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保障食物供给 维护生态环境

2021-10-26 03:09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养殖业水产品渔业

徐兴利 黄家伟

虾、鱼、蟹、贝等水产品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其实,充足的水产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在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益、维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供给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挑战。至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达到百亿。不仅要养活人口、提供生计,还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粮食和农业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关键,其中水产养殖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在谈到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时如是说。

从古至今,水产品一直是食品消费市场的“宠儿”,该行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经过多年发展,水产行业逐渐成熟,虾、鱼、蟹、贝等水产品养殖技术的提升,在丰富人们日常餐桌的同时,也推动着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带您了解水产养殖

一般来讲,水产养殖是指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淡水养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淡水养殖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的养殖经验,为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了解,1986年,我国淡水养殖面积约为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我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

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1985年,中国明确提出渔业发展以养为主的方针,由此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彻底改变了中国渔业产业发展的格局,短短几年解决了中国人吃鱼难的问题。”刘新中介绍,1988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了捕捞产量。198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30多年中,始終保持着以养为主的生产格局。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49万吨,养殖产品占比达到了79.8%。中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80%的水产品来自养殖,全球的养殖里面,60%来自中国。

事关食物供给与安全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改良,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也为食物供给、生态环境养护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新中谈到,水产养殖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之一,不但为全球人类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成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而且,在降低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消除贫困、促进增收、繁荣经济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世界都认可的。

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不但改善了中国人民的食物营养结构,繁荣了农村经济,也为保障食物安全、减少贫困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食物供给。2020年,中国水产养殖种类达到300种以上,养殖水产品人均年有量3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据专家测算,中国国民的动物蛋白消费约1/4来源于养殖水产品,而且正在持续增长;二是助力脱贫攻坚、脱贫增收。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农渔民收入的来源,特别是在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1.6%提高到2020年的9.27%。2020年,专业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口达到457.5万人,是1978年的8.8倍,2020年,中国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37元,是1985年的35倍;三是养护生态环境。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依靠捕捞天然水产品的历史,极大缓解了天然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的压力,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已由2011年的1241.94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947.41万吨,减少了23.7%。自然资源的捕捞产量在降低,但市场的水产品供给还是充足,这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水产养殖还推动形成了渔业的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克服疫情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社会生活、经济和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水产养殖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水产养殖业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球疫情的蔓延,确实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江开勇表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第34届会议发布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对渔业和水产养殖粮食体系的影响的报告》,2020年鱼类消费、贸易、供应都有所下降,全球水产养殖产量预计下降了1.3%,应该说是该产业数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产养殖的供应链环节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破坏,对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二是水产品消费需求的疲软,产品滞销,提高了饲料成本和养殖产品死亡的风险。三是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以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为主,生产和管理都较为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差。

对于应对疫情影响的具体措施,江开勇进行了相关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农业农村部通过采取加强监测调度,推进产销对接,恢复苗种生产供应,强化生产指导,加强水生动物疫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等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是比较早地实现了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和有效恢复生产。2020年,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还是实现了增长,比2019年增长了2.86%,这些都非常有效地保障了国内水产品市场的供给。”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渔业大国,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也将继续深化与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养殖合作,携手推进后疫情时期全球水产养殖业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对于疫情影响下的水产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江开勇坦言,一是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水产养殖技术交流与示范培训基地,加强水产养殖人力资源培训和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广池塘的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质养殖、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全球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后疫情时期区域和全球水产养殖的生产、加工、贸易环节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水产养殖检验检疫标准和追溯制度的国际互认,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四是呼吁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重视发揮青年作用,鼓励和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在通过水产养殖减轻贫困与饥饿的同时,有效地创造就业,保障传统渔民的生计。

中国的“水产养殖经”

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验,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既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指明灯。“要说发展经验,第一条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我们形成了中国渔业发展的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理念。” 刘新中介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经验时谈到,人类索取水产品主要从自然江河湖海,从自然资源获得。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我们看到了水产品需求的重要性,产品提供的重要性,也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所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几十年下来,我们就是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另外,我们很早就放开了水产品市场,用市场来调节产业发展,也是这个政策的重大支撑之一。

第二,中国养殖业的发展,一路走来都是科技支撑走在前面。因为人工养殖有很多复杂的技术条件,用什么种、在哪养、用什么方式养、这个鱼投什么料、病害怎么防治、质量安全怎么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进行强有力的支撑。所以,科技是助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第三,我们秉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下,大力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集成创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强化养殖尾水的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调优水产养殖布局,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开放合作,“引进门”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自由的水产品贸易和投资体系,开放水产品市场。首先,中国水产品出口是全球第一,出口产品里面主要是养殖产品的出口。“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出口产品要求非常严格,很重要的考核就是质量,所以他对养殖产品是非常欢迎的,因为他认为养殖产品是可控的,所以出口到欧盟、到日本、到美国,绝大多数都是养殖产品。”刘新中表示,在国际合作上,我们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鱼问题,也助力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鱼问题。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当中,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借助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我们渐渐发展起来以后,具备了优势以后,又不断和相关地区和国家进行合作,把我们的技术和他们进行分享,在助力“一带一路”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此外,模式创新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根据各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开发相应的水产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地理环境优势,打造特色水产品品牌,从而提高就业,助农增收。“中国水产养殖发展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渔业工作者通过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型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新模式,创新集成了循环水养殖、深远海网箱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鱼菜共生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养殖尾水综合处理、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一批生态健康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形成了像查干湖、千岛湖净水鱼、大水面增殖渔业、福建的鲤鱼溪,塞上河套的休闲渔业,甘肃景泰、山东东营的盐碱水绿色渔业、湖北潜江、云南哈尼稻渔综合种养一批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的渔业发展模式。”刘新中介绍我国水产养殖经验时谈到,小龙虾大家都爱吃,产业做得很大,通过稻田养小龙虾,既保证了稻子的生长规模和产能,还给大家提供优质产品,让农民有增收,潜江小龙虾是一个典型案例。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一是加强科学布局,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优化养殖生产布局,积极拓展养殖空间,就是“三区”的划定,明确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让养殖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起来;二是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改善养殖环境,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加强养殖废弃物治理,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四是强化生产监督,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加快疫病防控,强化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五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饮食,还与食物供给、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助农增收息息相关。如何在该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能为改善和养护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贡献,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具体来讲,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水产养殖方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老百姓带来实打实的收入,提高其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对乡村振兴的最好践行。

粮食和农业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关键,其中水产养殖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49万吨,养殖产品占比达到了79.8%。

据专家测算,中国国民的动物蛋白消费约1/4来源于养殖水产品,而且正在持续增长。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依靠捕捞天然水产品的历史,极大缓解了天然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的压力。

科技是助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明确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让养殖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起来。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产品渔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