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平: 幼儿园, 一辈子的坚守

2021-08-02 03:27张凯晨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太平南京市幼师

张凯晨

人物简介

施立平,女,1938年生,祖籍江苏无锡。曾任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园长、南京市月牙湖幼儿园园长、南京爱儿坊幼儿园专业顾问。1957年毕业于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同年9月进入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学习。1961年毕业后进入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工作,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本科大学生进幼儿园的代表,历任行政助理、副园长、园长等职,直至1995年退休,在太平巷幼儿园度过了整整34个春秋。

1984年获得南京市“三八红旗手”;1988年当选第七届江苏省人大代表,同年获南京市托幼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曾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及常务理事、江苏省幼教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幼教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5月底的南京已初露夏天的燥意,午后时分,我们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施立平老师的住所。这是一个质朴的老房子,布局和装修还保留着20世纪90年代的味道,面积不大,但每个角落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让人感到格外舒适、放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施老师,兴许是常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缘故,施老师一脸的慈祥,笑起来时眼里藏着满满的爱意,举手投足都透露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落座后,施老师拿出了她早已备好的手稿,密密麻麻,足足写了三页。就这样,我们带着满心的感动与敬意走进了施立平老师的人生。

幼年颠沛,求学自强

1938年,施立平生于重庆,自小随父亲工作调动辗转各地,抗战时期曾到过四川、广西、贵州,抗战胜利后先后在青岛、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生活,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从台湾回到大陆,就读于天津耀华小学,后考入南开女中。施立平家中有4个孩子,母亲不工作,奶奶也年事已高,懂事的她自小便深知父亲养活全家七口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因父亲工作调动转到上海考学时,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作为长女的施立平不顾家人反对,主动放弃在上海顶尖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选择了当时免收学费的师范学校——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上海幼师”),从此与幼教结缘。

1954年秋,施立平正式进入上海幼师学习。在校期间,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时就已获得在幼儿园上公开课的宝贵机会。充实、忙碌的校园生活让原本对幼教专业一无所知的她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喜欢上孩子,也坚定了她的幼教发展之路。1957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幼师应届毕业生中5%的学生报考高校,施立平从全校400多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报考资格。当时只有南京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南师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幼教专业,上海幼师的很多优秀教师都毕业自南师院幼教系,因此施立平对这里颇有感情,也深知该校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决定报考,并顺利被录取。

1957年9月,施立平前往南京继续求学。据施立平回忆,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南师院校风淳朴、学术氛围浓厚,幼教系的教师们理论基础扎实,且多半是留美归来(如赵寄石老师、吴璇仪老师),国际化视野让他们早早认识到教育实践的重大价值,十分重视学生实操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施立平还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其日后出色完成幼儿园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忙碌学习之余,施立平的课外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她总是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尤其是游泳和划船,还曾是南京市舢板队队员。

毕业辗转,坚定心中所爱

1960年,由于施立平在校表现出色,还在读大四的她被选派到江苏省幼兒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省幼师”)给学生上课,以缓解学院师资短缺的压力。1961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毕业生分配工作时并未严格按照对口专业划分,施立平被分配到南京市白下区(已撤销)第十五中学教语文、政治和外语。7年的幼教学习生涯早已坚定了施立平从事幼教事业的决心,她表示:“我学了7年幼教,希望专业对口,随便分到哪里都可以,只要能在幼教口子就行。”时任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小教科的林幼丽科长深受感动,考虑到幼教专业也需要快速发展和专业指导,决定安排施立平在白下区教育局担任幼教辅导员,并建议其先到幼儿园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实践经验。施立平欣然应允,就此进入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一所园,坚守30余载

·初识太幼,无畏艰苦

1961年秋,施立平正式进入太平巷幼儿园。当时幼儿园的物质条件不比今日,设施简陋、资源匮乏,一个班平均40名幼儿,却只有一名教师和半个保育员(一个保育员负责两个班级)。桌子也是稀缺物资,每两个班共用一套(共8张),组织绘画、手工等需要用到桌子的活动时,两个班需错时进行。孩子们中午睡通铺、躺草垫,几个人合盖一床大被子,草垫由教师从农村买回稻草自己编制而成。由于教室空间狭小,每天都需要把草垫铺开、折上,最后整齐叠放在柜子上,40斤一个的草垫,每个班级大概有8个,这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最初几年,施立平和其他几位年轻女老师一起住在学校的一间小屋子里,木板床、破旧的桌台放在一走路就会震动的“弹簧地板”上,条件十分艰苦,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和对幼儿的喜爱。

