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10 07:22杨海龙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诊断准确率磁共振成像

杨海龙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颅内肿瘤患者按诊断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MRI检查,对比两组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肿瘤诊断中采用MRI检查可显著提高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同时有效地提高诊断效能。

【关键词】颅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诊断效能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3-034-02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脑部肿瘤,近年来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而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其临床检出率也有所上升[1]。颅内肿瘤对于患者脑部血管与神经均会产生一定压迫作用,致使患者出现运动、语言以及情感等方面功能障碍,在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地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阶段,临床用于诊断颅内肿瘤的方式包括CT、MRI等,其中MRI因具有信噪比高、功能成像、多方位成像、无电离辐射以及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早期诊断颅内肿瘤的首选方式[2]。为了探讨MRI检查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将90例颅内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CT、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颅内肿瘤患者按诊断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41.80±6.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5±1.20)个月;临床症状:伴恶心呕吐症状有16例,伴头痛症状有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7-53岁,平均年龄(41.67±6.33)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3±1.15)个月;临床症状:伴恶心呕吐症状有17例,伴头痛症状有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给予CT检查,具体措施为:使用购自上海企伟实业有限公司的GE LOGIQ E9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使用300mg/mL的碘海醇注射液作为对比剂,对患者头部进行横断面平扫并联合增强扫描。观察组给予MRI检查,具体措施为:使用购自上海科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西门子MAGNETOM Symphony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使用469.01mg/mL轧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对患者头部进行横断面、矢状位以及冠状面扫描,设置层厚为5-10mm,矩阵设为256×256mm,同时以SE程序对颅内肿瘤实施定位判断。

1.3 观察指标 由本院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对诊断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两组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效能。其中诊断效能包括诊断敏感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異度用百分率表示,以x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诊断效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颅内肿瘤也被称为脑肿瘤或颅脑肿瘤,具体是指发生在患者颅腔内的一种神经系统肿瘤,主要涵盖起源于脑膜、外周神经、神经上皮、生殖细胞上的肿瘤,蝶鞍区颅咽管瘤、颗粒细胞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临床根据其起源部位可将其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与继发性颅内肿瘤,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可将其分为良性、恶性颅内肿瘤[3]。颅内肿瘤的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与宿主因素两大方面,其中环境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因素,比如苯、杀虫剂、致肿瘤病毒以及亚硝胺化合物等,但其中有些因素目前临床尚未定论,其中已基本明确的致病病毒主要包括人类腺病毒、EB病毒、人类乳头多瘤空泡病毒JC型以及SV40病毒等;宿主因素包括个人史、家族史及患病史[4]。

颅内肿瘤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同时颅内神经组织压迫还会致使患者运动功能下降,同时出现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不良情况,对患者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均造成严重影响[5]。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颅内肿瘤的主要方式,术前对颅内肿瘤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对手术治疗与患者预后改善均有着重要意义,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颅内肿瘤的有无、性质以及所处位置等[6]。现阶段,临床诊断颅内肿瘤的常用方式有CT、MRI等,本次研究对9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给予CT、MRI进行检查,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1显示:观察组患者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相比于CT而言,MRI诊断颅内肿瘤有着更高的检出率与准确率。主要是由于MRI诊断可准确地显示出颅内肿瘤的解剖学图像,同时由于其有着多序列成像的特点,可将病变组织成分很好地反映出来,有助于准确地诊断肿瘤的性质。比如采用MRI对囊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诊断时,其可采用T1WI将囊性结节、肿瘤坏死等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而CT诊断时,对于囊性结节的显示相对MRI较为模糊,诊断准确率不高。本研究结果2显示:观察组患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相比于CT而言,MRI诊断颅内肿瘤有着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可进行多方位成像,除了可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检查外,还可准确地进行颅内肿瘤的定位与定性,同时不会被颅底伪影所影响。

综上所述,在颅内肿瘤诊断中采用MRI检查可显著提高肿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同时有效地提高诊断效能。

【参考文献】

[1]洪春扣,桂冰,缪锦林,等.颅内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1):96-99.

[2]邝欢,汪潮湖,漆松涛,等.MRI影像学参数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25-29.

[3]朱芳梅,丁菊容,袁建华,等.颅内肿瘤脑脊液播散的MRI表现及影响因素[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2):165-168.

[4]王鹏,李昊.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灌注扫描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21):2174-2176.

[5]吴文青.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诊断36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5):2571-2572.

[6]刘冰.磁共振成像引导颅内肿瘤微创治疗的优劣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1):467-470.

广州新海医院门诊部 广东广州 510300

猜你喜欢
诊断准确率磁共振成像
腹部B超联合阴道B超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研究
消化道早癌行消化内镜技术诊断的临床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