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漾濞6.4级地震浅析地震科普和震后舆论宣传

2021-09-03 08:42周文英魏娅玲
四川地震 2021年3期
关键词:漾濞防震减灾

罗 松,周文英,彭 涛,魏娅玲,郭 毅

(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2.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03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自然灾害抗争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地震灾害是我国致灾频率高、灾害损失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有助于社会公众正确识别地震风险、掌握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白香玲,2018)。2018年7月25日,中国地震局、应急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事实上,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迫切需要和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地震局,2018;潘怀文,2018;李丽,2018;李蕾等,2019)。

每次破坏性地震(一般≥5.0级)发生后,社会的关注度会急剧攀升,地震部门及时开展震后科普与舆论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此次地震造成大理、保山和楚雄等地震感强烈,四川攀枝花等地亦有明显震感。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照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地震能量释放是一个过程,因而主震发生后,震区通常会余震接连不断。漾濞地区部分群众恐慌情绪较重,在室外滞留;地震谣言很快在当地网络和社交媒体上传播。云南地震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发布最新震情灾情信息,疏导震区群众,组织应急科普宣传,处置地震谣言,引导震后舆论走向,成效显著。本文侧重于通过分析云南地震部门在本次地震科普和震后舆论宣传方面的成功做法,希望能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云南漾濞6.4级地震灾情和舆情

1.1 地震灾情

本次漾濞6.4级地震是自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以来云南发生的最强地震,震感范围较大。据当地地震部门报告,大理州、保山市和楚雄州等市州震感强烈;临沧市、普洱市、昆明市和攀枝花市等地震感也十分明显。根据前方报告,震中已发现房屋倒塌、掉瓦和开裂的现象;震区电力、通讯通畅度良好,但出现由坍塌、滑坡造成交通中断的情况(云南防震减灾网,2021)。截至5月22日06∶00,大理州初步统计死亡3人,受伤28人;漾濞县共设置集中安置点380个,累计通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85 802人;漾濞县城驻地群众已被妥善疏散到指定的3个应急避难点,已撤离6 400余户、2.2万余人;受灾乡镇群众均已撤离至安全地带(中国新闻周刊,2021b)。

1.2 震后舆情

本次地震发生后,社会舆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社会高度关注。2021年5月21日至22日,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以及多次有感强余震,引发社会民众持续高度关注。截至22日11时,全网检索相关信息25.1万条,全平台共有60余个相关热搜话题,其中“大理漾濞6.4级地震”话题阅读量达13.6亿(见图1),整体舆情声量趋势见图2。媒体报道关注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和专家分析,网民评论集中在@新华社、@央视新闻和@大理发布等相关微博,主要内容为祈祷平安、关注救援情况、地震频发和评论地震灾难可怕等。从地域分布(见图3)上看,评论绝对热度前五位为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北京省和江苏省;相对热度前五位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四川省和陕西省。

图1 #大理漾濞6.4级地震#微博话题浏览量

图2 漾濞6.4级地震舆情声量数据(数据来源:新浪舆情通)

图3 网民评论热度前十的地域(数据来源:新浪舆情通)

2)地震预警广受关注。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已开通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和“大喇叭”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在这次地震中,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先行先试区地震预警系统运行正常,通过中国地震预警网正常发布。如图4所示,这是由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74~83秒向昆明、提前3~4秒向大理市发出的预警。云南部分机关和学校(云南防震减灾网,2021a)的监控以及预警终端内置或配套监控视频显示地震预警为震后避险赢得时间,发挥了积极作用。预警服务成效初现,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大量网友咨询什么时候能全面开通地震预警。

图4 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向云南省昆明市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

3)学校秩序稳定。地震发生后,各学校响应及时,组织学生紧急疏散,各项应急措施有序展开。据媒体报道(极目新闻,2021),自18日以来,漾濞已发生多次有感地震,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按应急响应做好准备,对学校、医院以及生命线工程等进行隐患排查。18日地震发生时,漾濞县第一中学高中部全体师生从教室疏散至操场,并开始在学校空地上上课。三天后,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由于师生对地震有所准备,所以并未出现人员伤亡。据统计,震区所有学校震后紧急疏散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拥挤、踩踏和跳楼等意外事件,漾濞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在救灾帐篷里备战高考的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中国新闻周刊,2021a)。

