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1-10-28 23:25刘舒文董德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内容思政

刘舒文 董德福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承载着课程育人的核心使命,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内容体系一体化建设。当前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学生发展需要、欠缺学段有效衔接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角度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提供策略支持,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有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内容一体化  学段衔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2]。由此可见,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在分析一体化建设实践依据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思政课改革多年的学段衔接问题,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一、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现行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已渐趋合理,但仍存在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学生发展需要以及欠缺学段有效衔接等问题。

1.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思政课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因此,思政课程的内容设置不仅要具备高度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生活性、针对性,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水平。然而,现实的思政课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理论化、理想化倾向,脱离实际的分析说理有余,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理论化倾向。由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当前的思政课倾向于将课程内容概念化,“缺少源于问题、贴近生活、切合学生的辩证逻辑论证过程”[3],导致思政课“空”“泛”,不能对接问题有效地“答疑解惑”,从而削弱了思政课感召力,降低了理论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理想化倾向。当前,思政课往往满足于传播“正能量”,对外界“假、恶、丑”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其实,思政课应当全面、客观、立体地呈现社会现实,其内容设置要突出问题意识,不应回避现实社会中诸多矛盾和问题,而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疏”和“导”,通过理论阐释和理论批判,引领他们用理性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2.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发展需要

思政课是围绕“人”展开,并直接作用于“人”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是思政课程内容确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行的系列思政课教材中,以往课程内容缺少“人味”的现象有所改变,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等现象。

一方面,思政课程內容体系缺乏对学生现实需要的关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以人为本”应是思政课程内容设置的宗旨。可是现在的思政课程内容经常“习惯性”忽略学生内在需要,“武断”地将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塞进教材、融入课堂,往往让人有不适之感。思政课的话语能不能产生实际效用就要看这话有没有说到位,有没有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有没有瞄准学生现实需求解决有效内容供给问题,这才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金钥匙”。

另一方面, 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缺乏对学生自身问题的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思政课程内容应充分反映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特点,以加强课程教育的针对性,现行思政课程内容设置在这方面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如何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为此类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应是目前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着眼点。

3.课程内容缺乏学段间的有效衔接

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若要达到“循序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应该形成一个兼备整体性与层次性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之间还应有关联性,衔接过渡自然。而目前思政课程内容仍存在缺失、重复、倒置、断层等问题,仍未形成完善的内容系统,致使思政课实效性难以完全发挥。

(1)部分思政课程内容断裂和缺失

在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整体性、全面性,注重思政课程内容构建各方面的要素和谐、完整。然而现在的思政课课程很多内容没有涵盖。如在高中阶段,江苏思政课主张选、必修课结合,学生学完四门必修课后,还应该学习其余六本选修教材,但是很多学校唯高考指挥棒是瞻,虚化选修课程,部分课程学生未能接触到,因此有必要把这些思政课内容穿插进前面学段的学习中,以弥补学生思政课学习内容的断裂和缺失。

(2)部分思政课程内容简单重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当内容精简,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有序安排层次性强的课程内容。现行的思政课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基本都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展开,虽然某些内容由于其重要性,会通过反复强调的形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程度进行层次上由浅入深的处理,但“反复强调”并不意味着“简单重复”。因此,若想解决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就必须打破不同学段“各自为政”“各说各话”的现象,增强交流与沟通,增设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思政课程内容改革一体化。

(3)部分思政课程内容存在倒置

思政课程内容设置不仅应当有梯度、有层次、有差异,还必须按照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与知识理解水平进行内容编排。现行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提前、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倒置的情况。如在小学思政课本中出现关于“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内容,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均超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内涵,只能刻板背诵知识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部分思政课课程内容断层脱节

思政课程的终极教育目标是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将课程内容进行分时段优化设计,在相互配合中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梯度和层次化处理,同時确保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自然过渡。遗憾的是,现行思政课程不但存在层次不清、内容倒置、简单重复的情况,还有不同学段跨度过大等问题。虽然不同学段课程内容区分难度、展现梯度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突然提升难度,“步子迈得太大”,衔接过渡不自然,就会适得其反,降低思政课实效。

二、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可以从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教师队伍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1.注重课程内容整体规划

(1)树立课程内容整体性观念

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顶层设计者和施教者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唯有如此,才能从整体的层面、全局的角度合理构建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而体现纵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成效。

(2)整体编制课程内容标准

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是推进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以课程内容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安排组建由一线思政课教师、知晓思政教育实践流程的教育行政人员,从一体化视角统一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规划。课程标准初稿形成后,在不同学段选择若干所学校进行教育实践试点,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在试点中总结、修正、完善、提升,重点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错序、不适龄、不能有效衔接、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3)统一规划教材体系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统一规划思政课教材体系首先应改变当前教材编写从属于不同教育集团的现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编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从整体上确定教材主要内容、编排体例、难度系数、材料选择等,在教材编写前、编写中、出版后,还应以多种形式邀请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一线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进行研讨和指导,认真听取并尽可能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思政课教材体系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各学校教学主体还应该从实际出发,编写出版相应的教学辅导材料,以深化、细化、实化、活化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拓展。

2.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内容一旦在教材中呈现,就成了既定的东西,它不会自动地“入脑入心”,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不同学段教师形成跨学段育人合力。

(1)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平台

明确各学段思政目标定位以及层层递进的学段目标,划分教学层次,突出教学重点,打通学段教学。现在网络发达,线上教育兴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诉求,相互答疑解惑,为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言献策。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在线下积极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地学习,拓展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不同学段教师沟通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2)提高教师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只是思政课教师讲课的基本依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教材的同时,还要编写教材的说明以及教学指南,帮助教师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对教材中一些典型案例应当请专家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积极组织一线思政课教师进行教材学习研讨会,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提高运用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集体备课,有序安排好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设计,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这篇文章。总体而言,中小学阶段侧重于生活常识,对党的创新理论形成朴素的感性认知,大学阶段侧重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对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形成理性认知,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中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衔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着眼课程内容建设,从配备、培训、管理、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严格把控思政课教师培养过程,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对思政课“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的功能,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4]。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真正服务于课程目标。

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需要立足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把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的构建原则,抓住问题所在,打破学段区隔,协调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育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6-16.

[2][3]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20).

[4]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12.

[作者:刘舒文(1997-),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董德福(1965-),男,江苏溧阳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内容思政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