·女大学生甘当“孩子王”

施立平是南京市白下区第一个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大学生,当时又未成家,因而受到了太平巷幼儿园的王永珍园长、尤淑琴副园长以及其他老师们的悉心关照。工作上,施立平更是受到园领导的格外器重,刚入园工作就被任命为行政助理,统抓全园的教学质量,组织业务学习。有一年,南京市的一家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篇《女大学生甘当“孩子王”》,就是专门报道施立平的。

顶着“白下区第一个大学生女幼师”的光环,施立平在收获颇多机会的同时,难免会听到一些闲言碎语。由于时局影响和个人选择,施立平在基层锻炼后没有返回教育局,而是继续留在幼儿园工作。一些家长和老师十分不解:一个上海姑娘,又是大学生,怎么肯来幼儿园工作?甚至还猜测她是不是犯了错误。施立平拿书备课时,也会被家长议论,在他们眼里,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就是带着孩子唱唱歌、跳跳舞,拿这么多书又能有什么用。上海幼师的同学偶尔也会嘲笑施立平,说她大学毕业后不一样还是到幼儿园工作,且不说不能回上海,就连工资也不如他们。

面对种种揣测和不解,施立平都一笑置之,因为她心似明镜,深知大学4年的学习对自身思维、情怀和专业的滋养与浸润。在施立平看来,南师院4年的学习不仅让她拔高眼界、开阔视野,还帮她系统化地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坚定了对幼教的热爱与执着。工作期间,施立平还曾作为幼教优秀代表参加全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讨论会,参与《纲要》的研讨与制定。《纲要》颁布后,施立平积极前往江苏各地进行《纲要》宣讲,编写学习《纲要》的参考资料,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借鉴、学习。她认为这些宝贵经历离不开南师院4年的积累与沉淀,始终为自己是一名幼教专业的大学生感到幸运!

·入党就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施立平许久以来的梦想,她为人诚恳、热忱,工作上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完全符合中共党员的要求。但因父亲工作缘故,施立平有过一段在台湾地区生活的历史,这成为她当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最大阻碍。但是,施立平始终没有放弃入党的决心,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入党申请,终于在近30年后得到了回应,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来施立平才知道,在调查她的政治背景时,南京市白下区几所幼儿园组成的联合党支部曾多次到上海外调她的家庭情况。有人感慨道:“要是施立平这样的人都不能入党,什么样的人才能入党?”据施立平回忆,在她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漫长过程中,其他党派也曾向她发出邀请,填张表格即可加入他们,但都被她严词拒绝,她说:“我要入就入中国共产党,其他党我一个都不会入!”

·屡拒诱惑,扎根太幼

在太平巷幼儿园工作期间,曾有各种组织、单位向施立平抛出橄榄枝。她的先生是南京市人民医院的脑外科骨干医师,当时有政策允许家属进入医科大学工作;上海幼师的前校长左淑东(后来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曾专程到南京邀请施立平回上海幼师任教,并主动承诺解决住房和家人生活、工作等问题。另外,南师院幼教系也曾联系过施立平,表示非常欢迎她回母校工作。但这些机会都被施立平一一拒绝,因为她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幼儿园、离不开孩子了。就这样,从1961年大学毕业到1995年工作退休,30余载,施立平始终坚守在太平巷幼儿园。期间,她除了带班外,还曾在保育员、炊事员、会计、保健医生等岗位工作过,因此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要求都有着切身的体验和认知。施立平说:“只有把幼儿园的所有岗位全部经历一遍,我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运转,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幼儿园不简单,有太多地方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这也是我坚定自己要在幼儿园待一辈子的原因之一。”

·默默无闻,成就“叶的事业”

