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探析

2021-11-27 07:16杨青云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载体建设文化

杨青云

(衡水学院文传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以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内驱点,是我国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通过文化属性的界定,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发展,通过建构文化驱动的产业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乡村文明、产业兴盛的同步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效率,为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则是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现实载体相结合,加速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效率。本文针对文化助力下的乡村振兴途径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关系

文化助力下的乡村振兴发展体系,需保证文化的产生与衍生,建立在传统民宿文化之上,通过不同文化载体的塑造,对人们形成主观层面的引导。从乡村文化形成机制来看,可将其界定为历史发展下,通过民族性传承,而形成具有自发意义、导向意义的风俗习惯,其代表着人们的一种文化信仰,且可通过不同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在固定区域中彰显出文化所具有独特价值。从乡村文化发展机制来看,其也遭受到一定的低迷时期,在旧社会时代向新社会时代跃进的过程中,部分民宿文化、乡村文化被贴上“旧”的标签,此阶段中部分民宿文化被抹除,进而产生文化断层期。伴随着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价值理念中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以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真空文化涅槃重生,特别是在相关载体的传承下,乡村文化的延续性与弥散性价值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彰显出来,相关部门也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的联动性。通过乡村文化的价值性挖掘,并辅助以行为意识,可作为当前艺术文化体系的建设雏形,并对我国价值观、核心观、思想观等提供有效指引。对于乡村振兴而言,通过乡村文化的导入,令文化“无形”转变为经济“有形”,令文化得以实体化,这样便可最大限度为文化本体进行现实意义的解读,解析出文化与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乡村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属性,是由人们代代相传进行诠释的,然后通过乡村文化进行内容化、实质化展现,弥补乡村文化的真空期,起到文化反馈与文化完善的效用。

2 文化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2.1 树立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方向,提高乡村发展质量

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伴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逐渐与地区民族环境形成高度契合,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导向意义。为此,利用文化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从思想层面、认知层面、推广层面为切入点,令文化全面渗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首先,对人们进行思想层面的转变,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并结合文化载体,保证承接文化发展的各类载体,可充分落实到乡村建设中,进而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令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彰显。其次,对人们进行认知层面的转变。此项工作必须落实到个人,且需要实体意义的转变,充分调动起人们对文化弘扬、经济发展的兴趣点,以此为载体,充分吸引到社会中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为乡村建设提供持久性的资源支持。最后,针对乡村现有的文化传承,挖掘出文化本质与现代化发展所呈现出的关联特点,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衍生提供有效途径,以此来实现文化层面的弘扬,对乡村人们的精神思想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满足乡村发展的侧供给需求。

2.2 加速乡村文化自信体系的建设,提高乡村发展效率

受地区因素的限制,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特点,但从整个文化视域而言,文化本质则代表着现阶段乡村文化的一个导向标,以意识形态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在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下,可冲脱出传统文化的局限,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的可读性与传承性。为此,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文化传承意义、完善执行体系,以建构出更为全面的文化自信体系。在文化传承方面,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微观解释,且在不同地区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文化所产生的价值效用具有一定差异性,为强化乡村建设的特色性,可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载体进行保护,并积极催发出传统事物在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价值效用,然后通过品牌宣传界定出不同文化角度下,乡村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令民众真正实现思想深处的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在强化文化传承意义方面,应在是内在驱动的支持下,通过外部框架的调整,对乡村文化进行市场化定义、行政化定义,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深度分析出不同资源属性下,文化与经济在乡村发展建设中的意义,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正确指引。最后,在完善执行体系方面,政策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基准,并应将其建立在文化展示载体、乡村建设载体之上,以保证乡村发展中不是以固态的文化为支撑,而是通过活态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全面渗透的效果,以此对乡村文化进行弘扬。

2.3 强化乡风文明氛围,健全乡村文化振兴格局

乡风文明属于乡村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下,为进一步挖掘出文化在乡村发展中呈现出的助力属性,可建立宏观的乡村环境,为后续乡村规划提供驱动力。第一,应对乡村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人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理念,养成尊老爱幼、勤俭以德的淳朴民风,以通过日常生活对民众文化进行解读与传播。此外,还可利用乡村文化属性,制造出代表文化的艺术作品,将文化观、价值观等聚焦到作品中,增强民族产品的认知度。第二,应对具备代表性的文化内容进行拓展,提高乡村文化的应用度。通过界定出乡村文化与社会发展事务呈现出的关联属性,界定出不同运营模式下,人文道德产物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对乡村文化进行价值界定,以发挥出不同文化载体含有的本质意义,为乡村发展提供内驱力。第三,利用民众组织,对承接文化弘扬与发展的个体提供基础保障,然后结合奖惩机制对人们进行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激励,以提高实际发展效率。

2.4 建设乡村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支柱,提高乡村发展质量

乡村建设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所在,通过乡村各级经济体系的完善,对整个地区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令城区发展过程中,可遵循相应的经济法则,与城市规划发展目标达成一致。首先,应针对当前发展模式建构出立体化的制度举措,保证各项制度可精准的落实到乡村发展过程中,起到文化保护与文化输出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将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社会发展体系中,并结合城乡发展规律,提高文化保护与振兴规划之间的契合性。此外,应针对制度设定相应的文化考核机制,提高文化在地区发展中的权重比,令各项管理任务可精准的落实到城乡一体建设中,以此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撑力量。其次,针对乡村发展建设文化产业支撑,在承接经济运行的文化载体中,充分发掘出乡村所具备的文化类经济产业,并结合农村现有的生态环境,加速旅游经济格局的建设效率。这样在特色型旅游项目的建设下,可提高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为相关资源的导入提供有效途径。最后,必须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区域发展属性,对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等进行招聘,进而提高乡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农村地区的建设提出更高基准,在保证农村地区生态资源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完成城镇化推进,应从文化层面入手,分析出不同视域下,乡村文化与乡村规划发展所呈现出关联性,并结合法律制度、文化属性、民俗习性等,建设出全方位的旅游规划机制,保证各项发展工作的落实,正确服务于乡村建设中,以提高乡村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载体建设文化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