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探析

2021-11-28 15:16高理想杨使兵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段教学资源思政

高理想,杨使兵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琥珀中学,安徽 合肥 23006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2019年3 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思政课教师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现实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等层面进行探究,合力建设好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体化”是这么定义的: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那么我们可以把思政课一体化理解为:按照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要求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安排,把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整合为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即各学段既要“守好一段渠”,又要“奏好协作曲”。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

在目前思政大环境下,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发挥思政课协同育人效能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既必需又紧迫。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其重点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业,是建设者、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破坏者。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思政课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这既是由思政课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又是由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要求所决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由多个特点鲜明、彼此独立而又彼此衔接的阶段构成,那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因此,思政课应该按照学生每一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以贯之地开展,既要关注大学阶段的“拔节孕穗期”,也要重视小学的“播种期”和中学阶段的“育苗期”,在不同学段提供最适合他们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思政养分,使各学段思政课形成相互融合、无缝链接的有机整体,使各学段思政课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奏好立德树人的协作曲。

(二)合力担好铸魂育人之责的需要

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政课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核心课程,是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灵魂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青少年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灌输的主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思政课职责之一就是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外化于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坚持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效能能否真正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取决于各阶段思政课之间能否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发挥整体最大合力,合力担好铸魂育人之责。

(三)协同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多年来,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呈现出积极向上、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状况。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小学阶段思政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现象依然存在;中学阶段思政课因考而学、为考而教的情况较为凸显;大学阶段学生关注所学专业课程和技能,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甚是常见。

《意见》指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如何化解上述难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曾谈起他初中时上思政课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责任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如果每一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都能以此为导向,不断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假以时日,这些种子不断吸收养分,萌芽、扎根,最后定能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因此,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的接续性、贯通性,解决好所教内容与阶段性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意思、真相信、终身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育人目标一致

目标昭示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不同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可见,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这种性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而且不能取代的。不同学段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不尽相同,情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的思政课所担负的“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使命和责任是相同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2]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使思政课课程内容一脉相承、层层递进,体现纵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水平和成效。

(二)教学内容连贯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的时代使命。大中小学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分学段教学的任务,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层层递进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具体来看,小学阶段思政课内容重在思想启蒙,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确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志向;中学阶段思政课内容重在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引导学生在面对道路、国家、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时能够有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在价值塑造,更加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挖掘,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真正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困惑,使其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报国行动中,在投身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三)教学方法递进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深入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是一个螺旋式提高的过程。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思想认知特征、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思政课教学来说,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教育,教师可通过展示形象的爱国图片、播放感人的爱国动画、讲述生动的爱国故事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学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教育,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来开展适当的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发芽;大学阶段重在理论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等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科学思辨来加深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做到以理服人,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让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撑。

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贯穿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伴随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依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三方联动、协同推进。

(一)共建沟通平台

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教师“各扫门前雪”等问题大量存在。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平台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一,共建教学沟通平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时有效的沟通受时空限制,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沟通平台将为其提供重要媒介。线上:常态化和日常性沟通相结合。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和定期教学研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日常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找准各学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线下:打通互相听课平台、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本学段思政课教师可直接深入其他学段思政课课堂,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也可通过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观摩活动,以消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因为对彼此教学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教学衔接裂痕。其二,共建科研沟通平台。建立健全科研沟通合作平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科研沟通平台。如开展规范化的学术沙龙、召开研讨会、开展课题联合申报等活动,以课题、项目为抓手,科学分析不同学段学生思想状况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没有充足优质的教学资源做保证,即使是再完美的教学目标也会大打折扣。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共享教学资源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其一,整合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思政课教学资源包括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教学名师、教学基地、图书馆书籍资料、学校网络资源等,隐性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校文化等。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把显性和隐性资源有机统筹起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积极搭建完善开放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桥梁,不可或缺。大中小各类学校要主动作为,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思政课教师开放使用通道,使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能畅通地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

其二,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高效获取各学段教学资料,便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与其他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其建设要遵循政治观点正确、坚持育人导向、权威专业、富有时效、多样呈现等原则。一是打造涵盖各类专题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教学资源可以以资源包方式呈现,如专题教育、微课、慕课和针对学生的在线学习任务与课后拓展等;二是打通线上线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利用和开拓思政课实践资源。如线上共享优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线下面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和资源,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三)共备思政大课

学生是某一学段的学生,思政课是某一学段的思政课,而教育教学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工程,因而,不同学段思政课发挥合力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发挥合力、实现学段间无障碍沟通,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是必要和必需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

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和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有关。因此,形成系统完备的备课机制是消除教师对不熟悉学段“教育焦虑”的关键。第一,“面对面”集体备课。由高校建立思政课教育教学基地,由专人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会、交流会,组织开展校际间听课、说课、评课,观摩公开课、名师示范课,通过共备一堂思政课,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的机制,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从“背靠背”到“面对面”。在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激发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第二,“云端”集体备课。首先,可以依托先进技术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个便捷的网络备课平台;其次,利用网络平台推动集体备课提质增效。如可以就思政课教师比较关注的“怎样上好开学第一课”“如何调动 00后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思政课如何和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等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并通过名师教学展示、疑难问题共同交流、专家针对性答疑解惑等环节共备一堂思政课。可以鼓励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构建课程、传递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集体来解决影响思政课有效性的难点。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类微信公众号实现思政课教师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地实时集体备课和信息获取,实现不同学段之间教学数据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总之,无论是“面对面”集体备课还是“云端”备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同备一堂课,不仅可以教学互鉴,还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表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和期待,彰显着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又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土有责”“守好一段渠”,又能相互衔接,“跑好接力赛”。[3]

猜你喜欢
学段教学资源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