20世纪80年代,施立平开始担任园长。那个时代,学前教育领域思想活跃,不少幼儿园主动求变,试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始终怀有教育理想的施立平也不甘人后,她对标南京市的优秀幼儿园,积极寻求太平巷幼儿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的太平巷幼儿园虽也得过一些荣誉,但高校指导资源着实匮乏,获得的财政支持也十分有限,其资源、条件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和南京市鼓楼幼儿园等名园实在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幼儿园。施立平一直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始终秉承着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将全身心的爱和精力不计回报地倾注到幼儿园的发展之中。结合当时太平巷幼儿园平民化的发展现状,施立平提出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太平巷幼儿园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为了解决没有专家指导的难题,施立平多次登门拜访各大高校幼教专家。由于交通不便,且幼儿园也没有条件派车接送专家,施立平提出自掏腰包报销他们的打车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专家愿意来太平巷幼儿园指导教研,例如南师院的汪爱丽、王志明,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市幼师”)的陈景同、汝茵佳等人。施立平表示,她永远都忘不了专家们一开始到太平巷幼儿园做指导时自己的激动与认真,每次都要记上满满几页纸,留待教研结束后细细琢磨,然后带着园所老师回顾、反思。再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被施立平及其团队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打动,非常乐意参与太平巷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学习和沉淀中,施立平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研究型园长。

在施立平的带领下,太平巷幼儿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示范幼儿园”“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但每次评先进个人时,施立平总是将荣誉让给他人,她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外在的证明。比起被称呼为“施园长”,她更喜欢别人叫她“施老师”。在她看来,“园长”只是教师生涯中一个阶段的职称,而“教师”才是自己不变的身份。施立平的学生徐宁曾以施立平为原型写了篇演讲稿,名为《叶的事业》,并在全国比赛中获了奖。这篇演讲稿中提到:红花需要叶子来扶持,而施立平就是其中的一片“叶子”,她始终默默无闻地从事“叶的事业”。

·体育与德育——点亮太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面向幼儿园时顺序更换为“体智德美劳”,将体育放在了第一位。施立平深知身体发育和体育锻炼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了“三浴”锻炼:日光、空气和水。当时太平巷幼儿园条件艰苦,施立平就带领教师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支持幼儿的体育锻炼。比如,夏天锻炼时,教师会使用喷水壶代替莲蓬头,让幼儿用冷水淋浴;春秋天时,教师会准备湿毛巾,让幼儿随音乐擦拭身体;而冬天阳光好的时候,教师会组织孩子进行“日光浴”,有时还会为幼儿准备干毛巾摩擦身体,让其通过简单的运动达到活血热身之效果。

在正式推行“三浴”锻炼之前,施立平就水温、摩擦动作、背景音乐、锻炼时长等关键问题向专业人士请教,多次试验后才敲定實施标准,保证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组织设计早操时,施立平要求教师必须先认真学习动作要领和相关专业知识,确保早操动作的设计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体发育规律,又满足体育动作的基本要求。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施立平撰写并发表了《幼儿体育游戏的分类》《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作用》《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原则》等文章,对其他幼儿园组织体育游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谈及太平巷幼儿园对品德教育的重视时,施立平表示,对于认知性、技能性的东西而言,只要有学习的意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唯有品德不行,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播种,很快就会生根发芽,因此要尽量保证种下的是一颗好种子,这就需要及早对幼儿进行德育。因此,幼儿园组织了“宝宝爱祖国”的系列活动,举办了相关的主题展览,让幼儿担任小小讲解员,向同伴和家长介绍展览内容;在“学雷锋”活动中,则组织幼儿到区委食堂擦桌椅,在幼儿园里洗袜子、洗手帕,在家中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此外,还开展了当时极具开创性的“大带小”活动……太平巷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成果得到了国家教委柳斌的认可,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就在此举行。

