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NQ2基因变异相关吡哆醛反应性癫痫性脑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08-24 13:15刘宇萍
临床儿科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离子通道抗癫痫脑病

陈 俊 袁 梦 李 杨 罗 欢 刘宇萍 罗 蓉 甘 靖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市天府新区籍田中心卫生院(四川成都 610213)

KCNQ2基因编码的钾离子通道是离子通道家族中重要的一类,广泛分布于神经细胞轴突膜上,与KCNQ3基因共同编码形成异源性M通道,产生的M电流能够抑制神经元放电,对降低神经兴奋性,控制癫痫发作具有重要作用。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是一类谱系疾病,主要包括预后较好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epilepsy,BFNE)、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BFIE)及可造成严重智力障碍的早发性癫痫脑病(early 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OEE)。钠离子通道阻滞剂(sodium channel blocker,SCB)被认为是治疗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SCB及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国外偶见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有效的报道,国内尚未有类似报道。本研究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KCNQ2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为药物难治性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患儿的治疗提供经验。

1 临床资料

例1,女,7个月。患儿生后17天时因反复抽搐11天入院。生后6天开始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呼之不应,牙关紧闭,双眼向一侧凝视,双手握拳,面色发绀,伴或不伴四肢抖动,持续10~20 s可自行缓解,无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等,外院先后予以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等治疗,发作控制欠佳,仍有反复抽搐,约3~10次/d,表现同前。患儿语言、运动发育均明显落后,7月龄仍不能抬头、翻身、追光、追声、逗笑等。患儿系G2P2,孕38周因胎膜早破后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娩出,生后有窒息抢救史,Apgar评分1、5、10分钟分别为6、9、10分,否认癫痫家族史。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示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常规脑电图示两侧枕、颞区为著,时伴两侧额、中央顶区不规则棘/尖-慢波多灶性发放,清醒期哭闹状态下2~3 Hz δ活动增多。视频脑电图检查过程中发作1次,结果示异常婴儿期脑电图,多灶性尖(慢)、(多)棘(慢)、慢波频繁发放,监测到的临床发作确定为癫痫事件,提示局灶泛化全面性发作。头颅CT示脑实质灰白质分界欠清,右侧枕叶边缘见片状稍低密度影。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在使用左乙拉西坦100 mg/次,bid,联合奥卡西平90 mg/次,bid,抗癫痫治疗的同时,尝试加用大剂量维生素B6,50 mg/(kg·d)静脉注射1周,患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出院后维生素B6减量为10 mg/次,tid口服治疗。因患儿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将维生素B6加量至80 mg/次,tid口服治疗,发作迅速控制。随后门诊规律随访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逐渐减停左乙拉西坦。1岁时患儿继续口服奥卡西平,90 mg/次,bid,加维生素B6,10 mg/次,tid,未再发生抽搐,神经系统发育较前略有改善,可抬头、翻身、追光、追声、逗笑,但仍不能独坐,四肢肌张力偏高,不能说“爸爸、妈妈”。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考虑早发性癫痫脑病可能,予行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KCNQ2基因新生变异c.873G>C(p.Arg291Ser),见图1。经验证患儿父母亲均为野生型,患儿为杂合型,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符合“疑似致病性变异”:PS2+PM2+PP3。PS2:变异为新生变异;PM2:变异在ExAC、gnomAD、千人基因组亚洲人群数据库中的发生频率没有收录;PP3:多个蛋白预测软件预测变异有害,REVEL值为0.757。

图1 例1患儿及其父母基因测序验证结果

例2,男,10月龄,因反复抽搐1月余,加重伴发热1天入院。患儿7月龄出现首次癫痫发作,表现为双眼凝视、四肢强直伴抖动、面色及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牙关紧闭,无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等,持续2~3分钟后自行缓解,缓解后精神欠佳、嗜睡,体温正常。随后1个月内患儿再次出现无热抽搐8次,表现形式同前,均于睡眠中出现。外院头颅MRI示右侧额、顶叶脑沟变浅、脑外间隙变窄,脑实质略显肿胀,脑部成熟髓鞘形成水平相当于6~7月龄水平。考虑诊断为“癫痫”,予以奥卡西平治疗,但仍有反复发作,表现同前,次数较前增多(8、9次/d)。患儿平素易腹泻,易患呼吸道感染;语言、运动全面性发育落后,发病后左手运动减少。患儿系G1P2,孕37周剖宫产娩出,生后无窒息抢救史。母孕期产检无异常;父亲婴儿期有过数次抽搐史;有一异卵双生哥哥,体健。入院后,患儿脑脊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频脑电图示背景波慢化,右侧多灶性尖、棘、多形性慢波频繁发放。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不对称、右侧大脑半球稍肿胀,左侧大脑半球脑沟加深,信号未见异常,左侧侧脑室增宽,脑部成熟髓鞘形成水平相当于6~7月龄。患儿曾先后予以持续静脉用咪达唑仑2~4 μg/(kg·min);口服氯硝西泮0.5 mg/次,每晚1次;左乙拉西坦200 mg/次,bid;丙戊酸钠10 mg/(kg·次),bid;托吡酯25 mg/次,bid等抗癫痫治疗,但抽搐进行性加重,每日均有数10次发作,约1、2次/h,表现同前。给予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4μg/(kg·min),仍不能控制发作;期间加用奥卡西平60 mg/次,每天2次后患儿出现全身皮疹,且逐渐融合,遂停用。后加用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B650 mg/(kg·d),3天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出院后继续维生素B625 mg/(kg·d)维持治疗,发作完全控制。1岁时维生素B6已减量至30 mg/次,tid,同时口服丙戊酸钠10 mg/(kg·次),bid,托吡酯25 mg/次,bid治疗。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较前无明显改善,左侧肢体活动差,左上肢肌力Ⅲ级,握物困难,竖头欠稳,仍不能翻身、独坐,不能说“爸爸、妈妈”。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为明确诊断故行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儿存在KCNQ2基因变异c.2312C>T(p.Thr771Ile),见图2。患儿及其父亲均为杂合型,母亲为野生型,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符合“临床意义未明变异”:PM2+PP4。PM2:变异在ExAC、gnomAD、千人基因组亚洲人群数据库中的发生频率极低;PP4:变异携带者的表型或家族史高度符合某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图2 例2患儿及其父母基因测序验证结果

