果,由于C.R=0.030<0.1,表明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13]。 通过其权重计算结果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平台搭建指标权重最高,激励措施、教学活动次之,文化营造最低。 说明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专家们认为是否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来说最重要, 激励措施及教学活动的重要程度居中,文化营造的重要程度最低。

表3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结果

在综合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即确定每一个二级指标对创业教育评价的重要程度。 在这些二级指标中,实验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平台、替换毕业论文、创业交流平台、孵化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前五位,创业宣传、领导重视、创业奖学金、讲座、校际合作平台重要程度依次排最后五位(见表4)。

(五)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验证

为了增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适用性,根据上述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自评量表对安徽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获取的数据对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验证。 由于“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荣誉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全国最高级别、系统化程度最高的创业教育评价获得,所以本研究选取有、无“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的两类高校收集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表4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情况

1.量表设计

为了验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本研究设计高校创业教育体系5 级李克特自评量表,要求量表填写者对其所在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与上述评价体系中的4 个一级指标、26 个二级指标相对应, 自评量表包括26 个题项,题干为 “请客观对学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分数为 1-5 分,1 代表评价分数最低,5 代表评价分数最高”。

2.数据收集

为获取样本的便利性,以安徽省高校为对象进行调查。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获取样本数据。 具体分为高校分层、高校抽样、样本选择三个步骤。 首先,将高校分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三层,然后,将“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定为第一类高校,非“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第二类高校。根据分类,进一步对每一类学校进行等额抽样,最终选择19 所高校为目标高校。

调查在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 月实施,问卷通过邮寄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两种方式同时发放,由项目负责人联系抽样高校负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并委托他们向本学校师生分发问卷。 问卷发出纸质版及电子版问卷共2 500 份,收回 2 423 份,问卷回收率为96.9%,有效问卷2 389 份,有效率为98.6%,其中,第一类高校有效问卷1 105 份,占比46.3%,第二类高校有效问卷为1 284 份,占比53.7%。 在有效问卷中,教师问卷为278 份, 占比11.6%, 学生问卷为2 111份,占比88.4%。

表5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情况

3.验证结果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清洗后, 运用SPSS软件对两类高校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均值比较分析,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其综合得分值。 通过计算得到:(1)样本高校中,第一类高校的各项指标得分普遍高于第二类高校;(2)同一权重分下,第一类高校合计综合总得分(4.11)也超过了第二类高校的合计综合得分(3.96)。 表5 呈现了详细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样本高校中两类高校在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平台搭建、教育教学及激励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第一类高校的得分高于第二类高校。 由此可以验证,本研究设计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具有现实适用性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构建的高校创业教育量化评价体系适用性有待检验。 在参考现有研究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价体系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确定了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 最后运用该评价体系, 通过分层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了“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非“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两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分,结果验证了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二)管理启示

1.建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平台搭建、激励措施、教学活动、文化营造四个维度协同作用于高校创业教育,同时发挥拉力和推力作用。 其中教学活动和平台搭建发挥拉力作用,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活动和平台,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提供社会资源等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这类创业教育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直接界面,但是对于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意愿具有间接性;文化营造与激励措施发挥推力作用,文化营造通过让学生感知学校及师生对创业的认可和重视,学习创业典型的创业经验及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进而提升创业意识和意愿。 激励措施则在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开展创业行动。这类创业教育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间接界面,但对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意愿却具有直接性。 拉力和推力的协同,使得学生在具有创业意愿“想创”时因为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社会资源而“能创”。

为了提升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应构建包括平台搭建、激励措施、教学活动、文化营造四个子系统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并且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建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良好互动关系,如平台搭建与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进行互动,在通过培育优质师资的措施提高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创业教学活动效果,对从实践教学(如比赛)中孵化出来的创业项目给予财物及学分激励等;另一方面,制定由同一校领导分管或者同一部门统筹开展子系统各项工作的机制,避免多头领导或者多部门协作不畅导致子系统“拼凑”、各自为战。

2.建立创业教育评价制度

为了发挥高校创业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创业教育成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应该建立创业教育评价制度,实行“四结合”。第一,“固定评价+随机评价”结合。根据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情况,针对一些常规性工作实行固定评价,如:对创业教学的考核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或者学期末进行考核。而对于激励政策实施情况不能仅从实施结果来评价,应通过随机调查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价;第二,“子系统评价+整体评价” 结合。 正如上文所述, 四个子系统发挥自己的功能, 又互相协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子系统建立不同的评价制度。 对于整体创业教育工作可以实行固定评价;第三,“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结合。对于主观性强的评价工作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者评价机构组织实施,而客观性的评价工作可以进行自评; 第四,“达标评价+奖惩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使创业教育工作达到某一个标准,还应该发挥激励作用,因此,评价时应区分“达标评价”和“奖惩评价”,针对一些常规性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到达某一个规定水平,而针对一些做出了特殊成效或者对学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创业教育工作应该实施奖惩措施。 此外,高校应该及时反馈考核评价结果,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及监督下,通过评价促进创业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3.优化评价方法

由于需要大样本数据,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师生自评的方式开展了创业教育评价。不同主体在运用本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时, 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查阅数据、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对于高校的纵向比较,高校可以根据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但是应该对不同子系统的评价方法固化,如创业教育教学评价可以结合课程评价得分换算成本研究评价系统中的评分量级,而学校创业氛围是否浓厚可以通过师生的感知量表进行测量;对于不同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科学的数据获取方法。

(三)局限与展望

1.局限

研究所构建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虽然全面评估了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本研究所设评价体系并非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无法量化创业教育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尤其是当创业教育激发了创业意愿时,虽然创业率提高了,但并不能保证创业成功率,可能造就的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企业[14]。 如通过创业比赛获得融资的共享单车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消费者受损[15]。 另一方面,无法评估创业教育对学生带来的副作用。在评价体系中得分高的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教育,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创业行为,但是这一结果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这一评估体系无法预估当创业失败时,学生承担的经济、心理压力以及机会成本有多大。

2.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以创业教育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高校创业率为评价指标,而应该进一步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品质的培养结果为指标,从学生对社会和经济发挥的作用去考评高校创业教育成效; 在未来的评价实践中, 还应增加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了解,将学生的创业需求作为一个权重,衡量最终的评价结果,如:在比较不同高校之间的创业教育情况时,在调查中应增加学生对创业需求的权重得分,评价得分中乘以权重后计算最后得分。

注 释:

①教育部自2016 年度开始, 每年评选产生年度50 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②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

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

④由于篇幅问题, 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不再一一列出。

猜你喜欢
体系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