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日根据地兵工建设方针的形成过程研究*

2021-11-27 01:11刘祖爱
军事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兵工朱德根据地

★ 王 微 刘祖爱

目前,学界研究八路军兵工建设时,一般多提到1941年11月中央军委提出的《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但缺乏关于上述兵工建设方针形成过程的研究探索。事实上,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四年多时间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长期未能就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尝试考察抗战时期根据地兵工建设方针形成与制定的大体过程,揭示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其中发挥的杰出作用。

一、对抗日根据地武器弹药保障问题的初步探讨(1937.7—1937.11)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武器弹药保障是一项复杂的战略问题。其发展与实现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中日之间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实力对比;中共中央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思想的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抗日武装力量的构成;根据地经济技术水平与资源的秉赋状况等。

在国际上,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同时也签署了中国从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帮助中国购买战争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运输工具及其它武器、弹药、燃料等。为了便于援助物资的运输,苏联还帮助修建了穿越新疆、延伸到咸阳的公路。11月后,苏联还陆续派遣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来华。12月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呼吁美、英、苏等国家给予援助。1938年5月10日,斯大林致电蒋介石明确保证:“关于苏联方面援助一节,丝毫不必疑虑,苏联当尽其一切可能,援助正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解放斗争中之伟大的中国人民。”①孔庆泰:《抗战初期杨杰等和苏联磋商援华事项秘密函电选》,《民国档案》1985年第1 期,第47 页。1937-1941年间,苏联是唯一积极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这一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包括飞机、坦克、汽车、大炮、枪械等大量兵工、汽车、航空器材和相关配件。到1944年10月,中国从苏联获得的货物总值共有50644061.36 美元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编:《抗日战争:外交》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38 页记载:苏联向中方提交的详细账单总计50644061.36 美元。其中,经中国对外贸易委员会查明的货物总值为49946780.29 美元,未查明的697281.07 美元,仅占1.4%。。苏联还派遣数千名军事顾问、技术专家、飞行员参加抗战并为中国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员。

在国内,1936年西安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战格局初步形成。1937年3月8日,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其军饷主要由国民政府统一发放;除此之外,还发放陕甘宁边区政府一部分犒劳费、河防工事费、枪支弹药、服装药品,每月面粉1 万袋,还有大米等。

在党内,全面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实行“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在谋求加强自主兵工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争取外部各方的援助。与装备优势的日军相比,中共军队的武器装备不仅落后,而且生产补给能力也非常有限。1935年末,中央军委在瓦窑堡将红15 军团兵工厂、红4 方面军通江兵工厂与陕甘晋军委杨砭兵工厂合并,成立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工人100 多人,设机枪、步枪、手枪、手榴弹、烘炉、木工6 股。

同时,中共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也开始得到一定的外部援助,其中包括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新四军的经费物资,以及海外华侨和其他国际友好人士或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援助。1936年下半年,苏联恢复了长征期间曾中断的对中共的小额经费援助。据《陈云传》记载,1936年12月8日,陈云(化名施平)、滕代远(化名李广)、段子俊、冯铉(即何晓理)、李春田5 人奉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令,前往新疆,负责将苏联提供的1600 吨箱装物资(枪炮弹药等)护送给中国红军。1937年11月,“经中共要求,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答应给中共150 万美元。此后苏联一直坚持对中共的经济援助。当时这几笔钱的数额是巨大的,比如1937年苏联资金援助是陕甘宁边区全年收入的5.2 倍,一直到1940年还是1.5 倍”②晓理:《抗战时期中共经费来源》,《党史信息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814/c85037-22560456.html。。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拨发经费在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中也占有一定比重,特别是1937 和1938年,拨付经费远远超过陕甘宁边区全年财政收入。

