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外婆坑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21 03:25邓稼诚毛晓媛丁城棋刘骅锋王维佳潘颖颖
当代旅游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古村古村落村落

邓稼诚 毛晓媛 丁城棋 刘骅锋 李 萍 王维佳 潘颖颖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69

引言

古村落是中华礼仪的发源地,是传统伦理的根基,中华民族的血脉根源深埋于此,且每个古村都见证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社会生活变迁史。而少数民族古村是中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下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浙江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除景宁畲族自治县外,新昌外婆坑村是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地区。今年六月,全国人大在《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对当前发展缓慢的民族村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文化自信命题前后,更多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2]。

一 外婆坑村介绍

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村内还有来自白族、壮族、傣族的12个少数民族的40余位少数民族媳妇。林则徐的后代们从福建迁移而来,并留下数十栋有保存完好的富有江南古村的古朴民俗土楼以及30条被编撰成三字经的家规家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1935年两次进入新昌活动,村内留有多处红色标语等足迹。当前,外婆坑村先后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浙江省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外婆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体如下。

(一)近代融合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

外婆坑村因村内生活着13个民族的居民而荣获“江南第一民族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是古村最大的看点,旅游业也以此为基础发展了起来。少数民族媳妇的到来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也产生了文化碰撞与交流。

(二)传承自革命时代的红色文化

工农红军在村里留下了多处足迹,外婆坑村的脱贫奋斗史即是对这一崇高文化的生动体现。为了集体,所有人放下隔阂,每个村民都清楚经受暂时的劳苦,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勇敢求实的创新、不忘初心的奋斗,是外婆坑村村民实现富民兴村的根本所在。

(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

外婆坑村的山林覆盖率高达83%,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村委在制定“产业富民、旅游兴村”战略的同时也重视环境保护。对内,通过划分负责区域、设立现代化垃圾分类处理点、建立积分兑换制度以避免影响环境;对外,积极争取相关荣誉,古村于2015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各方面的努力建设,给古村的特色文化又添上一朵生态的“鲜花”。

二 外婆坑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旅游开发价值高。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较完备,全村已经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3A级旅游村庄;2.村内有关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开展已初具规模;3.康养旅游开发价值高。古村周围20平方公里范围内无污染源、100平方公里内无工厂;4.外婆坑村已有一定知名度,2010年,该村成为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体验之旅示范点,向国内外打响了外婆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

(二)劣势(Weaknesses)

1.土地开发困难。外婆坑村地处山区,地理范围虽大但村内实际开发土地面积较小,且涉及土地指标难题,故土地开发困难较大;2.交通路线不便;3.村内目前的旅游项目档次低、规模小,尚未制定统一标准,缺少代表性产品;4.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发布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等政策有利于外婆坑村的发展;2.各级政府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与资金支持,县级政府近年的旅游发展政策对古村发展十分有利。

(四)威胁(Threats)

1.外界支持有待提高。目前外婆坑村的年平均运转资金为50万元,不足以支持开展更大力度的建设[2];2.大力发展旅游,如果不加以合理严格的管理保护,会成为破坏村内的古建筑、环境的隐患;3.村内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接待能力有限,无法开展大规模旅游目的地建设。

三 民族村落未来发展规划及有效建议

(一)走“多文化融合”的文化自信之路

外婆坑村作为多文化古村落,村内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等,其中民族特色文化优势明显。

针对红色文化,将革命史迹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把外婆坑建成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设计红色旅游路线,将红色人文景观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红色旅游学习之旅。同时由专人负责红色讲堂,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3]。

(二)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品牌旅游风景区

发扬少数民族特色,外婆坑村村内有近40位是少数民族,主要来自白族、壮族、傣族等12个少数民族,浙江省世居以畲族为主,一个集齐12个少数民族的古村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利用少数民族的优势,结合外婆坑村的自身旅游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体验类活动,邀请游客穿戴民族服饰,学习参与民族舞蹈和民族歌曲,将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打响“江南民族第一村”的品牌。

四 “因地制宜型”乡村治理模式

外婆坑村应根据村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创设农产品生产基地。针对大佛龙井、玉米饼等尚未完全独立品牌农产品,集中生产,形成区域性经济优势,同时,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可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策略,依靠新昌旅游风景区的区域作用,在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顺利交易[4]。

五 外婆坑村对民族古村旅游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多方参与的古村保护有效模式

古村落保护活化需要政府、村民、社会力量三方的共同参与,失去其中一方,古村落保护都将难以持续。政府应该提供合理资金支持,进而加强古村落保护工作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古村保护机构,负责村落保护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统筹推进。村民作为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是古村落保护活化不可缺失的力量。一方面,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通过举办古村文化讲坛、编制乡土文化读物等,让村民进一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努力为村民参与古村落保护工作创造机会[5]。

(二) 保护为先 兼顾发展

如今,在大规模的古村落活化建设中,避免景点千篇一律,重点无疑就是做好文化保护,并且在传承文化、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让文化遗产发挥其价值。在古村的保护发展中,应维持原生态的历史韵味,保留原真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沧桑的历史韵味,努力使其达到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的健康和谐状态,努力实现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6]。

六 结语

在“保护为先,兼顾发展”的大前提下,通过充分挖掘各类村落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以适度开发为原则,发展具有特色与生命力的可持续旅游事业,是当下中国古村得以绽放出全新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猜你喜欢
古村古村落村落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文化,让古村焕发新活力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