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特征的田园养老需求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1-11-28 10:24章佳婕王佳琪
绿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田园养老老年人

徐 亮,章佳婕,王佳琪,胡 牮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1 引言

田园养老是一种以自然田园景观和休闲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居住、游憩、农事体验、观光等综合体验的一种积极养老模式,旨在让老年人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安享晚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4%,占全球老年人口的近22%。新一代老年人具有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其养老需求也不断呈现多元化和动态化[1]。田园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逐渐兴起,其环境布局、服务设施、生活氛围能否符合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田园养老认知度以及养老需求等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为田园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相应的优化建议。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2020年7~8月,调研组在浙江丽水市莲都区、景宁畲族自治县、青田县以及浙江诸暨市随机抽取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首次调查。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或视力差等原因无法独立完成问卷,则由志愿者协助进行作答。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调研组于2020年9月联系志愿者在北京市抽取一批老年人进行了再次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0份。

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深入调查。问卷采用自制的《老年人田园需求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老年人的基本资料(比如性别、家庭住址、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二是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比如情绪状态、行为习惯、心理需求等);三是老年人对田园养老的认知度(比如了解程度、吸引因素等);四是对田园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和居住类型的偏好。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26.0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及背景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94名(占55.3%),女性76名(占44.7%);城市居民62人(占36.5%),城镇居民74人(占43.5%),乡村居民34人(占20%);已婚136人(占比达80%),丧偶20人(占11.8%),离婚或再婚14人(占8.2%);健康状况大多良好(占75.9%)或生活能够自理(占23.5%),仅个别处于生活半自理状态;大学以上学历45人(占26.5%),高中学历56人(占32.9%),初中及以下学历69人(占40.6%);过去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62人(占36.5%),企业职业36人(占21.2%),农民40人(占23.5%),此外还有部分工人、个体户或无业;经济状况具有差异性,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为62人(占36.5%),300~5000元为33人(占19.4%),1000~3000元为48人(占28.2%),1000元以下为27人(占15.9%);主要收入来源不一,97人主要为退休金(占57.1%),32人为自己劳作(占18.8%),28人为养老保险(占16.5%),另有13人主要依靠儿女供养(占7.6%)。

3.2 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参与此次调查的老年人心理状态普遍较好,生活满意度总体较高,精神生活较为充实,但仍然有33.5%的老年人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多数老年人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通过参加活动、聊天倾诉、亲友陪伴等方式进行调节。老年人喜欢的社会活动呈现多样化,其中33.5%的老年人倾向于锻炼身体,23.5%表示倾向于打牌、下棋、广场舞等休闲娱乐活动,12.9%选择读书看报等学习活动,11.2%倾向于参加退休党支部、老年大学等老年活动,但也有18.8%表示不喜欢参加活动。老年人对参加社会活动存在诸多不满因素,根据选择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场地或设备不足、交通不便、费用不足、信息不充分、安全性不够。

从养老需求方面来分析,有61人选择了精神慰藉(占35.9%),55人选择了经济保障(占32.4%),50人选择了医疗保障(占29.4%),另有4人选择了生活照料(占2.4%)。由于此次调查相当一部分问卷是在线上进行,而能够较熟练使用网络的老年人通常文化层次较高、经济状态较好,这类老年人更看重精神慰藉和医疗保障。但依然有部分老年人无职业或收入较低,这部分老年人更多考虑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问题。

老年人希望在住处附近增加相关设施,60人选择公园(占35.3%),50人选择老年活动室(占29.4%),29人选择医疗服务中心(占17.1%),另有少数选择了商场、银行等;从养老方式来分析,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41.8%的老年人最希望与子女同社区居住,26.5%最希望与子女同住,另有21.8%的老人表示更倾向于入住养老机构;从养老机构的吸引因素来分析,许多老年人认为首要因素在于居住舒适(占28.2%),其次是服务管理水平好(占24.1%),此外文娱活动丰富、环境优美、费用合理、交通便利等也是较为重要的吸引因素。

3.2 田园养老认知度与吸引因素

从老年人对田园养老的认知度方面分析,83名老年人表示目前不知道田园养老(总调查总数的48.8%),75人表示听说过(占总调查总数的44.1%),12人表示对田园养老有所了解(占7.1%)。大多数老年人喜欢田园生活(占66.5%),调查发现来自城市但生于乡村且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尤其愿意选择田园养老模式,许多人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加强对田园的眷恋。另有少数老年人表示不喜欢田园生活,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选择“不喜欢田园生活”老年人并非不喜欢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而是担心乡村地区的生活、娱乐、医疗等各方面设施不完善。

从田园养老的吸引因素来分析,吸引老年人选择田园养老的因素依次为健康养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8.2%)、亲近自然(占65.9%)、安静生活(占55.9%)、花园式环境(占47.6%)、参与田间劳作(占37.6%)、饲养活动(占21.2%)。说明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渴望在舒适、亲近自然的良好环境中健康养生、乐享银龄生活。从景观环境角度分析,老年人根据自身审美偏好,对田园养老社区景观元素的选择频率由高至低为:青山绿水(比率为80.6%)、菜园果园(比率为61.8%)、植物花卉(比率为45.3%)、农家小院(比率为44.7%)、田园稻谷(比率为35.3%)、农家饮食(比率为27.1%)、民俗活动(比率为20.6%)、家禽动物(比率为16.5%)。