同时,八路军还在各地建立起获取外援、收集信息、采购转运物资的稳定渠道。从1936年10月开始,八路军在西安、太原、南京、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武汉、长沙(后迁往宝庆)、广州(后迁至韶关)、衡阳、桂林、重庆、贵阳、新乡和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通讯处或交通站等办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联络友军,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共过往人员,输送爱国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尝试培养相关新技术人才,提高红军军事技术与战术素养。1937年4月,朱德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红军要加强军事教育,提高军事技术”③《朱德年谱:1886—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38 页。。5月5日,朱德在中共苏区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军事技术,加强军事教育。”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世界所有新式武器,在抗日准备期中,我们要学会使用。飞机大炮是会有的,不要等待那时才学习。要训练摩托人才,输送一二千名摩托人才到红军中去。只有这样,才有把握提高新的军事技术,来战胜敌人。”④《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43 页。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指出:“为了要战胜具有现代技术的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大大提高红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的素养,培养干部对于新技术的基本知识,以便利于进一步地掌握新的技术。为达上述目的,政治工作必须积极提倡军事的研究,保证对司令机关每一位战士和干部的军事教育实施计划的完成。”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0 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305 页。

1937年5月,在朱德等支持下,刘鼎在延安创办中央军委摩托学校。从红军中挑选150 多名青年骨干组建两个学员队,设立坦克和航空两个专业,培养坦克和航空方面技术人才。与此同时,陈云经张闻天和毛泽东同意,利用休整时间组织西路军余部学习文化知识。有一定文化基础后,他又周密组织军事训练。并征得新疆军阀盛世才同意,利用苏联政府援助盛世才的装甲车、汽车和火炮各一个营的装备,与10 多架侦察机和教练机,创办了新疆督办公署边防航空队,聘用苏联军官执教,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在张闻天和毛泽东的支持下,陈云选拔西路军总支队400 多人,分成汽车、装甲车、炮兵、无线电、空军、军医和兽医等几个班。学员接受正规训练,其中包括文化学习、机械化武器装备操作等。11月29日,陈云鉴于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中被国民党空军轰炸的经历及在苏联见闻,向中共中央建议,挑选一批既年轻又有文化的干部去盛世才的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使之成为既会驾驶飞机,又能维护修理的航空技术队伍,该建议被批准。于是,1938年3月上旬,新疆航空训练班正式开班。飞行班讲授飞机操纵、领航、仪表、气象知识,机械班讲授飞机、发动机的分解与维护技术。

为了推动全国抗战,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决定:第一,关于国共关系问题。坚持中共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责任和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第二,关于军事问题。认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要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并设法完成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37年8月下旬至9月初,八路军第115 师、第120 师、第129 师先后开赴抗日前线。起初,武器弹药保障相对(供应相对战斗消耗)充足。例如,1937年9月21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致电第115 师、第120 师、第129 师时指出:“在神府苏区及清(涧)延(川)境内,各设弹药储藏库,准备储藏多余子弹、炮弹、手榴弹”②《朱德军事文选》,第273 页。。但伴随八路军挺进敌后实行战略展开与人员扩充,武器装备的严重不足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推进根据地兵工生产成为突出问题。

关于中共抗日武装的装备保障问题,当时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呼吁国民政府领导组织全民族抗战,主张单纯以国民政府为主导计划和建设现代国防工业,统一保障抗日武装的供给;二是着眼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阶级矛盾同时并存的现实,在由国民政府统一建设现代国防工业,保障抗日武装供给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资源,发展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弥补中共武装武器装备的不足,减少对外依赖。抗日战争进程的曲折性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复杂性使中共领导人在军事工业建设上存在复杂态度。当国共密切合作抗日时,主张前者意见的居多;当国共合作抗日出现重大变故,特别是在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封锁和日伪军对根据地“清乡”“蚕食”和“扫荡”的情况下,主张后者意见的则较多。

1937年10月,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毛泽东就如何争取抗战胜利,提出五条指示,在谈及国防工业问题时,他建议国民政府应重视统一发展国防工业;“中央政府应设立国防工业部,统一计划与指导”;“募集国防公债,发展国防工业”;“国防工业应设置在安全地带”:“各省亦应有设置小规模国防工业的必要”;“特区亦应着手做这件事”③《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 页。。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出发,毛泽东呼吁国民政府设立国防工业部,统一计划、指导和发展国防工业,同时又提醒边区政府着手筹划特区(陕甘宁边区)军工建设工作。

