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2021-09-22 02:24唐一琳刘国栋韩春华王强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间歇埃希菌头孢

唐一琳 刘国栋 韩春华 王强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555 1 康复医学科; 2 医务处; 3 检验科)

泌尿系感染(UTI)是指病原菌侵入泌尿系统并生长繁殖,侵犯相关组织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发热、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引起UTI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高龄(尤其是绝经后及老年妇女)、糖尿病、脑卒中、肾移植、孕妇等[2],而脊髓损伤(SCI)也是患者UTI的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膀胱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协调储存和排尿功能,SCI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从而导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3-4]。研究显示,UTI在SCI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中居首位,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5-6]。目前也有对SCI与非SCI患者UTI病原菌构成的分析研究[7-8],但这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情况以及不同膀胱排空方式的SCI患者UTI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有何区别,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SCI与非SCI患者UTI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情况,以及不同膀胱排空方式SCI患者UTI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数据支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确诊为UTI且尿培养阳性的SCI患者190例作为SCI组,以泌尿外科确诊为UTI且尿培养阳性的非SCI患者630例作为对照组。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送检尿液标本进行定量接种、分离培养。当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7cfu/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计数≥ 108cfu/L、真菌≥108cfu/L时,采用美国布鲁克质谱仪对尿液中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标准对药敏结果进行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WHONET 5.6软件和 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所有患者尿液中病原菌构成比

SCI组、对照组患者的尿液中分别检出病原菌201、669株,大肠埃希菌在两组患者尿液检出的病原菌中构成比最高,分别为66.17%和47.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液中检出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株(χ/%)]

将SCI组患者根据膀胱排空方式的不同分为留置导尿组(138例)、间歇导尿组(41例)、无导管排尿组(11例),三组患者尿液中检出的病原菌分别为148、41、12株,三组患者尿液中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不同膀胱排空方式的三组SCI患者尿液中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株(χ/%)]

2.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结果显示,SCI组和对照组中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阳性率分别为73.08%、49.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0.79,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CI组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859~49.742,P<0.05),而两组大肠埃希菌对含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3。

表3 大肠埃希菌在两组患者中的耐药性分析

2.3 不同导尿方式SCI患者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对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在留置导尿组与间歇导尿组患者中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后显示,ESBL在留置导尿组以及间歇导尿组中的耐药率分别为80.43%、62.07%,两者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χ2=4.081,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以及头孢唑林耐药率明显高于间歇导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8~6.604,P<0.05)。见表4。

表4 不同导尿方式SCI患者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3 讨 论

SCI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体位性低血压等[9-10]。由于长期留置导尿管以及频繁使用抗生素,SCI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和定植菌会不断增加,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患者再次住院以及发生UTI的主要原因[11]。了解SCI患者UTI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对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SCI组和对照组以及留置导尿组、间歇导尿组和无导管排尿组患者UTI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揭示各组间在病原体特点和药敏结果方面的差异,为SCI患者UTI的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SCI组和对照组患者UTI检出的病原菌构成比占前4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12-13],其中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在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可能与SCI组患者经常应用抗生素,致敏感细菌被杀死,泌尿系正常菌群发生变化,以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占优势有关[14-15]。而对照组患者多数急性发病,极少应用抗菌药物,泌尿系定植菌多为正常菌群。提示临床应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并重视对大肠埃希菌的治疗,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UTI病原菌的耐药性也在发生着变化,耐药机制多种多样,包括ESBL阳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细菌代谢途径改变、细胞壁中结合部位改变等[16-17]。尿液标本中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阳性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18]。本研究对两组患者UTI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CI组患者ESBL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SCI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其他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19]。考虑因SCI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且复杂,其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导致UTI较普通UTI病情重、易复发,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且周期长,同时多数患者还接受有创性操作治疗,如留置导尿管、间歇导尿等,这些都为耐药菌的定植和感染提供了条件。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含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此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少,临床优先且大量应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关。

本研究还对比了大肠埃希菌在留置导尿组和间歇导尿组患者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与间歇导尿组相比,留置导尿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及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更高,ESBL阳性检出率更高,提示对具有膀胱功能障碍而需要进行导尿的SCI患者,建议尽早开展间歇导尿,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20-21]。

综上所述,SCI患者与非SCI患者UTI病原菌的构成特点与药敏结果存在差异,SCI患者UTI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更高,ESBL阳性率更高,对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更高;SCI患者中留置导尿比间歇导尿更易引起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配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尽早更换为间歇导尿,同时还应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UTI的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猜你喜欢
间歇埃希菌头孢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用头孢唑林钠控制羔羊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