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30 08:07陈艳芬何新王国恩张彦魏玲王晖唐春萍聂克龚梦鹃
药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药理学人生观中医药

陈艳芬,何新,王国恩,张彦,魏玲,王晖,唐春萍,聂克,龚梦鹃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1]。因此,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长远目标也可以说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实现强国目标。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2],其中包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有机结合的桥梁学科,既是推动中医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高校也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地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药学人才是我们团队近期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和讨论,结合近年来我们在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修订教学大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争按照“金课”的内涵和标准建设课程,切实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注意渗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常常给大学生带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讲坛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3-4]。除了思政课要倡导,在专业课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多个侧面陶冶学生爱国之情,促进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尤其是在建党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通过一些重要历史事迹的关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大学生奋斗的方向标。例如我们在中药药理学绪论中,通过讲述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通过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引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介绍,生动地给学生讲科学人生观的特点,为什么要以及怎样树立科学人生观,从而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此外,当今社会人的利益和需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年轻人受外界影响有可能会表现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守信用、公平竞争、诚实待人、廉洁奉公等道德原则,坚持育才和育德紧密结合。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一些典型事例,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渗透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源远流长,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而高等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5]。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很有益处。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尤其是在中药学专业大学生中,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机制的一门学科,学科的重要特点是遵循中医药理论[6]。因此,在我们团队的教学过程中一贯比较重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并注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授课中,我们通过中医阴阳学说和道家思想的介绍,详细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带动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具体各章节的授课中,除了注重中医传统功效的关联性分析,还通过简述黄帝、扁鹊、张仲景、葛洪等中医药名家典故,通过讲述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明星事件,通过介绍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来龙去脉,通过详述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激发学生从热爱中医到研究中医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职责与目标[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包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有机结合的桥梁学科,本身是一门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课程,因此,我们团队一贯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内中药药理学课程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鉴于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我们团队本着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多元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提出构建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毒理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原有中药药理学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整合改革,实施了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医药院校相关专业普及中药毒理学课程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既促进学生药理、毒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少促进作用[8-9]。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不断与时俱进,采用与信息化时代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慕课、微课在我们课堂内外逐渐推广应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课堂内外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精神。例如在课堂讲授活血化瘀药时,我们通过清代著名医家力主革新的王清任的事迹,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创新。在实验课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组自由开展设计性实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鼓励学生在科学人生观指导下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动机、浓厚的创新兴趣,最终成为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之外,我们通过积极带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在我们教学团队中,有多位教师指导大学生主持的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攀登计划,多位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和获得竞赛奖项。此外,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是高素质医药类学生的必备条件。一流本科教育从现实需求看不能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10]。为此,我们团队近两年在中药学专业还成功开展了中药药理学双语教学,以期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我校中药学是国家级一流专业,而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在知识传授中有效地实施价值引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未来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探索更加适合于本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式与方法,培养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和中医药振兴的伟大责任、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药理学人生观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玄参-麦冬药对治疗焦虑症作用机制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药理学教学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