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全方位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

2021-04-19 02:53徐少明鲁先文陈永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线教学质量课程

徐少明,鲁先文,陈永红

(1.淮南师范学院 高教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38;2.淮南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3.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伴随移动互联网、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大数据、云计算、5G 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并融合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正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为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线教学作为实现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正以其直接、实时、连续互动等优势,逐步改变传统教育形态,加速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疫情倒逼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发生,全国高校学生大规模在线教学也在稳步推行。 淮南师范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及安徽省教育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着力在强化制度保障、增强管理服务保障、优化线上教学技术保障、增强师生线上教学体验、落实学院教学主体责任、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等方面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数据分析、师生满意度调查、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等形式监控线上教学情况,确保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同质等效。

一、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结合专业、课程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将适合线上教学的理论课程调整到本学期前半学期开课,将不适合网上教学的实验、实践、技能类课程调整到后半学期开课。

(一)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2020 年 2 月 17 日-6 月 29 日, 淮南师范学院开出线上课程828 门、2 258 门次, 占原定教学安排应开设课程的82%, 理论课程开出率100%,实验实践课开出率63.9%。全校共有699 名教师参与线上教学,人均开设1.18 门线上课程,学生在线学习387 112 人次,平均学习网络课程5.55 门。总体上看, 我校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和课程特性,“因时制宜”“因课制宜”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为保障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淮南师范学院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灵活选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 调查发现,淮南师范学院教师选用的主流教学平台包括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 、QQ 群聊、微信群聊、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易班等,其他的辅助平台如对分易、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如图1 所示)。

图1 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三)周教学时长

教师每周参加线上课程教学的人均时长为8.77 小时, 其中, 每周直播授课的平均时长为6.2小时,在线答疑人均时长为4.45 小时。 学生每周学习网络课程的平均时间为17.10 小时。

(四)线上教学形式

近50%的教师选择网络直播授课,40%教师采用自建网络课程资源的形式授课, 超过10%的教师通过第三方精品网络课程开展线上教学。

图2 淮南师范学院教师线上教学形式

二、全方位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实践

学校根据网络教学建设基础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按照“标准不降、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原则,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上教学资源实施线上教学, 确保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

(一)统筹部署,加强顶层设计

1.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机构。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 校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指挥部署学校线上教学工作;设立由教务处和技术支持部门组成的线上教学专项工作组, 负责组织安排、 协同保障线上教学工作。2020 年 2 月 10 日-2 月 17 日,学校党政领导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春季学期开学预案调度会, 传达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研究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方案,明确线上教学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 学校还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教学工作。

2.健全在线教学制度保障。 为保证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淮南师范学院提前谋划、早做准备,于2020 年2 月4 日印发了《淮南师范学院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对春季学期防疫阶段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学前一周,制定发布 《关于开展网上教学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教学各环节要求的通知》《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实验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工作的通知》等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从教学管理、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平台搭建、质量监控、技术保障等方面明确线上教学各环节要求, 为开课学院分类开展线上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二)协同联动,强化部门合作

学校建立“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协同合作”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组建了由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办公室等部门构成的线上教学管理与服务团队,共同落细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安排,全力做好线上教学服务管理和质量保障工作。

(三)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加强教师培训

根据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建设资源,基于“超星学习通”技术平台,结合课程特点选择 QQ 群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作为补充平台,初步形成了 “完整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视频+网络平台”“线上资源+QQ、微信群”等线上教学模式。加强与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慕课)、易班等教学平台的沟通与协调,安排专人与各平台专业人员对接,及时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成立校级在线教学指导与技术保障组, 建立超星、易班等教学平台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工作群,全天候实时在线解答授课教师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教室自动录播、课程资源共享等功能, 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录制、资源提供和线上学习指导。 在学校全力保障下,除部分课程因仪器设备、 场地限制暂时无法开设外,其他课程应开尽开。

为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授课教师网络教学培训。前阶段开展线上教学技术培训,制作《教师网上教学指南》,通过校园网、学院教学群、教研室教学群、课程组教学群等途径进行推送,确保每位授课教师均能及时查阅使用,帮助授课教师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工具; 后阶段着重开展教学方法策略培训,着力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四)学院扎实推进,落实线上教学工作

