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化班级管理方法分享

2021-11-15 10:22夏燕芳
清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理员儿歌规则

文_夏燕芳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在探索、发现、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经验及活动规则的建构,在实践中提升自主管理的能力。为了满足幼儿自我管理的需要,教师需明确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知识、经验及活动规则建构的重要主体,让幼儿在自主、自愿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逐步掌握自我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角色任务法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特征,采用任务的形式带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自主、自愿地参与班级管理。

教师可以让幼儿每组一人轮流当选值日生,值日生需做好日常的值日生工作,为班级服务,在自我服务中获取归属感。小值日生的工作主要围绕班级需要开展,如晨间拿取牛奶和饼干、饭后整理桌面、关注小组人员的规则遵守情况、离园前整理插卡等。教师通过角色的建立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班级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变得更加有序。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自主推选出优秀的班级管理员。以评选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班级规则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班级管理员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规则,实现自主有序的管理。如灯光管理员负责外出关灯、进班开灯工作;进餐管理员检查食物是否食用完、桌面整理是否整洁、午间游戏组织是否有序等。

情境暗示法

情境暗示法通过其环境影响力渗透影响幼儿的行为与状态,在宽松、良好的环境下,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营造心理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情境,发挥其影响力,让幼儿沉浸在宽松的环境中,乐于遵守规则,提高其约束力,保障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

创设游戏情境。游戏的过程是幼儿知识、经验构建的过程,也是幼儿形成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互动,建立联系,在矛盾产生的过程中制定规则,解决问题。

设置音乐情境。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带给人不同的情绪体验。合理选择音乐,有效将其运用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更利于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标记提示法

标记是规则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帮助幼儿了解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利用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标记,能让幼儿与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规则。

标记在生活规则中。如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为幼儿选择不同的图案作为标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物品,树立不随意拿取他人物品的规则意识。

标记在区域游戏中。如在美工区的进区插卡上可看到衣物、袖套等标记,用于提醒幼儿在使用颜料绘画时需穿上反穿衣,戴上袖套,保持衣物的整洁。利用画笔、笔盒图片作为标记,提醒幼儿用完绘画用品需整理并放回原位。

作品浸润法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幼儿的精神发展有着正面引导作用,能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激励幼儿成长与进步。

短小精悍的儿歌。儿歌是幼儿喜欢并能接受的一种儿童文学作品,在理解并掌握儿歌的过程中,幼儿尝试感知规则、接受规则、遵守规则。如通过儿歌,幼儿能较快地掌握刷牙的方法,做到早晚刷牙、少吃零食等。

生动形象的故事。故事是幼儿理解规则、掌握规则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作为媒介,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故事《浪费粮食的小鸡》让幼儿了解珍惜粮食的必要性,做到大口吃饭,不浪费,并注意桌面整洁。

自主讨论法

为了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幼儿在不断的讨论中制定规则、完善规则。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商量与讨论得出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活动前制订计划,有助于幼儿制定规则、掌握规则、遵守规则,实现对自我的管理。

问题解决法

在活动中总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引导者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寻找关键点,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笆斗游戏中,幼儿在入口排成了一条队伍,堵在笆斗上,个别幼儿从笆斗上跳到圈内,寻找出口。更多的幼儿选择继续等待,走完笆斗。有些幼儿选择跳圈出发,易与同伴发生碰撞。为了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怎么才能避免等待与拥堵?发生碰撞时如何解决?”让幼儿在探讨中得出结论:增加入口,挪动笆斗位置,形成多段道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有效建立规则。教师可以让幼儿相互监督,使活动更加自主与有序。

猜你喜欢
管理员儿歌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可疑的管理员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识字儿歌
让规则不规则
睡觉儿歌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让管理员管不了的名字
当小小图书管理员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