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沪经济增长动能指数测度研究

2021-08-04 07:37吴爱东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能天津市上海市

吴爱东,李 翔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发展动能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创新协同发挥作用,但不同阶段主导因素不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更需要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动能支撑,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才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1]。本文以京津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动能转换情况,对京津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制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加快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发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主导动能的驱动作用,是新时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点。在要素驱动阶段,张振刚等通过分析各种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区域差异,发现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突出,而且各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白云飞等根据Romer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产权清晰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产权缺失的人力资本除在经济发达的少数省市之外,对经济增长有负向作用[3]。效率提升反映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王辉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的弹性作用显著有效[4]。李政等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实际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资源流动实现帕累托改进,促进经济增长[5]。熊彼特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一词,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在创新驱动阶段,童光荣等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企业竞争力均来自于技术进步,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就业结构等[6]。孙文博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激发技术创新的优势潜能,促进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最终释放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7]。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的主导动能不同,需求侧动能、结构转换动能、供给侧动能分别对应三个阶段的主导动能。郑江淮等基于需求侧、供给侧及结构转换视角,通过构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发现供给侧动能2008年前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受到增长不足的需求侧动能和结构转换动能的限制作用[8]。李梦欣等构建新时代西部地区的新动能培育理论框架并测度新动能指数,从需求侧、供给侧、结构转换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发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东部省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9]。

以往文献研究较多关注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理论探索居多,缺少实证分析,基于此,本文将经济增长动能与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从需求侧、结构侧、供给侧的研究视角,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具体分析京津沪动能转换情况,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2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理论机制与评价体系

2.1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理论机制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济发展的主导动能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速度也明显不同,造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驱动动能也存在差异。从世界经济发展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分析,根据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与健康和初等教育四个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复杂度、技术可得性与市场规模六个效率推动因素,商业成熟度与创新两个创新驱动因素三大类12个关键性指标的综合指数,结合人均GDP水平,将各国经济分为要素驱动经济、效率驱动经济和创新驱动经济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

图1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路径图

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增加促进其总量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生产要素,造成基本要素在产业发展动力源中占比较高,达到60%,在产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效率驱动因素只是作为产业增长的辅助,占比35%。创新驱动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占比仅有5%,创新的作用不明显,且主要以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主。发展动能开始由需求侧转向以提升效率为主的结构转换动能,同时也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到效率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这一阶段的基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由要素驱动阶段的60%大幅下降到40%,从主导地位演变为辅助地位。效率驱动因素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比重由35%提高到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动能。创新驱动因素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有所增强,由5%上升到10%,除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有适应效率驱动要求的模式创新和过程创新,创新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创新的驱动作用开始有所显现。由效率驱动的结构升级和优化动能,将在创新驱动转化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并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的提升。

根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到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创新水平和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在升级质量和结构优化的进一步提升,经济逐步实现从效率提升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基本要素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0%,效率驱动因素仍占主导地位,依然维持50%的比重,但创新驱动因素成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从效率驱动阶段的10%比重增加到创新驱动阶段的30%比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因素,并且以技术创新为主,发展动能主要来自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保证环境。此阶段主导因素仍为产业结构升级,但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因素[10]。

2.2 经济增长动能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李梦欣等、吴净的研究[9,11],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标体系,见表1。为了去除绝对量造成的时间差异等,所有的二级指标皆用百分比的形式给出,以增加数据的可比性。

表1 经济增长动能指标体系

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评价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方法是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来分析评价京津沪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情况,其基本思想是首先测算各二级指标值,再利用客观的变异系数法求相应权重,最后加权构造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测算各二级指标值后,求出相应的变异系数,见式(1)。

Xi为各二级指标值,σi为二级指标的标准差,E(Xi)为二级指标的平均值,Vi为变异系数。

其次,计算相应二级指标的权重,见式(2)。

Wi为各二级指标权重。

最后,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经济增长动能指数EGMIi,见式(3)。

本文以2004—2017年为时间跨度,所有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科技统计年鉴》《天津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3.2 京津沪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评价分析

3.2.1 京津沪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总体分析

总体来看,2004—2017年京津沪经济增长总动能指数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4—2007年、2007—2013年、2013—2017年。2004—2007年,北京市的总动能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天津市、上海市的总动能指数在这一阶段基本维持平稳;2007—2013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总动能指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在这一阶段总动能指数下降,考虑可能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经济环境波动较大;2013—2017年,北京市的总动能指数上升较快,上海市的总动能指数继续上升,天津市的总动能指数2014年上升后基本维持平稳,见图2。