同时,依据洛川会议精神和八路军开赴前线后的现实需要,1937年10月22日,毛泽东等联合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枝”,“主要方法自己造”,“请你们立即开始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枪机器及若干造枪工人,准备在延长设立兵工厂造枪,即造土枪亦好”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5 页。。在收到毛泽东拟在延安设立兵工厂的指示后,10月24日,朱德会见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时,介绍了八路军当前的基本计划,即为适应持久抗战需要,在全华北和西北山区建立敌后根据地,供正规军休息、补充和整训,游击队和群众受训,小型兵工厂、学校、医院、合作社和区政府都可以集中于此。②《朱德年谱:1886—1976》(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0 页。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局发生重大转变。当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认为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已经进入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阶段。并指示八路军“应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三个团的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而自己筹集供给之”③《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1 页。。

当时,实现军火供应的增加理论上有三种可能方案:一是在战争中夺取敌人辎重、武器、资财、粮食补充自己。但八路军的主要装备仅为杂牌步枪、手榴弹和少量的机枪、大炮,敌我力量悬殊,与敌人发生大规模战争可能性较小,故此方案并不现实;二是敦促国民政府着眼持久战现实,设立国防工业部,统一计划、指导和动员一切资源发展国防工业,统一保障抗日武装。但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编制实施限定和压制政策,使此方案也无法实现。事实上,国民政府于1940年冬即停止军饷拨付。三是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发展边区或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综合考虑,第三种方案比较切合实际。

1937年11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传达毛泽东指示,在华北地区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进行战略展开。八路军总部提出除师以外,各旅、团,每个游击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以解决修械和地雷、手榴弹制造的迫切问题。在此背景下,各根据地纷纷在敌后搜集人才,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因地制宜,从修械开始,建立起不同规模和水平的兵工生产组织,从事兵器维修与生产。

二、对抗日根据地兵工建设方针的探索及存在的分歧(1937.12-1938.12)

1937年11月底,王明回到延安后,中共领导层在根据地是否独立自主地发展军事工业,发展何种军事工业,生产何种武器等问题上出现明显分歧。在1937年12月9—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认为,要战胜日本,就必须在政治上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经过国民政府,放弃独立自主原则;在军事上,必须坚持以运动战为主,配合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在武器装备发展上,要借助国际社会援助和国民政府统一领导,建立现代国防工业,制造与日本相当的飞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高射武器、军事化学等现代国防工业。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0 册,第396 页。这些主张与正在贯彻的洛川会议精神有明显不同。

在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下,着眼于最终战胜军事技术先进的日军,在发展何种国防工业,如何发展国防工业问题上,在党中央占主导的意见是敦促国民政府统筹进行现代兵工建设,生产必要数量与质量的飞机、大炮、坦克、机枪、步枪和子弹等现代武器。不同的是,王明一味鼓吹呼吁依靠国民政府发展现代兵工生产;毛泽东则呼吁在此同时,更应结合根据地实际发展兵工生产。王明与毛泽东在兵工建设思想上存在分歧。

