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思考

2021-10-28 10:37苏跃江
交通与港航 2021年5期
关键词:枢纽十四五广州

崔 昂,苏跃江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

0 引 言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城市能级大幅跃升,进入世界城市体系排名第一梯队,空港旅客吞吐量、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铁路港客货运量稳居世界前列,大枢纽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但城市更新任务繁重,交通拥堵“大城市病”亟待破解,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1]。

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运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交通网络建设面临资源环境要素供给日趋紧张[2],国家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做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治理体系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描绘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交通强国建设的“总战略”。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基础,提出了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布局、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重点任务,擘画了国家海陆空交通网络的蓝图,是指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总规划”[4]。两份文件共同构成了指导交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广州是20个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之一,位于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连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至京津冀、至长三角、至成渝地区3条主轴和广昆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十四五”期间做好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广州有必要以纲领性文件为指导,抓住发展契机,系统谋划综合交通发展框架。

1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现状

1.1 基础设施

作为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广州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铁路枢纽、公路客运站场及集疏运网络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白云国际机场是我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十三五”期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完工,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国际航点新增22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 000万人次,增幅接近100%。

广州港是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已形成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等港区为辅助的分布格局。“十三五”期间,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南沙国际邮轮码头、广州港深水巷道拓宽工程启用,航道总里程327 km,内河航道287条,通航总里程1154 km;集装箱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 576万TEU,集装箱班轮航线新增67条,成为国内至非洲、地中海航线的枢纽港。

广州铁路枢纽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特大型铁路枢纽,形成以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为主,广州北站、新塘站为辅的“三主两辅”客运格局;货运体系依托江村铁路编组站,主要有下元、大朗等铁路货场,以及鱼珠、黄埔东两个港前站。“十三五”期间,广深港高铁、广石铁路、穗深城际、广清城际一期通车,铁路总运营里程达466 km,包括高速铁路109 km(京广、广深港、南广、贵广)、普速铁路258 km(京广铁路、广深铁路、广珠铁路、广茂铁路、广石铁路),城际铁路99 km(广珠、广佛肇、穗莞深广州东支线、广佛线、广清、广佛环线广州北段),以广州枢纽为中心、连通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辐射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的放射型路网格局。

广州公路枢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公路主枢纽,“十三五”期间北三环二期、凤凰山隧道、南沙大桥、机场第二高速北段工程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1 km;新建改造农村公路累计超过500 km;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 869 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1126 km,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市汽车站、越秀南等汽车站功能外迁,推进白云、镇龙客运站开工建设,公路客运与轨道交通衔接更加紧密协调。

1.2 运输服务

2019年民航、水运、铁路、公路四大对外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49 81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累计2 376亿km;受疫情影响,2020年共完成客运量32 7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累计1 257亿km。

白云国际机场是世界十佳服务机场之一,2019年旅客吞吐量7 339万人次,居世界第11位,货邮吞吐量192万t,位居世界第17位;2020年旅客吞吐量4 377万人次,居全球第一。广州港2019年货物吞吐量6.3亿t,居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2 324万TEU,居世界第五位;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仍然实现小幅增长,分别达到6.4亿t、2 350万TEU。邮政行业发展超过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9年快递业务量达63.5亿件,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快递业务量依旧增至76.2亿件。广州铁路枢纽2019年旅客发送量1.45亿人次,货运发送量1 960万t;其中广州南站日均客流量(50万人次)和日均停靠动车组数量(超800趟)居全国第一;2020年受疫情影响,铁路客货运量均有一定下降,分别降至8 696万人次、1 793万t。公路客运量1.8亿人次,降幅明显,公路货运量4.7亿t,发展较为稳定。

1.3 总体评价

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各种交通方式齐备,综合枢纽功能完善,基本具备了湾区外以民航、干线铁路、海港、干线公路为依托,湾区内以城际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为支撑,城市内以城市轨道为骨干的辐射服务能力。枢纽港站布局整体结构基本合理,支撑了广州市城市空间拓展和布局的优化。目前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仍存在一定不足:基础设施布局和互联互通水平与交通强国战略要求尚有差距,机场吞吐能力趋于饱和,空域资源不足;港口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较少;铁路对外辐射能力不足,高铁未进中心区,湾区内城际尚未成网;公路客运站布局不尽合理,公路客运行业仍需深化转型提质;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新时代综合交通发展要求

2.1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提出建设枢纽之城、实力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机遇之城、品质之城,要求广州必须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功能,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融入全球城市坐标体系,完善港口、航空、铁路等综合枢纽布局,拓展国际航线、航点、班列覆盖网络,提高通关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升综合门户枢纽能级,协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2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将促进广州与湾区其它城市交往更加频繁,要求广州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全省协调发展,促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及穗莞联动融合格局加快形成。