退而不休,砥砺前行

·驻园学习,继续自我精进

1995年,为幼教事业兢兢业业服务了34年后,施立平光荣退休。但对她来说,退休并非意味着休息、停止,只是换个赛道继续前行。施立平认为,之前出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将时间和精力都投放至园所建设中,很少有跨园、跨区的学习机会,而这恰恰又是开阔视野、革新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考虑到鼓楼区的幼教事业一直走在南京市幼教队伍的前列,实验幼儿园又是其中翘楚,自1995年退休至1998年,施立平驻点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进行观摩、教研,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只有短短3年时间,但实验幼儿园的教研氛围、园长的管理作风、老师们的刻苦钻研精神都给施立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条腿走路,探索民办园发展之道

施立平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幼儿园的发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由于学生时代就常听老师教诲“两条腿走路,发展幼教事业”,她坚信中国幼教事业的未来发展不可能仅靠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也必须成长起来,所以她想尝试办一所民办幼儿园。而当时的民办幼儿园风评较差,她的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施立平的选择。

1998年,施立平开始创办自己的第一所民办幼儿园——月牙湖幼儿园。从图纸设计到施工建设,施立平参与了月牙湖幼儿园建设的全过程。幼儿园开办以后,其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培养目标等内容基本都以公办幼儿园为参照,严格遵循国家的政策方针。尽管一开始连老师的工资都负担不起,但她还是坚持推行与太平巷幼儿园一样的收费标准。为了渡过难关,将园所经营下去,施立平决定日托、全托一起做,但全托工作烦琐、责任重大,施立平放心不下,经常半夜过去查岗。那时,她已经60岁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真正体会到了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不易: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压力远大于公办幼儿园,除了保证教育质量外,还要对投资人负责,需要思考如何有效解决吸引和留住师资等问题。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施立平及团队的不懈努力,几年后月牙湖幼儿园就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在月牙湖幼儿园的运作进入正轨后,施立平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寻找中国民办园的更多可能。经人介绍,施立平结识了南京爱儿坊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投资人,在确认对方并不唯利是图,而是一个具有教育情怀、舍得为教育投资的人之后,施立平才与其达成合作,成为爱儿坊幼儿园的指导顾问。10多年间,南京爱儿坊幼儿园由1所增加至如今的6所,且均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实现了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爱儿坊是一个起源于新加坡的学前教育品牌,在谈及与国外幼教品牌合作的原因时,施立平说出了自己的考量:改革开放前,我国幼教主要借鉴苏联模式,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不甚相符。后来,国家根据自己的幼教情况制定并颁布了《纲要》,开始尝试摸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幼教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虽已取得不俗的成果,但我们的国际化视野还不够开阔、思维还不够开放,而适当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园所管理模式,有利于我国探索多元化的幼儿园发展路径,寻求民办幼儿园的更多可能。

施立平常说:“办教育,不能一开始就总想着困难,因为不管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教育的最终结果都是由孩子来承担。我们的责任重大,再难也要咬牙坚持。”因此,盡管民办园的经营确实不易,但她似乎总有一种魔力,能够把眼前的困难都变成日后成功时的耀眼勋章,这是一种能力,更是对幼教事业的赤诚。

后记

施立平从16岁开始与幼教结缘,直至今日已有67年光景,始终不曾与幼教分开,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着。她忘情地投入工作,有时难免会忽略对家人的关注与陪伴,施立平的儿子曾说:“妈妈心中只有‘3~6。”后来,为了照顾家人,施立平不得不离开幼儿园一线,而此时她的法定退休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尽管不再每日奔波于幼儿园和家之间,但施立平始终牵挂着孩子和幼儿园。只要看到幼教的相关资讯,她就会及时关注、认真思考,将筛选过的内容分享给幼教同仁,以期以“星星之火”点燃更多人的教育热情,为孩子创造更加良性的教育生态。只要外出,不管是走在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职业敏感性让她满心满眼都是孩子,但凡看到家长对孩子做出不适宜的行为,权衡再三后,她都会上前善意地指出。施立平认为,每个孩子的“3~6”只有一次,因此尽量不要因为成人的失误或无知让其在这段成长过程中经受不必要的损失。“让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爱,让每个孩子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她一生所愿,也是其一生所践!

猜你喜欢
太平南京市幼师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太平老街
刘辉
挖藕
男幼师荒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喇叭花
太平街
南京市长
东游Q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