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抗日军政大学的报告中呼吁国民政府建立新式国防工业:如“统一计划与设施”,“迁移与疏散设置各军事工业厂”,“统一购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加速军事交通”等六条。⑤《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7 ~78 页。1938年1月,周恩来向国民政府建议:“为提高军事技术,最后战胜日寇,必须集中各种专门人才,建立统一的国防工业。依据目前可能的条件,我们应迅速地适当地分布军事工厂于一些安全而便于制造和运输的地区……应用国内外专门技术人才,迅速建立制造或装置新式的军事器械。特别重要的,迅速打通和巩固西北与西南的军事交通,以便利和加速一切军事的运输。”①《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 卷,第89 ~90 页。1938年2月,任弼时在《新华日报》发表《怎样度过抗战的困难时期》,其中指出:“我们今天应当运用自己现有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加上同情国家可能的帮助,去努力建立并扩大长期抗战的国防军事工业的坚固基础,保障将来能够出产必要数量与质量的飞机、大炮、坦克、机枪、步枪和子弹等,使我现有的和新组成的国防军队,达到技术装备水准的提高而趋于近代化,准备在万一全部对外交通被封锁时,我仍能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5 页。上述内容的共同点在于,着眼于未来敌人可能的封锁,呼吁中央政府运用现有工业基础,加上同情国家可能的帮助,努力建设可支撑长期抗战的国防工业基础。

在党内呼吁建立现代国防工业的同时,前线武器弹药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却迫使八路军尝试建立简易兵工厂。1938年初,第129 师骑兵团建立南宫五村炸弹厂,第115 师唐支队建立良沟炸弹厂。当时修械所的产品有驳壳枪、红缨枪、大刀片、马掌、四楞刺刀、破坏大队工具(扳头、打锤等)以及七九步枪、手提式八音枪等。同时,针对党内部分人士过度追求飞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高射武器等先进武器的议论,朱德和彭德怀在《前线》周刊发表文章,强调“抗日游击战争是军事技术落后的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要因素,是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③《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 页。;批评了唯武器论和轻视武器的谬论。在武器保障方面,他们指出,“抗日游击队一方面要使用自己现有的武器,另一方面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使用,我们的前途是要夺取敌人各种新型武器并且自己都会拿来使用。因此,不能做一个落后的劣势武器的拜物教徒,如象红枪会的某些师父那样用念符咒、吃打药等挡炮子,那是无益而有害的”。④《朱德选集》,第53 页。关于现有武器,他指出,“抗日游击队只能有刀、矛、短枪、手榴弹、步枪、轻重机关枪,最多只有迫击炮、小炮”;“中国的土武器如弩箭、挨丝炮、桧树炮以及用迫击炮弹埋在地下当地雷,用硝药炸毁桥梁等等,我们都可以应用”⑤《朱德选集》,第52 页。。朱德、彭德怀鉴于八路军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及根据地的经济技术水平,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及工业落后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必须适合根据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能好高骛远。但此时他们仍呼吁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设法迟滞敌人的进攻步伐。同时,倡导借鉴西班牙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能制造飞机、大炮、坦克等新式武器”⑥《朱德选集》,第45 页。。可见,主张建立现代国防工业的意见在党内仍然有重要影响力。

1938年1月1日,延安市工人制造竞赛展览会开幕。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强调,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2月,上海市利用五金厂的沈鸿带领7 名青年工人并携带11 部机器等到达延安,加入总供给部兵工厂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加上从苏联回来的无线电专家李强从西安购买的10 部机器,开始进行机器设备制造。1938年2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指出,中共在政治上、军事上服从“中华民主共和国”的统一领导。为了加强对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建设的领导,3月10日,中央军委成立军事工业局,总参谋长滕代远兼局长,李强和红军无线电台创始人王诤任副局长,后改属中央军委后勤部领导,后勤部部长叶季壮兼局长,李强任副局长,负责筹划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建设。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系统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也批驳了党内无视中国国情,片面依赖外部力量的错误思想。就八路军、新四军如何发展根据地兵工事业,他强调,在相持阶段,“中国则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民动员将更加进步,游击战争更加发展,经济方面也将依凭内地的小工业和广大的农业而有某种程度的新发展,国际援助将逐渐地增进,将比现在的情况大为改观。”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468 页。同时,他也指出,“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11 页。;“中国须努力增加新式武器,以便在反攻阶段中能够充分地执行阵地攻击的任务”③《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00 页。。毛泽东始终强调应立足根据地的经济技术水平,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发展工业生产,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军事装备,为最终战胜日本提供必要条件。