4)地震谣言传播快。漾濞6.4级地震发生后,在21日不到3小时内连续发生10次4级以上地震,其中4.0~4.9级地震6次,5.0~5.9级地震3次,6.0-6.9级地震1次。一时间人心惶惶,还会有更大地震的谣言在网上弥漫,地震部门的热线电话被群众“打爆”。

2 云南漾濞6.4级地震科普与震后舆论宣传

在地震发生后,云南各级地震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组织应急科普宣传,疏导震区群众恐慌情绪,协同打击涉震谣言,积极引导震后舆论走向。

1)组织保障。云南省地震局按《云南省地震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分别成立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和地震现场指挥部,并在其中分设前方和后方新闻宣传组,分工协调负责前后方最新震情和工作动态的采编和上网发布、媒体对接、舆情动态跟踪和地震谣言处置,地震现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指导震区开展地震应急避险和逃生演练等工作,促进震区社会秩序安稳。

2)媒体对接。云南地震部门设立媒体接待组,由专人负责记者身份确认、来访登记和采访提纲初审;协调地震专家作为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现场采访,引导正面舆论宣传;借助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权威的震情信息、震后处置工作情况及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满足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知情权。地震发生后5天内,累计接待新华社、中央广播云南总站、工人日报、云南日报和云南电视台等在内的40余家新闻媒体,借力新闻媒体,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共享推送平台,对媒体采编新闻稿件进行审核,有效引导媒体宣传报道工作。

3)融媒体宣传。云南省地震局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发布实时地震资讯(见图5),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12322热线等渠道发布权威地震信息和工作动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普及地震常识,与网友互动交流,维护社会稳定。据统计,截至25日地震烈度图发布,云南省地震局官方网站共发布相关信息51条,微博推送信息220条,微信推送信息16条。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应急联动科普宣传方案》(试点),包括四川省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等在内的试点单位纷纷通过各自新媒体平台协同开展科普宣传和打击地震谣言,取得了良好效果(见图6)。

图5 云南省地震局各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地震相关信息(云南防震减灾网,2021b)

图6 试点单位参与应急联动科普宣传

4)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每位地震灾害调查队员同时也是科普工作人员,在开展灾害调查工作的同时深入村、镇,通过发放宣传册、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等方式开展防震避险科普宣传。此外,现场指挥部还安排专人在地方政府协调下深入社区、学校、单位,通过讲座和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讲解地震自救互救技能和识别地震谣言的方法,指导应急疏散演练,疏导震区群众恐震情绪,协助稳定震区社会秩序。

5)打击地震谣言。云南地震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关注并监视地震舆情动态及网络谣言情况,通过微博、微信和官方网站等平台推送《打假地震谣言》《别让地震谣言欺骗你》《地震谣言猛于虎》等科普信息,同时协调现场工作队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关切,指导网友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在5月24日,监控到有网民在微信群发布“今天下午2~5点有强震,请注意避震”的不实信息后,工作人员立即向宣传、网信和公安部门反映,同时协调专家进行辟谣。25日,大理市公安局发布公告称经调查核实,该网民系大理市人赵某某(女,36岁),目前相关调查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大理发布,2021;见图7)。

图7 大理警方查处一起地震谣言(大理发布,2021)

6)召开新闻发布会。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于5月21日23时53分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处长李春光主持发布会,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与云南地震台专家付虹研究员一同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云南防震减灾网,2021b)。5月25日上午,“5·21”漾濞6.4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地震系统现场工作队发布云南漾濞6.4级地震烈度图,并介绍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情况、烈度图作用和灾害损失调查工作等情况,同时回答新闻媒体提问(云南防震减灾网,2021d)。

3 经验及启示

3.1 云南漾濞6.4级地震科普工作经验

从漾濞6.4级地震的应对过程来看,在云南,近年来学校师生和农村群众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出现大幅度提升,地震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舆情处置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与常态化地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云南省地震局每年都会发布“年度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要点”,并和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对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进行规划和指导。

