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省宁阳县西代村为例

2021-11-27 07:16任田君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场村民党组织

任田君

(山东省宁阳县委党校 山东,泰安 271000)

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西代村,是坐落于汶水河畔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现有村民554户,1840人,耕地面积2600亩,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48人。虽然西代村地处汶河平原,土壤肥沃,近十几年也在发展一些特色产业,但是村集体经济仍处在慢车道上,村民整体收入十分有限。而自2019 年以来的短时间内,村庄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8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00元。到2020年底,该村集体分红达到12 万元,社员分红8 万元。这可喜的变化就源自于该村自2019年开始运作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以下简称“西代和”合作社模式。

1 西代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模式的概况

1.1 该发展模式的发展演进史

由于相对优越的水土条件和交通条件,伏山镇向来是宁阳重要的粮食和蔬菜基地,其所辖西代村同样如此。围绕着如何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出最大效能,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自2008 年开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探索土地流转,目前西代村土地流转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在此期间,西代村发挥自身能动性,陆续引进了白云太空蔬菜、佳禾食品、枫盛园林、豪信生物等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了四家家庭农场,培育了四个种植大户,发展起有机蔬菜、彩色苗木、优质商品粮、中草药加工等特色产业,村委会与企业之间主要采取土地托管的形式进行合作。

1.2 该发展模式的具体运作

西代村党组织将“西代和”专业合作社明确定位为生产经营型合作社。全村土地2600 亩全流转后,合作社自己经营320亩,四家家庭农场经营1000亩,四家种植大户经营500亩,其余土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为企业、家庭农场等成员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以及劳动力、农资农机、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有偿服务,还可以为经营主体获取优惠贷款方面提供协助。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民。土地流转的价格目前是每亩每年1000 元,年终时按亩分红。村民可按自己意愿选择为企业或者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打工,再获得一份劳动力收入。

2 西代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初步实现多方共赢

“西代和”专业合作社运行一年多来,各市场主体间责权明晰,形成发展合力,初步实现多方共赢。

2.1 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托管土地、组织农资收购等,西代村做活了土地文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市场风险,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厚了集体经济家底,预计2020年村集体将增收15万元。蔬菜、中药材、苗木、优质商品粮等产业已形成规模,效益明显,成为宁阳高效农业的标杆之一。基于此,2019年,宁阳对上申请的26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就落户西代村,面积2000亩,几乎西代村全部土地都被纳入进来。这一项目的落户必将为“西代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添更强劲的动力。

2.2 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村民以土地入股,与合作社形成股权关系。其收入分为三部分: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1000 元;二是每年凭土地股权从合作社分红的收入;三是从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获取的务工收入。平均每名村民年增收1500元。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也有了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底气和能力。2019 年以来,西代村先后投资387万元,完成了办公场所改造工程、“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提升明显。

2.3 企业、家庭农场和大户从中受益

现在,西代村已经吸引了大大小小14 家企业与之合作,其中大多数成为合作社成员,另外还有4家家庭农场、4 个种植大户。合作社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大大的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投入。合作社配备了专业的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技术、农资化肥、农民劳动力等,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企业和家庭农场使用,使企业和家庭农场可以“拎包入驻”,省心省力省钱。合作社还给企业、家庭农场提供职业农民培训,根据生产的需要,给农民培训科学、科普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据初步统计,自成立以来,合作社已经为这些企业与家庭农场、大户节省了资金30万元。

3 该模式在实践中也遭遇挑战

尽管“西代和”的运行依然在摸索的过程中,很多东西还需要在实践中去完善。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

尽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18年7月1日就正式施行,但是并未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做出更明确的规定,导致实际运营中出现困惑,规范运行仍然缺乏相应制度的支撑[1]。

3.2 “西代和”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西代和”专业合作社村理事会成员对合作社专业知识掌握不足,村级会计没有会计证,做账简单,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定得也比较简单。而西代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是很强,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3 合作社缺乏大龙头企业,效益潜能没有挖充分掘

合作社实力稍弱,名气偏小,难以吸引到更有实力的大企业与之合作,合作社经营形式单一,以种养为主,加工型企业少,深度加工企业更是没有,产品链条短,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居多,造成附加值低、效益低。

3.4 熟练运用电商等渠道进行经营的能力欠缺

现在,西代村也在与本地大商超对接,在田间地头直接采摘、新鲜供货,也在探索在更成熟电商平台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采购和销售。

3.5 合作社融资规模小,上级扶持的力度和持续性有待加强

国家惠农政策资金补贴争取比较困难,往往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基础较差的合作社往往竞争不过基础好的。优惠贷款也是如此。西代村虽然连续几年被评为四星级党支部,但是在争取资金扶持和贷款扶持时往往要和更优秀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竞争,并不占优势。

4 优化“西代和”合作社模式的建议

4.1 把握正确方向,提升“西代和”合作社党支部的领导力

要促进合作社模式良性运行,壮大三方共赢的局面,就要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充分展现核心领导功能。包括政治觉悟方面、民主素质、管理艺术、信息能力等方面还需要实践磨练,需要上级指导,需要外地取经,甚至需要有专门培训。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员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也需要及时有效的业务指导。

4.2 寻求抱团发展,提升“西代和”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

西代和本身村落不大,发展潜能受限,如果能实现与附近村的抱团发展,将很好地解决形式单一、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目前,包含西代村在内的代村社区已有抱团发展的规划,市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带来了两期共250万元的四面采光大棚项目,也是向整个代村社区投放的。但是各村之间结成紧密无间的经济联合体并非易事,需要破除画地为牢的篱藩,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统一支配,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大支部的统一指挥。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上级政府的协调推动引导,探讨能否形成联合支部或者合并村落。

4.3 寻求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更加积极地争取惠农资金、物资、项目;积极对外宣传“西代和”,力争引进一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附加值;为合作社成员争取培训机会,提高专业能力;与科研单位展开合作,持之不懈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4.4 利用好电商平台,将村发展放在更广阔舞台上

做大做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就要想方设法与电商平台对接,而且合作社规模越大,越需要互联网的力量来分散风险、增大收益。可以和农村农业部指定的益农信息社合作,在益农社运转不灵的情况下考虑与京东、拼多多、淘宝等大型电商对接,为西代村发展赢得更大舞台。

猜你喜欢
农场村民党组织
农场假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清华党组织公开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农场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一号农场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