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

2021-09-16 08:24杨志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甘肃高原文献

杨志鹏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居住的人群属于典型的亚高原人群,甘肃地区人群具有高原人及平原人的双重生理优势。对于高原训练,国内、外对高原海拔的要求基本一致,在1500~2300m之间,甘肃位于该海拔之间。甘肃榆中为我国的6大高原训练基地之一,海拔1996m。兰州与榆中相距38km,海拔1540m,二者距离较近,高度相差较大,可以实现高原训练的不同要求。同时,二者也是运动员进行“低住高练,高住低练”的天然场所。2003年,水上训练基地在永靖刘家峡建立,刘家峡距离兰州80km,海拔1800m,其中有皮划艇和赛艇等水上项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国内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高级搜索,设置搜索条件——主题为“高原训练”的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选择体育学科进行全期刊中文搜索,共有1083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统计,挑选出有关兰州地区高原训练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

1.2.1 发文量和年限

CNKI中文2000—2020年的1083篇文献中,关于高原训练的文献在2006年发文最多,为86篇,其次是2009年,为84篇。从2002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06年开始下降,呈现第一个高峰。2009—2019年为33篇,呈下降趋势,预计2020年关于高原训练的期刊文献为28篇,达到20年内最低文献研究数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原训练领域中高原训练对比赛成绩的横向研究基本充分。

1.2.2 文献资料和统计分析

对CNKI中文高原训练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突显关键词2010—2020年热点分析(见表1)。

表1 CNKI中2010—2020年高原训练突显关键词分析

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来国内文献的主要研究趋势,其中强度(Strength)值越大说明研究的热度越高。由表1可知,2010—2020年高原训练的研究相对较多,其次是竞走运动的高原训练研究。这2个领域中高原训练的研究相对集中在2011—2012年,Strength值最大为3.2259;竞走运动的研究集中在2013—2015年,Strength值为2.4586;在2017—2020年间研究偏向于机能的监控,研究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的生理机制变化。王金昊等[1]对现代五项队运动员进行5周亚高原训练,研究比赛前亚高原训练后的身体机能状态和运动表现,通过静脉血测量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生化指标来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高炳宏等[2]对32名中国赛艇运动员进行了8周的高原训练,记录高原训练期间训练前、中、后期运动员的心率、血乳酸;高原训练后利用运动员的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探讨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与差异。

1.2.3 对比国内、外高原训练研究

在Web of Science(WOS)进行检索,输入主题词“Altitude Training”,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共检索到1860篇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高原训练中有氧运动者的研究占据多数,其中关于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发动脉低氧血症、最大摄氧量、肺部气体交换、乳酸、促红细胞生成素、肌红蛋白、网织红细胞产生等;关于训练成绩主要是海平面、中等海拔、模拟高原海拔、高住低训、高住高训、低住高训等对比实验研究。

对比高原训练2010—2020年的突显关键词可以发现,在同一时段内,国内、外研究的主题有所不同。国外研究生理机制时间较早,研究的相对全面和深入,对身体运动生理机制的研究比国内充分。

2 甘肃榆中高原训练的概括

2.1 甘肃榆中训练基地地理环境

兰州(1540m)、榆中(1996m)、兴隆山(2200~2800m)的海拔呈梯次递增,属于同一区域,相互距离较近,海拔落差较大,这是国内各个训练基地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3]。此外,兰州所在地占据了天然地理优势,可以为耐力运动员和中长跑运动员等提供“低住高训、高住高训”的理想场所。甘肃省的耐力项目,尤其是自行车、中长跑,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国际赛事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是高原训练的重要作用[4]。

检索的文献中有多篇通过介绍训练场地环境等,分析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在高原训练中的作用。其中,盛建国等[5]将榆中地理位置、基本条件、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多巴和海埂进行对比,突出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并结合气候条件说明榆中和多巴的训练季节的互补。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具备一定优势,但高原训练项目和配套设施与其他两大训练基地相差较多,限制了榆中基地的发展,使其落后于国内知名的多巴和海埂训练基地。

2.2 刘家峡水上运动项目

2003年,甘肃省水上运动项目在刘家峡水库开始建设,省体工队男女皮划艇、赛艇等项目在此地进行训练。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海拔1800m,甘肃永靖县城西南1km处,距兰州市75km,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1995年当地开始训练后,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皮划艇500m比赛中,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6]。刘家峡水上运动项目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水上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相应的要求是耐力和技巧的表现,而优秀的水上运动员已经达到了理想的要求。此外,可能是南方运动员不适应北方亚高原训练的环境或训练期间的费用支出相对较大等。常玉、高炳宏[7]对男子游泳运动员5周高原训练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在刘家峡水上运动项目中应充分利用刘家峡的地理优势对高原训练的机制研究贡献独特的力量。

2.3 对生理机制的研究

榆中高原训练基地是国际上公认的我国3大高原训练基地之一,通过对文献统计分析,关于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研究文献共18篇。其中,李芳成[8]通过对8名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的赛前强化训练,研究高原训练基地长跑运动员赛前的生理机制变化,在每周日早晨对运动员进行静脉采血,测定运动员的Hb、BU、CK、T及C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及疲劳恢复得到一定的提高。陈耕等[9]人对各类世居或久居亚高原的运动员的心率、血色素、血乳酸、尿液分析、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睾酮等指标进行多年的跟踪,并进行归类总结。刘娜等[10]对48名世居高原的耐力运动员进行有氧运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原训练能对运动员生理机制产生影响,应充分利用高原优势提升竞赛水平。

3 结语

兰州以综合训练为主,刘家峡以水上运动为主,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相关设施落后,整体落后于多巴和海埂。作为国内3大高原训练基地之一,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相关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多偏向于横向介绍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重要性,没有纵向地深入探讨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对运动员生理机制和训练成绩的影响。因此,应对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明确榆中高原训练基地的具体优势。

猜你喜欢
甘肃高原文献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甘肃教育》缩版公告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