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教学实际, 按照“一院一策”原则,建立符合院情、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确保高质量推进线上教学工作。 在线教学的前两周, 各学院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制定了符合本学院实际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完成学院教师在线教学情况的前期动员和摸底,从平台选用、教学方式、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指导答疑等多角度入手, 全面深入调研教学开展情况,侧重指导反馈和问题解决;严格审核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从课程组、教学系到院系层层审核线上教学课程,严把质量关,确保“质量不掉线”;组织线上交流与教研活动,交流分享网络教学工具使用心得及线上教学方法策略,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召开推进会落实线上教学和线上教学监控与反馈工作。

(五)创新教学监控与督导,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学校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工作的通知》, 明确线上教学监控与督导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重点、职责分工及工作要求,实行“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校级督导-学院督导-教学系-课程组-同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多维度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综合运用网络监控、线上听课、数据分析、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监控线上教学,实现全员、全过程、多元化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1.建立多维度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领导通过现场观摩、线上听课等方式检查在线课程的运行状况,听取各教学单位和授课老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线上教学遇到的各种问题;职能部门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平台数据分析、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线上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学院领导适时安排教研室调查汇总线上教学情况,召开学院线上教学视频研讨会,综合分析线上教学问题,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校级督导利用网络监控、数据分析、线上听课等手段代替常规督导,保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督导组组长,主要负责审核各专业网上教学计划,督导检查所有开课课程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平台等准备情况,做好网上课程巡查和督导工作;教学系负责组织审核课程资源,组织网上教学研讨活动,及时针对网上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研究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团队教师做好网上教学工作;课程组集中研讨教学计划、课程资源、教学要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具体教学事项,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时调整;开展同行听课,客观分析授课教师线上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内容讲解、课堂互动、答疑解惑等方面优缺点,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帮助授课教师优化教学,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坚持学生教学信息员日报、教学督导周报、学院教学质量周报制度,多渠道、多途径收集反馈信息并督促改进,努力实现线上教学“监控-反馈-改进”闭环。 同时强化任课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主体责任,要求任课教师改革课程考试方式, 做好网上教学过程性考核方案,提高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明确学习任务、网上考勤、课堂互动、网上作业、章节测试、阶段测试、课下学习等考核点在成绩中的比重。

2.健全多形式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综合运用网络监控、线上听课、数据分析、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监控线上教学,促使线上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合理利用超星学习通学校管理平台,增设校、院两级管理权限,管理员根据授权查看全校或各学院线上教学数据,随时进入教师直播课堂听课,实时查阅班级到课率、师生互动次数等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实时教学检查和督导,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同步进行。校领导及校级督导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授课教师课程码开展线上听课工作,认真做好线上教学问题诊断和指导反馈。

(六)挖掘优秀案例,分享成功经验

学校多角度挖掘、收集、整理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和教学经验总结,编制《教学督导简报》进行案例宣传, 并将优秀案例纳入各学院教学培训内容,有效开展经验分享和研讨。组织教师参与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组织的在线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经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遴选,学校推荐2 个优秀教学案例参与联盟评选,均获二等奖。 组织开展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参选案例侧重学院层面在线教学质量监控的整体做法,辅以问卷调查、课程平台数据、师生互动数据、在线教学优秀案例等支撑材料。经专家评审的优秀案例纳入各学院教学工作会议研讨内容,各学院组织教学秘书、教学骨干、青年教师集中学习研讨。

三、高校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的优化路径

我国高校线上教学处于线下向线上横移阶段,线上教学仍存在教学保障条件缺失、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师生信息化素养匮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滞后了高校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 疫情在冲击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也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机遇。高校应借此契机,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扩充线上教学课程资源,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稳步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一)深化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

1.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作用

线上教学需要通信平台、数字资源、学习工具、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等核心要素的有效支撑,与之对应,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保障力量的有效支持。 而政府作为线上教学保障的扛鼎力量, 在线上教学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政府应以疫情防控常态下线上教学改革为契机,制定“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相关政策,明确线上教学在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线上教学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增强学校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

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有赖于高校发展规划、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 正如乔治·凯勒所言:“战略管理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1]。 因此, 我们要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与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战略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期,高校在编制发展规划时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发展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时期学校教育信息化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平台搭建、教学设施完善、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与诊断等方面的战略目标和实施举措,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线上教学质量提升。