毛泽东的兵工建设思想遭到王明的顽固抵制。1938年6月,王明表示:“如果八路军及其他在晋、冀、察活动的部队,能有相当数量的新式轻重武器(如打战车炮、山炮、重炮等)及弹药爆炸器材,能破坏切断敌人交通,攻破敌军的某些据点和收复敌占领之某些重要城市,则敌军深入我国内地,必将遇到极大困难,而且有调动敌人向其后方回援的极大可能”。他还建议提高军事教育水平,建立熟悉现代军事、善于使用现代军事技术的部队,强调“必须迅速培养大批的飞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高射武器、军事化学等军事技术干部;现在有些部队即得到新式武器亦苦于无人善于使用之现象,必须清除”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0 册,第529 页。。王明的这一路线要求单纯依靠外援,显然不符合当时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

在党内就发展何种武器而争论的同时,八路军武器装备保障日益趋于困难。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由改编的4.5 万人发展到15.6 万人,新四军2.5 万人。当时八路军的情况是一个战斗班只有三五条枪,有的战士不得不用古老的长矛和大刀同敌人拼杀。为了缓解这种局面,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八路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敌人枪械,同时还兼造地雷、手榴弹、步枪。不过,即使步枪最高月产量达五六十枝,也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上传达了王稼祥带回的共产国际最新指示,其肯定了毛泽东政治路线的正确性。毛泽东也在会上指出:“十五个月经验证明:只有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同时不放松外援之争取,才是正确的道路。”针对着敌之长处与我之短处,要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为此目的,一方面须就现有的及可能继续增加的制造能力从部分制造与修理开始,认真从事这个工作。另一方面,多方设法从外国输入新式武器,用以逐渐改善军队的装备,创立真正现代化的机械兵团”⑤《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167 页。。因此,“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后方尽可能的接济他们;又一方面,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⑥《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67 页。“在将来,为着准备战略反攻,非提高新式技术建设新式军队不可,须知没有现代新式技术装备的足够数量的军队,要实行反攻,收复失地是不可能的。”⑦《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67 页。虽然会后党内领导层就八路军、新四军武器装备保障的意见基本趋向一致,但中共中央仍有两手准备,即从根据地实际出发,重视弹药、步枪、手榴弹等武器的大量生产,相信低级武器也能胜敌;同时,多方设法从外输入新式武器或设备建立军火工厂,努力提高军事技术,增加现代武器的数量与使用人才,用以逐渐改善军队装备,准备战略反攻。

三、根据地兵工生产基本方针的确定(1939.01-1941.11)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集中兵力进攻中共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也贯彻“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不仅拖欠并最终停拨八路军军饷,而且还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伍迅速扩大,战斗频繁,又急需补充武器弹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逐步进入最艰难时期。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制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国民党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开始拖欠、克扣八路军军费物资。1940年冬季后,国民政府完全停付军费物资,并多方限制八路军的活动,还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带来严重困难。

为了切实推进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以应对敌人的破坏和封锁,1939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后方勤务部,以统筹后勤各部门工作,叶季壮任部长,杨立三任副部长,下设政治部、供给部、经济建设部、卫生部、兵站部和军工局。2月25日,彭德怀在就整军与兵工建设问题给朱德、毛泽东等的电报中指出:“军事工业建设需继续推进,并力求改善。用一切努力在两个月内每日能造出卅支精造步枪,能造轻重机关枪”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6 页。。3月,为促进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第18 集团军总部成立第6 科(军事工业科),集中统一领导原属各师的军工修械部门。当时军事工业科只有4 人,且无人懂得军火生产。4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向全军通令:“决定组织集团军后方勤务部,任命从延安请调来的杨立三同志为后勤部长②杨立三仍兼军委后方勤务部副部长。。所有集团军供给、卫生、军事工业、兵站等部门,同归该员掌理。”并向杨立三当面强调主要任务:一是建立自己家务;二是发展军事工业;三是坚持持久抗战。八路军后勤部领导机关很快成立,下设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兵站部。5月7日,朱德、彭德怀等给各兵团首长的电报中指出:“一切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不依赖国民党政府的接济上。坚决与敌人经济封锁做斗争,打破国民党物质限制我军发展的阴谋”;“晋东南、五台山、山东有计划地建设军事工业,收集弹壳,自造子弹、手榴弹及注意收集购买上述机器、铜铁及其他原料,求得仿造轻机关枪。”③《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885 页。同月,朱德领导在八路军总部又设立军工部,以统辖本军所属各军事工厂。军工部实行两级管理,即军工部——兵工厂,以加强统筹协调。