1)重大项目支撑。云南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防震减灾任务繁重而艰巨。为提升云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汶川地震后,云南省相继实施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和“继续深入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投资超过百亿。其中,前者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工程”,后者设置了防震减灾科普专项,为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难逢机遇(余丰晏等,2020)。

2)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和群众化道路。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深厚的民族文化为科普宣传搭建了很好的宣传平台。但是,大部分民族地区多为农村,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淡薄;同时,由于房屋缺少抗震设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云南省地震局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提出走民族化、本土化和群众化道路。制定了“立足乡村、面向大众”的工作定位,从2017年开始用3年时间创作出一批“好听、好懂、好看,贴近生活、方便记忆、易于流传”的经典科普作品。云南省地震局依托这些作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普及宣传,开创了可以长期、主动、积极宣传的工作局面,走入了基层,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极大提升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能力(余丰晏等,2020)。

3)学校教育和示范创建。云南省各级地震部门积极与教育、应急和科技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地震逃生演练融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并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课程。云南省地震局还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近年来全省共创立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3个,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66所。云南省各级地震部门通过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在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动员社会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社会公众防震避震及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的成效显著(张吕,2019;云南防震减灾网,2020,2021c)。

4)重要时段和常态化科普。云南各级地震部门一直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作为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抓手。各级地震部门每年积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1·6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日”“安全生产月”“科技活动周”以及重要地震纪念日等特殊时段,联动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云南省地震局有计划地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派员指导各类单位开展针对性的地震逃生演练。此外,还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手机短信,公交、地铁广告、公共宣传栏、科普讲解大赛、科普作品大赛、科普课堂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立体化、全覆盖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促使云南省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张吕等,2019)。

3.2 启示

1)地震谣言难以灭绝。地震谣言如今已成为一种严重“次生灾害”,特别是中强地震发生后,监控和打击地震谣言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2)震区科普宣传力量有限。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当地群众防震避险意识较低,地震科普工作薄弱,科普宣传队伍的力量有限,且业务素质整体偏低。

3)科普资料储备不足。结合多次破坏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来看,市县地震主管部门的应急科普产品储备量较少,自给力不强,产品形式单一,内容贫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不足。

4)科普工作覆盖不全面。当前地震科普工作往往强调城镇、学校教育,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和社会化宣传则存在明显短板。

4 结论与建议

1)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地震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应急、教育、科协和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探索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协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体系运行机制;培养科普产业市场,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切实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2)强化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各级地震部门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强化业务培训和指导,增强地震科普宣传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制定科学的激励与考核制度,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固,确保工作质量和取得实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有序投入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中来,注重发挥科普志愿者队伍作用,强化措施保障,增强宣传普及力度,构建社会科普宣传网络体系。

3)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宣传产品。我们可以结合地域、民族等特有元素,充分拓展科普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发出既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又兼顾趣味性的防震减灾科普优秀作品。抓好科普作品的民族语言文字编译工作,尤其是要与乡村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精心创作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富有当地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民歌、科普读物等科普作品;构建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备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应急科普宣传产品,以便使用时能精准化投送,努力增强科普宣传产品的供给能力。

4)重构科普传播渠道。地震部门应着力打造防震减灾科普“互联网+”,开发防震减灾科普手机客户端、微信科普小程序等新媒体传播载体;主动与主流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打通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传播渠道;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有效分发和精准投递,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方式现代化水平。重视中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等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通达性,着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现全面覆盖。

5)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地震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宣传等部门的协调,与传统和新兴媒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扩大宣传阵地,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地震部门应该主动与主流媒体合作,打造权威方便高效的信息分发平台,不定期组织跑口记者参加相关科普培训;同时,还要形成主动宣传意识,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线采访、专家访谈和邀请记者随行等形式,在震后第一时间(罗松等,2018)对外发布震情、地震应急工作动态、灾害损失调查和地震应急避险等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和震区群众急切关注的问题,拓展宣传覆盖范围,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6)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地震部门应遵循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科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类平台,根据震情和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主题策划,科学、合理设置议程,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以获取舆论支持。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依据不同的媒介属性、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的集中发声,说专业的话、权威的话,相互佐证,相互强化。地震部门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发出正面声音,同公众密切互动,方能占领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制高点。

猜你喜欢
漾濞防震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漾濞书协作品选
我与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