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构成及发展策略

2021-07-27 17:03邓亮刘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习者评价活动

邓亮 刘彬

摘   要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基于教师知识分类框架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具备课程原理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知识发展的可行路径包括:新设本科专业,实现教师知识的系统提升;加强基地建设,助力教师知识的实践生成;增强经验反思,助推教师知识的转型升级;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知识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知识构成   学习共同体

综合实践活动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被规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素养深厚的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然而,目前学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构成及发展策略关注较少。通过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构成,不仅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还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对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框架溯源

美国学者李·舒尔曼最早对教师知识构成展开研究,并认为教师应该掌握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史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及其哲学基础等七个方面的知识[1]。此后有关教师知识构成的研究在舒尔曼分类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教师知识分类框架逐渐具体化和多元化。美国学者林达·达琳-哈蒙德从教什么、为谁教和怎么教三个维度将教师知识细分为理解学习者及其学习、具备一种课程观以及评价学习者和班级管理等关键领域[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安吉丽与瓦兰蒂斯于2005年首次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简称TPACK)的概念,并指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由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情境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法知识等多种知识转化而来的一种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统合的新知识,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的知识”[3]。

本文在参照林达·达琳-哈蒙德的分类维度与关键领域的基础上,借鉴安吉丽与瓦兰蒂斯的TPACK模型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性,构建以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涵盖课程原理知识、学习者知识等六个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框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构成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理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理知识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属性、课程的定位与目标等方面的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习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真实性、跨学科性、创造性及合作性特征。真实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现实生活环境,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跨学科性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创造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是属于探究性的体验式学习,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需要学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特征等组成项目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学习目标。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者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者知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认知发展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既包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类学科的间接经验,更包括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劳动等所产生的直接经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在“问题解决”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小学阶段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是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高中阶段是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此外,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具有针对性。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法知识

綜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法知识是教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使用到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问题或项目的方式来展开,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基于问题或项目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知识。基于现实问题的教学法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来展开实际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长直接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活动”[5]。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会使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来搜集和分析研究资料,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内容和方案,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知识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结果进行判断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属性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模仿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学习的评价方法,即根据考试和测验的成绩进行数值化的评价”[6],教师要合理使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从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理念转变为能力生成评价理念,避免以往以分数为主的统一性评价,实施以尊重学生特性、体现学生差异的个性化评价。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知识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进行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认识与经验。在对学习者的管理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偏好和学习能力进行全面掌握,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合理组建学习团队。在对学习空间与环境的管理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具备给学习者提供有效学习场所,并对学习场所进行合理布置与安排的能力。在自我管理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做到不过分干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又能及时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效指导。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必须掌握且不断更新的知识,是指教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需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识,具体包括信息化工具、软件、资源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笔者在某学校的调研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不仅要学会使用照相机、微信公众号、QQ视频等技术,还要学会利用3D打印机、思维导图、CiteSpace软件等,甚至有的教师还不断学习软件开发、平台建设、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技术。为了高质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关注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将其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该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与教学场所和情境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体性是指整合性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通过自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教师作为学习主体所建构出来的。情境性是指教师针对某一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所形成的,与教育教学情境相关的知识。动态性是教师在具体行动中不断反思所产生的知识。真实性和正确性需要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得到验证,需要教师进行实践性操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知识发展策略

1.新设本科专业,实现教师知识的系统提升

在高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本科专业,对于系统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大有帮助。其一,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帮助未来教师系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本科专业,能帮助未来教师对于该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是什么等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二,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帮助未来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知识,教师除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实践训练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知识与技能。其三,在高校的专业化学习中,未来教师可以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系统提升。

2.加强基地建设,助力教師知识的实践生成

学校应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考察探究与社会服务等主题活动,加强与之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的实践生成。首先,实践基地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检验自身知识的准确性、通过阅读或培训方式获得的知识是否有效。其次,实践基地的教学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开展考察探究、社会体验等活动会让教师产生新的知识,也会助益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最后,完善实践基地课程建设,形成实践基地教学的课程手册。通过课程手册的出版让学生学会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为新教师的知识掌握提供了基础。

3.增强经验反思,助推教师知识的转型升级

首先,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前应对课程的目标以及任务安排等进行反思。不同主题的活动,其目标与任务安排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活动开展前应进行反思。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反思。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现实环境中的动态过程,教师应一直保持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实施过程的反思。最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后要能及时反思,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学生对课程实施情况展开全面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基础。

4.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知识的深度融合

构建由专家、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等成员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知识的深度融合。第一,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专家以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基本属性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实践专家则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形成技术操作与实践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会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全新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为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知识基础。第三,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跨学科对话与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通过合作教学活动实现教师知识的深度融合,并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01).

[2] Darling-Hammond,L.,& Bransford,J.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San Francisco:John Wiley & Sons,2007:1-39.

[3] Angeli C,Valanides N.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 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J].Computers & Education,2009(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01/201710/t20171017316616.

html.2017-9-25.

[5] 邓亮,王林华.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9(27):89-91.

[6] 李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教育研究,2002(03):63-67.

[作者:邓亮(1988-),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刘彬(1977-),女,江西吉安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