当时根据地军事工业把生产步枪、轻重机关枪等作为重要目标,对于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据地而言,是个艰巨的任务。要建设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首要是大量吸引和有效使用有限的专业人才和干部。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出台《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1939年12月1日)、《关于军队吸收知识分子及教育工农干部的指示》(1939年12月6日)。在八路军兵工建设过程中,朱德尽可能地吸引和培养大批优秀兵工人才。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成立时,就从延安中央军委军工局和各学校、总部机关和第129 师各部门抽调了近千名优秀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前来支援,形成了一支专业军工建设队伍。其中有曾在红军担任军、师职务的领导干部,有留学欧美、日本的工业技术专家,有从北京、天津、上海敌占区投奔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归国抗日的侨胞,有抗日军政大学分配来的青年。1940年5月朱德回延安前夕,任命刘鼎为总部军工部部长。到1940年10月,朱德指出:“抗战以来,我们已收容了一些起码必需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以及部分的机器。”④朱德:《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0日。

要建设军事工业,还需要足够的原材料。由于日本加紧向抗日根据地疯狂进攻,战争频发,加上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根据地弹药等兵工原料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38年12月,朱德与彭德怀在致贺龙、聂荣臻、陈光、刘伯承等的电报中指示:“为增加兵工厂生产,节省制造原料,请各部立即收集弹壳及铁轨、废汽车,除一一五师、一二○师及晋察冀军区直送陕交留守处外,余各部即送总部转延安。如各部有小军需工业,应收集铁轨供自己原料用。各级首长应认真负责检查。”⑤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5 页。1939年2月,朱德、彭德怀、左权又致电各兵团首长称:“现蒋介石已发给我们制弹机,正急需收集大批弹壳及铜,以便制造。接电后请严令各部每次战斗后均应负责收集,同时发动群众收集铜,可付价收买,除晋西及晋西北直送延安外,其余均送总部。此项工作如再忽视,则将来子弹无从补充,望千万注意。”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46 页。

这样,根据地广泛开始进行收集兵工原材料的民众运动。5月,朱德、彭德怀等指示各兵团首长,“晋东南、五台山、山东有计划地建设军事工业,收集弹壳,自造子弹、手榴弹及注意收集购买上述机器、铜铁及其他原料,求得仿造轻机关枪”②《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885 页。。在实践中各级部队形成了五种有效的原材料收集途径:一是通过指标任务命令下达。要求所属部队大量收集钢铁、铜钱、弹壳等金属材料,源源供给生产单位,为自力更生进行弹药补给创造条件;二是实行原料收缴完成情况与武器发放数量挂钩机制,责令各部要将所收集材料分批运至军区供给部,没有完成规定指标不给予武器发放;三是按约定价格从社会收购。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特要求各部队按照一定价格从市场中收买兵工所需原料;四是由政府动员群众收集,并以手榴弹等武器兑换兵工原材料,达到大量收集各种兵工原材料和武装民兵开展广泛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双重效果;五是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捐献兵工材料,保证兵工生产和抗日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大事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25 页。