3.2.2 京津沪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综合分析

北京市的总动能指数2010年之前处于波动平稳的状态,之后呈现“U”型变化,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需求侧动能整体来看符合“U”型发展,2005—2012年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结构转换动能持续处于波动平稳的状态,其中2007年有一个跃升。供给侧动能2004—2008年波动平稳,2008—2011年存在倒“U”型变化,之后逐渐下降,见图3。

图3 北京市各动能指数

天津市的总动能指数2007年之前处于波动平稳的状态,2007—2013年总动能指数持续下降之后稍有回升。需求侧动能的变化趋势与总动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结构转换动能2010年之前处于波动平稳的状态,2013—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7年小幅回落。供给侧动能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4。

图4 天津市各动能指数

上海市的总动能指数2004—2006年上升、2006—2013年下降、2013—2017年回归上升状态。需求侧动能逐渐减弱,2004—2013年呈阶梯状下降,之后小幅回升;结构转换动能逐渐上升,2004—2017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供给侧动能2004—2009年波动上升,2009年达到最大,然后呈下降趋势,见图5。

图5 上海市各动能指数

综合来看,总动能指数的变化趋势与需求侧动能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目前京津沪的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主要依靠需求侧,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起到重要作用,消费、投资、出口、FDI等因素仍占据主要地位。结构转换动能不断释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金融市场成熟度增加,金融业增加值不断上升,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转换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将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例更加平衡。供给侧动能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说明京津沪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而言,先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地方科技拨款、高等教育投入、科研人员补贴等方面差距较大,供给侧动能有待挖掘与释放。

3.2.3 京津沪经济不同增长动能转换差异分析

分动能来看,在内需动能方面,北京市的内需动能呈倒”U”型发展,但是2008年突然下降,考虑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天津市的内需动能2016年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突然下降,2017年与2016年几乎持平;上海市的内需动能则一直下降。在外需动能方面,北京市的外需动能2007年之后呈”U”型发展;天津市的外需动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17年有所缓和;上海市的外需动能2004—2009年波动下降,之后处于波动平稳的状态。在金融发展动能方面,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上海市的金融发展动能增速最快。在技术转换动能上,北京市2006年之后整体呈现倒”U”型发展,天津市逐渐下降,上海市则处于波动平稳状态。在产业结构动能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先进资本动能上,北京市2004—2017年未出现明显波动,维持在0.002左右,天津市同样基本持平,上海市2004—2009年波动上升、2009—2017年波动下降。在人力资本动能上,北京市和天津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上海市则处于平稳状态,维持在0.000 3。在创新动能上,北京市从2007年开始先上升后下降,天津市2004—2017年呈现波动下降状态,上海市2009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详见表2、表3和表4。

进一步从城市间对比来看,基于2004—2017年的均值,天津市内需动能约为北京市的2.33倍、上海市的1.22倍。因此,从内需动能来看,北京市、上海市相对于天津市更加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具有较强的市场活力。天津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缺乏经济活力,整体上质量不高。从供给侧的创新动能来看,天津市约为北京的1/2、上海市的1/3,说明天津市创新活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整体上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详见表2、表3和表4。

表2 北京市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

表3 天津市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

表4 上海市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对京津沪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京津沪的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主要依靠需求侧,传统的“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内需动能和外需动能对经济的贡献度仍处于高位;其次,京津沪的结构转换动能处于上升阶段,逐渐有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趋势;最后,供给侧动能仍在低位徘徊,并且呈现下降趋势,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结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京津沪的经济发展动能仍未实现根本性的转换,要素驱动阶段的需求侧动能占据主导地位,效率驱动阶段的结构转换动能不断上升,创新驱动阶段的供给侧动能作用较小,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表现出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效果。

北京市经济增长动能呈上升趋势,其中需求侧动能贡献较大,结构转换动能贡献度上升,供给侧动能作用不明显。天津市经济增长动能虽有回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需求侧动能作用明显,结构转换动能和供给侧动能贡献度下降。上海市经济增长动能总体较为平稳处于回升态势,其中需求侧动能没有较大波动,结构转换动能作用明显并不断加强,供给侧动能贡献度不高。

4.2 政策建议

第一,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北京市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创新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整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针对2017年出现的经济断崖式下跌,天津市应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特别是促进作为天津市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抓住新一次产业革命的契机,各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政府应逐渐扩大科技资金投入在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政府应出台积极措施刺激地区消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三,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人力资本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上海市应增加对初高等教育的投入,从而提升人力资本质量,要加大对基础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育供需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基本动力;根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形成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产业链,逐步完善区域人才体系,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含量。

猜你喜欢
动能天津市上海市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新动能,新聊城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