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2021-10-15 02:06杨彩霞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幼儿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杨彩霞

摘要: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对自身身体健康不利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的饮食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家长对于幼儿的娇惯和迁就,致使幼儿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将主要论述农村幼儿偏食、不按时进餐、以零食代替正餐等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了农村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并提出了培养农村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幼儿;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对自身身体健康不利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的饮食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相当一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幼儿的娇惯和迁就,致使幼儿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形式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会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因此成人要注意幼儿的饮食习惯,并对不良饮食习惯予以纠正。具体来说,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幼儿偏食情况严重。幼儿偏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将会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有些幼儿不吃海鲜类食品,就有可能会造成缺碘现象;有些幼儿不吃水果和青菜,就有可能会引起某种维生素的缺乏。科学研究证明,凡有偏食习惯的幼儿,胃口都不是很好。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二)幼儿不能专注进餐。俗语有云:“身教重于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还有些父母喜欢含着饭说话,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促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就餐时东张西望,边说边吃,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不良习惯。事实上,家庭成员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幼儿做出榜樣。

(三)幼儿不能按时进餐。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强,面对各种各样的玩耍之物,幼儿总是经不起诱惑,容易沉溺其中。特别是当幼儿面对心仪的玩具时,总是爱不释手,甚至会舍弃就餐时间来陪伴心爱之物,家长对此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幼儿心甘情愿去就餐。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用餐也需要定时、按时进行。如果幼儿总是因外物的吸引而不能按时进餐,不仅会给家庭和幼儿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也会影响幼儿正常的生理代谢和胃肠蠕动。

(四)幼儿以零食代替正常进餐。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幼儿零食的范围很广,种类甚多。零食的泛滥致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以零食作为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具体表现在:一些幼儿在进餐前不断地吃零食,结果进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称肚子饿,索要各种各样的零食吃;有些幼儿则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必须买。幼儿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久而久之,便引起营养失调或营养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饮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饮食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饮食品种单一,不注重饭菜的色、香、味,长期单一的饭菜无法引起幼儿的食欲,影响了幼儿对食物的接受,久而久之造成习惯性的偏食挑食现象;另一个方面是生活无规律,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和学习,饮食无规律,直接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厂商推出的幼儿食品琳琅满目,经广告的推波助澜,被幼儿熟知。果冻、冰淇淋、薯片等五花八门的零食对幼儿极具诱惑力,然而如果幼儿无节制地吃零食,会不断给肠胃刺激,影响肠胃正常的活动,待到吃饭时间幼儿反而没有食欲,从而幼儿教育造成其饮食不规律,直接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二)家长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过分溺爱。现在中国的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及祖辈多人同时关注一个幼儿,容易出现对幼儿的溺爱情况。众所周知,溺爱却是一种不合理、不正常的爱,表现为家长会迁就和满足幼儿的不合理饮食要求,极易造成幼儿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第二种是不分场合的训斥。一些父母习惯在进餐时对幼儿进行教育,殊不知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用餐的轻松氛围,令幼儿在不愉快的情绪中进餐,影响他们的食欲和消化吸收。第三种是不恰当的喂养方式造成幼儿被动就餐。为了让幼儿能够足量进餐,家长可谓费尽苦心,不仅在幼儿身后追着喂饭,还会以各种许诺哄骗幼儿吃饭。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幼儿习惯了被家长催促或以物交换就餐,便不再主动进餐,从而导致幼儿挑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三)幼儿身体健康情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一些幼儿会偏食厌食,食欲不振,也有可能是其身体原因引起的。有的幼儿因体弱多病,肠胃不适等状况,引起自身食欲不振;或者幼儿在感冒等患病期间食欲不振,不愿意进餐;甚至幼儿在换牙时,都会因为口腔牙齿的原因不愿意就餐,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地意识到上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急躁,用哄骗、强迫等方式逼迫幼儿就餐。这样的做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效,但是长时间使用会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导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加重。

三、农村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进餐过程中灌输良好习惯

在幼儿实际用餐环节中对其进行良好习惯的灌输,可以说幼儿期是每个孩子认知习惯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该阶段中幼儿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以外还需要拥有较为健康的身体状态,而健康的身体则是建立在幼儿具备良好规律的饮食习惯基础上实现的,因而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都需要在幼儿日常饮食中对其进行良好习惯的有效灌输。具体来讲教师以及幼儿家长都需指导幼儿学会使用基本的餐具,如拿勺子的正确姿势,拿筷子的正确姿势等等;教师以及幼儿家长指导幼儿在用餐过程中能够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用餐过程中不可以玩游戏;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还需要指导幼儿在实际用餐之后需要将桌面收拾干净同时自行将使用过的餐具进行有效清洗并放回存储柜中进而通过上述这些方式真正的有效的帮助幼儿养成较好的用餐习惯,为其后续的良好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增进活动量,调整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适当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生长发育,又可以消耗机体热量,产生食欲,是提高幼儿饮食及健康的一项基本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要有 2 个小时以上”,运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组织幼儿进行,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要参加幼儿园的早操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幼儿的食欲。

(三)教师、同伴的集体协助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判断能力和自主性都很差,因此,幼儿在生活中的从众现象较普遍。针对这个特点,可在进餐时对幼儿的从众现象加以有效利用,从色、香、味入手,向幼儿进行必要的餐前教育。通过创设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在大多数幼儿津津有味的进食气氛感染下,抑制少数幼儿偏食的心理倾向,促使其与众幼儿专心吃饭,从而改变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通过相互影响,促使幼儿把在家不愿吃的食物很快吃完。

总之,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严重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如何改善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还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刁鹏飞. 浅谈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矫正[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478-479.

[2]张晋春. 如何建立合理健康的幼儿饮食习惯[J]. 现代农村科技,2016,06:70-71.

[3]张芳银,钱敏. 幼兒不良饮食习惯的个案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186-188.

[4]马明月.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33-134.

[5]苏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策略探析[J]. 才智,2015,23:11.

[6]郑珺.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J]. 海峡科学,2015,08:93-96.

本文系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微型课题《农村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批准号:135YWX-119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农村幼儿饮食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幼儿社会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男女饮食习惯差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