在军工部的带领下,经过广大兵工专家、员工和群众的一同努力,八路军各军区军工建设逐步取得一定成效,在掷弹筒、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及弹药等兵器生产技术上获得突破。如冀中人民自卫队修械所1938年5月仿造成功捷克式7.9 毫米步枪,因1938年为民国27年,故又名“27 式”步枪。④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编委会:《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内部出版,1993年,第260 页。山东根据地兵工厂1938年5月仿造汉阳造7.9 毫米步枪,还自行设计制造出4 门75 毫米口径迫击炮。⑤王楗夫编著:《抗战时期的11 路军兵工厂》,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5 页。晋绥兵工厂1939年仿制成功中正式7.9 毫米口径步枪,1939年开始仿制生产哈其开式轻机枪。⑥薛幸福主编:《晋绥根据地军工史料》(内部发行),1990年,第319 页。但经过艰难努力发展起来的掷弹筒、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等兵器生产因敌人扫荡封锁、时局动荡、原材料供应困难而难以为继,且严重缺乏弹药。

1940年1月,朱德与彭德怀、杨尚昆致电八路军各兵团首长等,指出:“由于国民党的‘限共’、‘防共’政策,对发给我军的弹药加以限制,估计今后将更严厉限制我军弹药或全不发弹药,子弹缺乏已经成为我军抗战中十分严重的困难”⑦《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937 页。。1941年1月,朱德与彭德怀、罗瑞卿指出:“1941年将是空前困难的一年。切实贯彻彻底的自力更生精神,是战胜民族与阶级敌人的基本条件。……如把补充资财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蒋介石的身上’,则‘是极端错误的’”⑧《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1032 页。。这标志朱德等正式放弃依靠国民政府保障的非现实方案,转向自主生产自主供应的合理路线。1941年3月,朱德等在致彭德怀等的电文中建议后方扩大翻造子弹厂、新建无烟药厂、扩大手榴弹生产规模、开办硫酸厂、拟制造4.7 厘米口径小迫击炮及炮弹等,以满足抗战需要。这标志在敌人封锁破坏的特殊环境下,朱德等正式放弃根据地兵工厂以追求生产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等先进武器的努力,转向生产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等简易武器为主的方案。

这些探索直接推动了中央军委相关政策的出台。1941年4月,中央军委指示,“在与日寇战斗中,枪械弹药之缴获较少,而国民党不会再发弹药,因此我各根据地,对兵工建设应有正确的原则与注意。”强调“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在现有条件下,我兵工建设只能充实我军技术装备,即补充弹药(步机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改善枪械。希望兵工建设把我军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一步是不可能的。”⑨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7 ~8 页。6月,朱德、彭德怀在致各兵团首长的训令中进一步指出:为防御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各军区、军分区、工厂应迅速研究,按具体环境大批制造各种各样的地雷和鱼雷,并普遍的训练部队和游击队民兵使用。”①《朱德年谱:1886—1976》(中),第1065 页。10月23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彭德怀等:“军委拟号召敌后各根据地,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以为武装敌后民众的主要武器。请将你处关于创办炸弹(厂)的经验及其意义、作用电告我们作参考。”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9 页。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措施与日军的疯狂清乡、扫荡和蚕食,中共军队的编制体制、力量构成、战略战术和军械保障等情况面临极大挑战,促成中共关于兵工生产方针的最后制定。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41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系统地回答了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1)在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中央军委就军队结构与武器问题指示称,每个根据地的军事机构应由三部分组成:即主力军、地方军和人民武装(即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主力军应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其工作重心是提高其政治军事技术的质量;自卫队的武器主要是大刀和长矛等;民兵的武器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新旧枪械(快枪、鸟枪)、手榴弹(各根据地甚至各县均应设立手榴弹厂,大量制造手榴弹,分配民兵每人二个至四个)、地雷、土炮、挨丝炮等;同时在民兵中专门进行对敌铁道、矿山、火车、公路、工厂的破坏技术训练,以便开展群众性破坏工作。(2)在兵工建设方向方面,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悬殊与根据地极不巩固的条件下,“大规模建设军事工业及希望新式武器之生产等,都是无实现可能的空想”;“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胜质。假若对于大量生产这种群众性的、较低级、较落后的武器忽视,而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9 页。。其中特别强调,“想要单靠我们自己力量办到有极优良的步枪、机枪,有极充足的子弹,在目前条件下,已是完全空谈,更不必说飞机、大炮、坦克了,因此,只有下决心依靠群众、民兵及部队之抗日坚决性、积极性,依靠全民皆兵,依靠群众性的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同时主力军除炸弹外并积极设法修理枪械与充实自己的子弹,只有这样,才是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3)在兵工建设措施方面,指示要求:第一,不仅主力军应设炸弹厂并积极设法修理枪械与充实自己的子弹,而且地方军及民兵指挥机关亦应在分区及各县设立炸弹厂,以供自己的需要;主力军的兵工厂应在技术上给地方军及民兵的炸弹厂以各种帮助;第二,不惜重金延聘制造手榴弹的工人技师,开办炸弹厂工人技师训练班,培养此种专门人才;第三,搜集铁和硫磺等制造炸弹的原料;第四,炸弹的生产要力求充足,除供给主力及地方武装外,特别要做到民兵每人两个手榴弹;第五,在民兵中普及使用手榴弹之教育,主力军及地方军应随时随地派出干部一次教练民兵和居民;第六,多造各式地雷转给民兵使用;第七,民兵及居民还应尽量采用一切其他落后的武器如梭标、土炮、土枪等,并设法制造;第八,主力军除炸弹厂外并应努力采用黑色火药解决翻造子弹的问题,扩大无烟火药的供给;第九,中央军委特再重复的强调群众性落后武器——手榴弹、地雷、土炮等的重要性。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10 页。

