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2021-06-20 04:58梁莹莹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胃脘痛疼痛

梁莹莹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使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和耳豆压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脾虚胃寒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者平均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继续给予耳豆压穴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0%,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联合实施黄芪建中汤和耳穴压豆治疗可以充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耳豆压穴;中医症候积分;疼痛

【中圖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127-02

伴随着饮食结构紊乱、生活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的增大等因素的影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胃脘痛是指发生在人体上腹部近心窝处胃脘区域的疼痛症状,患者在早期阶段并无器质性病变,故而常被忽视;但伴随的疾病周期的延长则会对其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在中医的认知中,胃脘痛多以脾胃虚寒型为主要表现,常规的西药治疗对此病症多呈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难以彻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黄芪建中汤由东汉年间张仲景所创,具有甘温助阳、健脾益气的功效,在治疗气虚之症的方面疗效广受认可;耳穴压豆更可以借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扶正益气、行气除满的功效[2]。对此笔者选取3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两者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研究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开展研究,共计纳入患者数30例,病例收集时间在2018年1月~2020年10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7~81岁、平均(52.69±5.74)岁,病程1~8年、平均(4.25±1.37)年;而研究组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82岁、平均(52.57±5.63)岁,病程10个月~9年、平均(4.31±1.35)年。2组资料经对比具备分组比较价值(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诊断标准:(1)主证:①胃痛隐隐、喜暖喜按,②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③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2)次证:①神疲懒言、倦怠乏力、畏寒肢冷,②大便溏薄,③食欲不振、食后脘闷。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诊断标准,即具备上述主证症状的①、③或3者兼备以及次证中的任意2种症状;(2)本研究的开展已事先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3)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较高;(4)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恶性肿瘤或其他外科疾病;(2)患者合并肝脏、肾脏或心脏等重要脏器病变;(3)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4)未按规定服药。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方剂主要成分包括35克饴糖、30克黄芪、20克白芍、10克砂仁、10克桂枝、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以及5枚红枣。所有汤剂均有本院药剂科统一煎制,患者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脾、胃、肝和上腹等穴位,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6mm*6mm的胶布上,对准患者的一侧耳穴进行按压,直至患者耳朵感到发热和酸麻胀即止,叮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隔天取下胶布后在另一侧耳穴处行相同操作。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对其进行中医症候积分统计,其中主证症状分别以0分、2分、4分和6分表示症状的无、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次证症状分别以0分、1分、2分和3分表示症状的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统计2组治疗前后的总积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对比2组差异。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积分情况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患者的疗效指数,其中疗效指数在90%及以上表示治愈、在89%~70%表示显效、在30%~69%表示好转,不足30%表示无效,对比2组总有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中医症候积分

2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2组积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对比2组治疗效果

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古往今来,中医在对胃脘痛的研究中大致将其病机分为两类,其一是以气滞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其二则是以脾胃气机虚弱、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两种观点均以脾胃虚弱为基础,加之气机的失和造成脾气难升、胃气难降,最终演变为腑气郁滞、经络不通,从而引发疼痛[3]。黄芪建中汤最早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经历年来中医学者的不断研究,该方剂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4]。而在本研究中,单独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虽然也可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在此基础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黄芪建中汤内饴糖味甘性温,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黄芪味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两者联合使用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桂枝温中散寒,与黄芪联用可以和营固表、益气温阳的功效;白芍性微寒、味甘酸苦具有补血柔肝、平抑肝阳、缓急止痛的功效,与黄芪联用可以发挥补气生血的功效;炙甘草性微温、味甘,不仅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和中的功效,还具有润肺燥、止嗽咳、缓急止痛的功效,在方剂中多用于调和诸药的偏性;大枣为补气之品,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将其与饴糖、炙甘草等药物联用可以充分发挥益元气、壮脾胃,共行甘温补中之效;桂枝性温味甘辛,具有温通血脉、解肌祛风、补中益气的功效;元胡性温,味辛、苦,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砂仁性温味辛,具有温行胃腑、暖脾醒脾的功效[5]。诸药联用可以共奏温中焦而补脾虚、缓肝急而止腹痛的功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本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其原因与联合实施耳穴压豆治疗有关。耳穴是人体耳廓皮肤表面与其经络、脏腑、组织器官以及四肢百骸均有联系的部位。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脾胃两个耳穴进行压豆治疗可以达到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功效,肝穴的压豆治疗有助于发挥通络止痛、疏郁缓急的功效,而上腹穴则达到行气除满、和里缓急的功效,故此诸穴联合治疗可以共奏益气扶正、健脾和胃以及行气除满的作用[6]。将其与中药方剂联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治疗的协同作用,达到内外兼顾、持续性刺激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結果证实,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联合实施黄芪建中汤和耳穴压豆治疗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可以充分治疗的协同作用,通过内外持续性的刺激来达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于娜娜.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7):92-93,107.

[2]段静,赵建华.耳穴压豆、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性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18-119.

[3]夏杭娟,张露.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4):54-56.

[4]刘玲.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25-1227.

[5]蔡传运.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对疼痛症状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2):2058-2060.

[6]卜苗苗.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豆应用于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132.

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广西防城港 538021

猜你喜欢
胃脘痛疼痛
谢谢你曾放过我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疼痛到底有多少种?
来自疼痛门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