2 讨论

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常于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起病,临床特点为持续反复的惊厥发作、发作间期异常脑电活动以及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其携带的KCNQ2变异多为新生变异[1-2]。本组2例患儿分别于新生儿、婴儿期起病,均存在难治性癫痫发作并伴有语言、运动全面发育倒退,发作期脑电图均显示多灶性癫痫活动,符合癫痫性脑病临床表现。有研究发现携带KCNQ2基因变异并伴有发育落后的患儿,其头颅MRI常提示有不同程度异常,包括脑沟增深、侧脑室增大、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额颞区皮层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等[3]。本组例2患儿与此相符。

目前KCNQ2变异相关癫痫治疗主要采用SCB。研究表明,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SCB对控制KCNQ2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的发作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也可达到较好的疗效[4-5]。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发现维生素B6对于某些难治性癫痫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部分患儿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dependent seizures,PDE)。PDE是一种在婴儿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和癫痫性脑病,主要与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ALDH7A1)基因变异有关,特点是对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而对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有效[6]。维生素B6在人体内对于调节细胞代谢中的多种生化反应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7],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作为维生素B6的生物活性形式,是氨基酸代谢中氨基转移酶及脱羧酶的辅酶,能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生成,并具有稳定脑细胞的作用[8]。各种类型的癫痫患儿可以长期或短暂地对维生素B6治疗产生反应[9]。

本组2例患儿在多种抗癫痫药物(包括SCB)的治疗下仍有反复癫痫发作,后试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发作逐渐停止。国外也有类似报道,3例常规抗癫痫药物难以控制的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患者,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后得到缓解(表1)[10-12]。关于维生素B6抗惊厥作用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①对离子通道的拮抗作用。有研究表明,PLP是P2X受体拮抗剂,具有有效的抗惊厥作用[13-14]。P2X受体是以ATP为配体的离子门控通道,主要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快速兴奋性神经传递,某些P2X受体,特别是P2X7受体,已证明在病理性脑活动过程中被激活,包括神经兴奋性坏死,长期或反复短暂发作引起神经元坏死[15]。因此,无论癫痫发病机制如何,由于PLP对P2X7受体的拮抗作用都可以起到抗惊厥的作用。但是,目前尚无关于P2X7和其他离子通道(如KCNQ钾离子通道)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研究,如PLP是否可能是KCNQ钾离子通道的配体,还需要更多研究去探讨。②对神经元放电增加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OS)的抗氧化作用。由于癫痫发作后产生的ROS可导致细胞大分子(例如蛋白质、脂质和DNA)的过氧化,改变关键酶(如钠钾泵)的结构和活性,损害神经元去极化诱导的电化学梯度的有效逆转,此外,ROS还可以改变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特性,影响膜的通透性和膜蛋白活性,包括离子通道受体和配体门控神经递质受体均会受到影响,并且反复癫痫发作会诱导PLP耗竭,导致继发性癫痫发作[16],而维生素B6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通过防止ROS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癫痫发作。③补充合成某些抑制性神经递质所需的PLP。高剂量的PLP可减轻PDE患儿反复发作的症状,这是由于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PLP依赖性生物合成减少,使大脑中的PLP过度消耗,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出现癫痫发作[17]。

表1 KCNQ2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

尽管大剂量维生素B6对于治疗KCNQ2相关癫痫性脑病患儿有效,但发作完全控制后仍需维持治疗,否则会在停用后复发。有文献表明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B6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吡哆醇(pyridoxine,PN)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以及PLP的肝毒性等[18]。因此,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及神经传导功能。

综上,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性脑病起病年龄较早,常合并智力运动发育障碍,对于生命早期出现的难治性癫痫及癫痫性脑病患儿,应尽早进行癫痫相关基因检测,这对患儿的精准治疗、评估预后及遗传咨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CB被认为是治疗KCNQ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的一线药物,但在对SCB治疗无效的癫痫性脑病患儿,可能存在吡哆醛依赖性,可尝试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

猜你喜欢
离子通道抗癫痫脑病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爱吃辣的树鼩
甲型流感病毒M2蛋白研究进展
抗癫痫药的“保险选择”:丙戊酸钠
高考生物常见失分点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