至此,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抗日根据地军工建设的路线方针才真正确定下来,即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悬殊与根据地极不巩固的条件下,根据地兵工建设不应追求生产步枪、机枪、飞机、大炮、坦克的不现实目标,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只有这样,才是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⑤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10 页。按照中央军委指示,陕甘宁边区首先停止了步枪生产,接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终止步枪生产,改为重点生产掷弹筒及其弹药、82 毫米口径迫击炮弹、步机枪子弹和火炸药,并将手榴弹的生产扩展到军分区或地方工厂,一些根据地可以自产无烟药、自制子弹、迫击炮和炮弹等,有效地支持了抗日根据地的敌后抗战活动。到1944年,兵工厂遍及太行山区、晋察冀军区、鲁南胶东军区、冀中军区、晋绥军区,另外,晋冀鲁豫、渤海、鲁中、太行、邯郸、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均设有兵工厂,形成包括枪厂、炮厂、子弹厂、化学厂、炸弹厂、机器厂、煤炭和铁厂等配套的兵工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是:复装枪弹、手榴弹、地雷、黑火药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步枪、手枪、机枪、日式掷弹筒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后期。到抗战胜利前夕,朱德敏锐地感觉到战略反攻对武器装备的新要求。1945年8月6日,朱德致信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现在与敌伪顽战斗时,经常遇到碉堡及运动战中的临时土工作业,我军往往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他建议:近一年内,应做到“每团配属一迫击炮连、小团一迫击炮排之编制,以便应付当前之敌”;“各级首长,应组织炮队,作为组织现阶段的军队的初步条件,将来以迫击炮作基础,转到各种炮的组成”;要配合炮队组建,兵工厂的性质应由目前以修械厂、子弹厂,转到“应以修理各种炮及机枪步枪等并多造迫击炮弹为宜。如能多造,可解决打碉堡的问题”。①《朱德选集》,第184 页。这标志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由生产群众性的基础性武器开始转向主要生产炮弹、炸药等反攻性武器为主的重大变化。

综上,影响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基本方针形成的因素有六:一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演进及其对中国援助的变化;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关系的复杂性;三是抗日战争进程的演进和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变化引发敌人态度的变化;四是中共党内高层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争论;五是中共抗日武装的编制体制、力量构成和主要战略战术;六是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兵工朱德根据地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窗台上的妈妈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兵工精神兵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