老年人喜爱的田园养老活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散步、跳舞、太极拳等健身活动是(占调查总数的67.6%),第二类是下棋、喝茶、聊天等休闲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8.8%),第三类为看书、看报、看电影、唱歌等娱乐活动(占调查总数50.6%)。少数老年人对剪纸木工编制等传统技艺或田间劳作体验方式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3.3 配套服务设施及居住类型

老年人认为田园养老社区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根据调查,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医疗养生设施(选择比率达75.9%),其次为休闲娱乐设施(选择比率达68.8%),景观绿化设施和运动健身设施的选择比率也都达到了63.5%,而餐饮服务设施选择率为51.2%,文化学习设施为47.1%。

就田园养老的居住类型而言,老年人偏向3~5人居住的邻里小院(占调查总数的60%),其次是独门独户小院(占调查总数的22.9%),最后为集体居住的养老公寓(占17.1%);对于居住规模,大部份老年人认为不必过大,但要舒适宜人,同时方便生活和服务;除了卧室、卫生间等基础配置,老年人还普遍希望田园养老居住单位有厨房、客厅、餐厅、阳台等配置,少数人希望增加宅旁耕地;对于田园养老的建筑形式,老年人普遍希望传统的中式建筑或简约的现代建筑(分别占46.5%和37.1%);对于建筑层数,大多数老年人选择2—4层或1层(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7.6%和27.1%),仅少数人选择7层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5.9%)。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对田园养老的政策支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党中央出台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是作为新田园主义理论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探索模式,是“农业+文旅+地产”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方式。中央相关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田园养老模式的发展。然而,完善田园养老模式、创建适老化田园综合体是一项建设周期长、难度大、牵涉面广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非某个企业或社会力量能够独立完成[2]。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瓶颈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加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育,以便为田园养老的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撑。

4.2 加强对新型养老观念的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形势所迫,发展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或异地养老的接受度较低,26.5%的老年人仍然希望与子女同住,41.8%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同社区但分开居住,21.8%的老年人表示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比起传统的机构养老,田园养老模式依托于田园环境,融入农耕文化,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的许多身心需求。但目前田园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老年人对该模式也并不了解。根据调查结果,老年人普遍喜欢田园生活,但并不认同异地养老,同时担心乡村地区各方面设施落后。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子女都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对于机构养老尤其异地养老并不十分接受。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型养老观念的宣传,让老年人认识到适宜的养老环境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将老年人送到健康养生、亲近自然的田园养老社区中一样能够体现子女的孝心。

4.3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身心功能开始逐步衰退,加上离开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变化或子女离家等因素,容易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部分老年人甚至自我封闭。调查发现,精神慰藉是排一位的养老需要。因此,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营造适宜的田园养老环境,满足老年人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审美需要、被尊重需要等。在增强生活环境安全感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娱乐、志愿活动、老年课程、趣味运动会等,帮助老年人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促进交流、丰富生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设置符合老年人审美需要的景观元素,比如青山绿水、菜园果园、植物花卉,营造花园式环境;根据老年人渴望创造价值、老有所为的心理需要,将休闲农业嵌入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适宜个性化种植的耕地,定期举办采摘活动,不仅能用于制作养生餐饮,还可赠送给子女或客人,享受田园之乐[3]。此外还可让老年人根据自身特长参与田园养老社区管理,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发挥余热、奉献社会[4]。

4.4 完善适老化基础设施建设

田园养老社区的安全性、舒适度和清洁度以及配套设施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享受生活的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但乡村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往往难以满足。在本次调查中,部分选择“不喜欢田园生活”老年人,实际上是担心乡村的生活、娱乐、医疗等设施不完善。其中,老年人认为医疗养生设施是最为迫切的。田园养老社区需要设置在交通便利、方便就医的地方,而且社区内部要有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保证老年人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治疗。与此同时,围绕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需求,田园养老社区要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休闲娱乐设施、景观绿化设施、运动健身设施的规范管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对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休闲景观区进行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体验[5]。在此基础上发展智慧田园养老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将智慧健康养老融入田园养老[6]。

4.5 合理设计田园养老内外环境

在对田园养老内外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安全需要、审美需要、归属需要等[7]。调查发现,居住舒适度是田园养老社区吸引老年人的首要因素。就内部环境来说,房间内部以暖色调为主,重点考虑安全性、舒适度、潮湿度、通风性、采光性等。在保证具备卧室和卫生间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置厨房、客厅、餐厅、阳台以及宅旁耕地。而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要根据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园林绿化等因素合理选择田园养老社区位置,精细化设计公共空间尤其是无障碍设施。景观元素优先考虑青山绿水、菜园果园、植物花卉,有条件可设置农家小院、田园稻谷、农家饮食、民俗活动、家禽动物等。居住规模不必过大,建筑层数一般不超过4层,根据老年人身心需要和经济水平设计3到5人居住的邻里小院或集体居住的养老公寓,充分利用老年同辈群体资源,进行结伴互助型养老[8]。同时采取单间或套间的居住形式,给予一定的个人空间,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自主性、创造力及自我效能感[9]。

5 结语

田园养老作为一种关注老年人回归田园生活需要的新型养老模式,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田园养老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为薄弱,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综合需要。针对现阶段田园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根据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养老需求提出优化策略,为田园养老社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同时促进老年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田园养老社区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以满足老年人实际的养老需求为基础,使田园养老社区切实发挥作用,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猜你喜欢
田园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