2.3 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

“十四五”期间,人口的持续增加、不断推进实施的城市更新将使广州出行需求快速增长,区域化、常态化的拥堵仍将是广州交通运输发展瓶颈。“出有畅行”作为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的关键一环,要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综合交通运输领域信息化发展建设,探索新兴技术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领域应用,培育适合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运输服务模式。

3 广州“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与思考

3.1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坚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持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按照“统、合、联”的布局思路,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港站、枢纽城市、枢纽集群“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以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港站的能级为切入点,高水平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大幅增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支撑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及穗莞联动发展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广州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展目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交通目标,实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的广州目标,成为建设交通强国的强力支撑。

至“十四五”末,旅客联程联运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对外交通基本实现三个时空圈。

“12312”出行交通圈:与珠三角城市1小时通达、与泛珠三角地区城市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3060”城市通勤圈:广佛、穗莞中心之间30分钟互达,广州中心城区与外围区30分钟互达,副中心、外围城区之间60分钟互达。

“123”快货物流圈: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3.2 发展任务

(1)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

一是完善枢纽布局,谋划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多机场体系,引领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发展。二是提升枢纽能级,加快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成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东四、西四指廊,第四、第五跑道,第三航站楼及综合交通中心建设。三是构建机场集疏运体系,引入广中珠澳、广河2高速铁路,引入2条城际铁路(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广佛环线)和3条城市轨道(地铁3号线、18号线、22号线),形成高效便捷的空铁联运系统;围绕白云机场,构建以“井”字形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道路为支撑,结构合理、衔接紧密的道路网络[5]。四是建设白云国际机场至广州北站快速轨道交通,推动空铁双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增强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图1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思路

(2)高水平提升国际航运枢纽

一是推动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推进珠江口内及珠江西岸港口资源整合,至“十四五”末,初步形成以广州港为龙头,以珠海港和东莞港为两翼,其他港口为支撑,联动西江内河港口的“一龙头两翼多支撑”港口群发展格局。二是优化港口结构布局,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港区和新沙港区为辅、内港港区和内河港区为补充的、分工合理、功能分明的港口发展格局,加快培育邮轮旅游产业,推进内港港区、黄埔老港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港航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加快实施南沙港区四期工程、谋划南沙港区五期工程,推进南沙港区通用码头工程、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等项目建设。四是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通多式联运全程环节。大力推进海铁联运体系建设,推进南沙港铁路及配套站场建设;完善江海联运网络布局,增强珠江三角洲、西江、北江内河集装箱驳船运输服务;优化公路集疏运体系,优化疏港道路网络,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

(3)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

一是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高铁通道。加快建设广汕高铁、广湛高铁、深圳至江门铁路、南沙港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广州经清远至永州高铁、柳州至广州铁路等项目,推动形成10条出省高铁通道格局,实现1小时直连大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二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广佛环城际、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6]等,围绕形成大湾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轨道交通格局,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城际铁路为骨架,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轨道都市圈。

(4)增强华南公路主枢纽功能

一是扩容对外联系通道。推进佛清从、佛江高速北延线、惠肇高速、增佛高速、番禺至南沙东部高速、南中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衔接,提升对外辐射能力。二是加密珠江口过江通道。加快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深中通道等跨江项目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海鸥通道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联动。三是完善市域高等级路网结构。加快机场第二高速南段工程建设,谋划机场高速公路改扩建,与机场高速形成白云机场至中心城区的“双高速”通道系统,提升机场道路通达效率;推进北二环高速扩建工程、谋划西二环高速改扩建,提高中心城区环形道路系统容量;加快从化至黄埔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密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联系通道,支撑广州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加强市域组团及产业平台间联系。实现2小时覆盖大湾区、5小时连接粤东西北、8小时可达周边省区中心城市,市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 300 km。

图2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主要任务

(5)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一是优化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依托重大交通枢纽和重大产业园区,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推进广州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试点;围绕铁路货站、高速公路、产业园区、商贸集聚区,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完善生产服务型骨干物流节点和局部商贸服务型等骨干物流节点布局。二是完善物流通道。织密以广州为重要节点的“国际空中丝路”,开通国际通航点110~120个;拓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开通集装箱航线超过260条;构建连通欧亚的国际铁路大通道,着力建设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构建通达重要城市群的物流通道,完善“双环八射”对外高速公路货运主通道。打造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图3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布局示意图

图4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港口及物流规划示意图

图5 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4 结 语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深入统筹推进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按照“统、合、联”的基本思路,构建规模合适、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统筹”综合交通一体发展,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统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协调机制,合理安排用地规模。“融合”各种交通方式规划,在同一框架下统筹考虑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的技术要求以及交通与旅游、物流等其他行业的需求特征,对各行业规划方案进行协调;融合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强化行业互动、上下联动与部门协同。“联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各运输方式网络布局,促进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一体,推动交通枢纽与走廊规划建设一体化,推进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一体化。支撑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支撑“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支撑广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支撑城乡交通体系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枢纽十四五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枢纽的力量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