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农”服务与农村小学教育对接的路径探寻

2021-11-27 07:16赵文蘶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农农村课程

赵文蘶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1 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应在充分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刻地了解,建设更具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教育队伍。要想真正的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高师院校在师资让人才等方面的输送是一个重要支撑,并且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高校也确实在为做好这一工作进行了努力,而要想真正的实现有效对接小学农村教育工作,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仍是不匹配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学生们真正的关注的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其次,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偏弱。虽然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谈不上顶尖,而实践能力也不强,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水平,那么在“三农”的服务理念下,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就必须有效的对接农村小学教育。

对于对接工作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应具备更加清晰的认识,做好教学梯队建设工作。高校应多培养专业中的教师能力水平更强的名师,发挥其指引和带领的作用,建议在中年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推进“三农”服务并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实现有效对接的主力军,为他们创造更多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条件,而后备力量则是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团队,在传帮带等措施的帮助下,尽快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加速他们的成长速度[1]。

高校的学科教学工作应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对其进行分配,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真正地做到“理论上得去,实践下得来”,应同时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实践技能训练方法来支持这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高校应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感知能力,可与农村小学进行横向的合作,对于彼此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可共同进行研讨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教学中的先进技术和模式进行课题攻关。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应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针对小学基础教育的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小学基础的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可邀请优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为大家一一解答问题,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还应重点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理论能力,采取在职读研、攻读博士、脱产以及半脱产进修等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为教师制定合理并且有一定要求的岗位进修任务,为教师之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和进修打下坚实基础[2]。

2 课程设置管理与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设置课程时应进一步的明确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可建立更多个性化课程,如可操控性课程、微型化课程和系列化课程等,怎样才能保证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对于理论层次应进一步的加深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吸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并且应该多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的训练,多提供实训基地,在实训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进行系列化的教学工作,系统的安排人才培养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对于那些教学理论性的课程,应根据课程作用以及性质的差异对其进行有效划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论的课程体系。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有明确要求,即学生要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开阔的学习视野,同时微观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操作性的课程更加明确了对学生成绩的检测标准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清晰的规划出了每一项学习内容,同时更加具象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了;而微型化的课程内容较少,并且时长更短,但其针对性更强,对于提升学生某些特定内容的成绩特别管用。

同时要想保证课程的建设质量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和保证。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实行“课程负责人”的制度,对于某一个课程来说,课程负责人就是其最权威发言人,无论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授课安排等内容,还是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的考核评价以及教学创新对策等内容,课程负责人都应是具有绝对的权威的,其应做到科学的指导以及全面的统筹和规划这门课程的所有相关内容。

3 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在“三农”服务理念的具体要求下,对于乡村文化以及农村地区的儿童生活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注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要保证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专多能。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当地高校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并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这是实现与农村小学教育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农村与城市相比,其经济发展速度更为缓慢,教师水平也偏低,虽然我国各地的主管部门也相继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来实现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三农”服务的理念下,高校要做到更具特色的专业化建设工作,而乡村文化应是真正热爱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一素质,才能真正的服务好“三农”。

在高校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正确的引领学生的思想文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这一工作决不能弄虚作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文化熏陶和引领的强大力量,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接受乡村文化以及儿童文化,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树立强大的精神理念。第一,对于儿童文化这面旗帜一定要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和正面意义,在高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实践课程的训练中都要渗透进儿童文化的相关内容,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中也要融入与儿童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如儿童的生理特点、学习心理以及生命规律等知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严格地执行。主办与农村儿童相关的文化刊物和课程,如农村儿童文化周刊以及儿童文化研究所等,让高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儿童情怀。另外,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地渗透学生应服务农村的人生理念,让他们更加向往去到农村并且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工作作出贡献。从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确实也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们对于乡村文化是很亲切的,在看待“三农”问题中也通常是不会有什么障碍的。同时在我国很多古代文化衣锦还乡理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不出人头地就不回家,因此,只有他们取得了足够的成功才愿意回到农村面对家乡父老。有一些城市学生对于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本就存在着偏见,他们更向往大城市,不愿意到小乡村工作和生活。由于高校学生存在的这些误解和偏见,高校应逐步提升他们对去往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牵挂“三农”相关问题的意识,激励学生即使是在农村这样的小地方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我国高师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偏弱,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他们进行足够专业技能训练,保证他们真正的符合实战的要求。完善现有的教育实践方式,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确保其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探讨了如何能更好能的实现“三农”服务下高师与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分别从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的设置和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方面来做好“三农”服务下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对接,保证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权利,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三农农村课程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