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

2021-09-09 02:27张玲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活动期甘草酸红斑狼疮

张玲玲,刘 佳

(1. 丹东市第一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病变,好发于青年女性,具有病程长、病情常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药物控制为主,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用药,该类药物能通过抗过敏、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性渗出,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激素减量后的反跳限制了其临床运用[2-3]。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是由甘草酸苷、甘氨酸、半胱氨酸、亚硫酸钠等有效成分组成,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4]。免疫应激反应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主要的病理进程,参与整个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控制或降低免疫应激反应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5]。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满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6],病情处于活动期;②患者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③年龄35~70岁;④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伴其他免疫系统病变者;②伴心、肝、肾、肺等严重病变者;③伴其他部位急慢性感染者;④精神异常,不能有效沟通或不配合者;⑤伴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⑥对本研究选用的药物过敏者。

1.3一般资料 从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丹东市第一医院就诊患者中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35~70(47.3±6.0)岁;病程1~8(4.78±1.05)年;病情:轻度23例,中度37例。对照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36~70(47.1±6.2)岁;病程1~8(4.52±1.18)年;病情:轻度25例,中度35例。2组患者男女比、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丹东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 mg/片)口服,60 mg/次,1次/d,每周用量减5 mg,直至30 mg/次,1次/d,之后根据病情调整用量。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06,规格:25 mg/粒)口服,每次50 mg,每日3次。2组均治疗6个月。

1.5观察指标

1.5.1病情程度 治疗前后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包括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视力受损、器质性脑部综合征、视力受损、关节炎、血管炎、肌炎等24项内容,分值越高则病情越严重[8]。

1.5.2主要相关血液学指标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晨起肘正中外周静脉血,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沉,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3免疫应激指标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晨起肘正中外周静脉血,在酶标仪(莱恩LD-SY96A 型)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水平。

1.5.4临床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拟定疾病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缓解: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沉、CRP在正常范围;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血沉、CRP接近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改善,血沉、CRP明显降低但仍异常;无效:症状体征及血沉、CRP均无改变。临床缓解+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5.5不良反应 记录2组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病情程度比较 治疗后2组SLEDAI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分)

2.22组主要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血沉、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RP水平比较

2.32组免疫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IL-10、IL-17、MCP-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血清IL-10、IL-17、MCP-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IL-17、MCP-4水平比较

2.42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为83.3%(50/6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6个月后疗效比较 例(%)

2.5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累及多种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变,在雌激素、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刺激下,导致T淋巴细胞减少和B细胞大量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可直接与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抗原反应,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并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炎症反应[9-10]。目前该病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停药的难度,但降低药物剂量可导致病情复发[11]。

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用于治疗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等免疫相关性疾病显示出较好效果[12]。李毓阳等[13]研究报道,复方甘草酸苷可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诱导γ-干扰素的分泌,发挥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孟利花等[14]研究发现,复方甘草酸苷与常规西药可发挥协同作用,有助于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维持阶段的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总体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激素治疗的理想补充药物。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SLEDAI评分、血沉、CRP比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较单用激素治疗更有利于控制病情,疗效更好。

免疫应激反应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预后关系密切[15]。IL-10是由Th2细胞分泌的免疫因子,能调控机体免疫应激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机体呈高表达,能抑制IL-2、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16]。IL-17是由Th17分泌的炎症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致炎作用,能诱导趋化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加重局部的炎症损伤,在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病变中呈高表达[17]。MCP-4是趋化因子,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多种炎症因子可促使MCP-4的分泌,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程发展[18]。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10、IL-17、MC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能进一步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还发现,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说明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应用安全。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更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可有效降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应激反应,疗效更好,且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活动期甘草酸红斑狼疮
某院甘草酸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合理性评价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甘草酸二铵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的有效性对比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甘草酸单铵异构体探索性研究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超声造影在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炎活动期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观察
祛毒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狼疮样大鼠IL—6、IFN—γ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