3.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制度建设,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平台搭建、质量监控、技术保障、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明确线上教学要求,以学校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推进学校线上教学发展,确保学校线上教学系列措施得以有效实行。由于学科特点差异, 学校要出台多元化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线上教学积极性。高校要成立线上教学保障部门,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同时,明确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院系、教学设施供应商等不同主体在线上教学中的职责和功能定位,确保多方利益主体协同联动,共同促进线上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双线混融”教育教学改革

1.以理念更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线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更新[2],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跳出舒适区,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教育实践。“后疫情时代” 线上教学不再是非常时期的应急手段,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 但未来的线上教学并不是技术与教育、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与教育、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 由此演化而成的“双线混融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样态、新模式和新方向。所谓“双线混融教学”,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融通、相伴相生,两线教学各自的发展状态取决于二者的相互关系,每一方的改变,都将牵动、影响和改变另一方[3]。

教师要以“双线混融教学”理念为指引,从重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重塑教学设计、调整课程内容、转变师生关系、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升“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管理者要转变教学服务理念,在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支撑、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撑,保证师生的“教”与“学”高质量发展。 归根到底,教育理念一定要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只停留在文件中、标语中。

2.提升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

根据美国2019 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描述,“在线课程模块化和教育分解度”将成为未来五年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趋势之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也明确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之一”[4]。 纵观全球及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可知,信息化时代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促成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已成为时代共识。“双线混融教学”作为数字化教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推进和深化,必将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核心。而“双线混融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 “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双线混融教学” 的核心在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融共生,就这要求教师在具备双线教学的基本能力外,还须具备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深度混融的能力。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双线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颠覆性重设,使之与整体教学方案有机统一;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情境进行重组,使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度契合;对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进行常态监测和评估,增强学生深度学习体验,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具备掌握教育技术手段、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双线教学管理、双线课堂开发与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与生成、科学研究及创新等能力。

高校应组织开展教师双线教学能力、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还应建立课程准入与评估机制,确保建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双线教学课程;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革新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传统评教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双线混融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对传统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及当下推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机制进行优化升级,为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健全在线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美国在线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Matters(QM)发布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评价标准(第六版)由学习目标、课程概况、教学活动与互动、教学技术等8 个评价维度构成, 每项均有具体细化标准,总计42 项具体标准, 其中23 条为核心标准。 达到85%的分数时,课程才符合QM 标准。 若一项核心标准未达标, 则该门课程不符合QM 标准。 2017年,复旦大学与QM 合作研制面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即FD-QM 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 该标准共有8 个大类,33 个二级指标,聚焦在线/混合课程设计, 辅助教师以前瞻性思维规划课程设计。 FD-QM 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虽在推动FD-QM 课程认证与培训工作,我国现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国标”也在发挥效用,但我国尚未形成通用且权威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滞后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向纵深发展。“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形态将迎来线上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过渡并直至双线教学交融,与此对应的在线教学质量标准也将发生异化并逐步完善。 诚然,在线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在线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保障等多重质量标准,但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应聚焦在线课程评价,只有最微观、最基础、最核心的在线课程评价标准科学有效,才能触发其他在线教学因素发生质变。 因此,建立对标国际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既是打造“金课”的基础,也是顺应未来“双线混融教学”发展动向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在线课程的全程评价体系。在线课程的全程评价体系是对美国“QM”标准与我国“国标”的综合,充分发挥“QM”标准注重过程评价与“国标”侧重结果评价的优势,既注重“学的过程”,也注重“教的结果”,使课程建设者在课程建设中既注重精心设计,又注重运行结果,减少资源浪费,达到淘汰“水课”、建设“金课”的目的[5]。

二是细化在线课程评价指标。在“国标”的基础上细化在线课程评价指标,明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互动、结果测量、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权重,并增加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设计指标及权重,弥补“国标”评分细则不聚焦、标准权重不完善及标准权重主次不明确等不足。

高校还需在搭建一体化在线教学平台、完善在线教学基础设施、丰富线上教学资源、重塑大学学习空间、 强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保障,以此构建发展战略引领有力、制度保障有效、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动态优化的新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双线教学质量课程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