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2021-12-01 10:46何思彤左振鹏杨紫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少数民族民族

赵 山,何思彤,左振鹏,杨紫豪

(1.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同时又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分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以西北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最为独特和多样。相对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要面对远离家乡、走向新环境的陌生感,还要面临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不同的冲击与影响,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影响,因此,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模型,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潜在动机机制与预期行为方式,对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新环境、顺利开展学习与生活、构建和谐包容的民族关系、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优势互补、推进我国民族政策的落实具有实践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特点的研究数量在近些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研究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量化研究,旨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质化研究也引起了重视,但在样本构成上,以单一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较少,更多地将视角放在多民族大学生上,针对大一新生的研究居多,横向研究较多,采用纵向研究的较少,这不免会导致研究在适用性上存在缺陷。同时,文化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地处于类似于“背景板”的角色,即没有人会完全地否认其对人的影响,但是准确地表述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起到作用时,又是含糊不清的。此外,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视角研究心理特点及健康问题并不少见,大多数的研究者会将着眼点放在跨国学习的学生身上,包括两类,其一是外国留学生在国内的心理适应与特点上,其二是即将或已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受到外国文化影响时的心理特点及状态。在视角的采择上更多视国际间的文化为“跨文化”“多元文化”,对于本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心理的研究较少。正如国内研究者指出的,任何教育形式中都包含某一民族的烙印,心理机制更是如此,不能摆脱特殊文化对人的影响[1]。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整体趋同性

在早期的研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或多或少与汉族大学生存在差异[2,3],有学者以新疆地区为例,指出新疆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4]。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加上近几年来户籍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得以进入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这一差异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上述类似的文章都是站在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讲,其视角是以“小聚居”为主,而从更宏观的维度来说,我国少数民族更多是以“大杂居”的形式出现,相对前者来说,后者在心理特点上则呈现出与汉族大学生在整体上的趋同,有学者以回族为例,指出长期混居在城市中的回族大学生相比于维族、藏族来说,在认知方式上更近似于汉族大学生[5],因此长期与汉族混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呈现出与汉族大学生的整体趋同性。而其他仍保持本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是说不受趋同性的影响,而是在上大学之初相对较少,随着大学教育的进行,趋同性的特点会逐渐表现出来,有研究者分析了从大一至大四,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不难发现其中的很多趋势与汉族大学生相似[6]。

(二)多元文化关联性

在已有研究中,多数都会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区别于汉族地区文化为前提条件,这样研究对于辨析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够起到帮助,但这个前提对于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偏见,要么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主要视角,侧重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忽视了其他文化的益处。要么就以汉民族文化为视角,侧重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新文化的适应,潜在的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次一级的对象来看待。上述两种观点均从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对人的影响,因而具有各自的弊端。有研究者指出,一元文化主义对于文化的融合、文化的传承、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了阻碍作用,由此“多元文化主义”应运而生。“多元文化主义”旨在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多民族文化的统一与融合,在方法论上,强调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内聚性,尊重文化的差异性[7]。

(三)自我意识强烈

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正是与社会规范相协调、自我意识渐趋完善的时期,在此期间对未来的规划,自身角色的认识会逐渐定型。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民族大学生相比,往往多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标签,特别是得知周围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自身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周围人对整个民族的认识时,会意识到自身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他人的评价与考量,在增强对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更激发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为注意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意识[8]。由于我国各地高中教学规划的不同,有些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之后,在学习适应上存在困难,与学习基础较好的汉族大学生相比,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知识,而传统的思维方式会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时产生更多困惑[9],这更加激发了其获得自我肯定的追求,在学习动机上会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实现成功成才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强的自我意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适应困难

适应困难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在这一点上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样的,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与生活文化适应困难。国内以在内地学习的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的研究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学习时出现的适应困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幸福指数低、学习自主管理性差四个方面[10]。与其他以汉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作比较可以发现,学习幸福指数低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方面,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体验过学习资源缺少的环境,加之思维方式比较传统,对于学习成才道路的认可程度高于汉族大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从少数民族中学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往往需要学习更多的内容,这使得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努力与收获不成对比,在付出一样或是更多的努力后成绩反而不如汉族大学生,这也是导致学习幸福感较低的原因之一。在生活文化适应上,相比于汉族大学生,拥有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需要适应地区差异外还需要适应语言的差异,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维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具有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语言使用的不同会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被孤立感,最显著表现形式是学生自发组织同乡会或类似具有相同性质的组织,在这类组织之中他们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缓解适应性不良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也是生活文化差异的一种,最普遍的就是在饮食上的差异,不仅仅是饮食禁忌上的差异,饮食口味、饮食文化、饮食习惯也是差异的重要表现。

(二)人际交往困难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与汉族青年一样的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但是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从动机上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人际关系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个人世界之中,更期望在新环境中获得支持与肯定。但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环境中,与动力相比更多是阻力。特别是语言与文化的冲突,原本固有的偏见将各民族大学生分割为各自的小团体,但小团体中的成员并不能像室友或同学一样能体会到自身生活节奏、专业学习上的困难与挑战,往往会导致能沟通但是不理解,或出现能理解处境,但在深度沟通上存在阻碍的尴尬情景,加之青春期常常会产生人际敏感与羞怯,以上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与稳定常常面临困难。

(三)情绪体验困惑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自卑等负性情绪较多、情绪稳定性较差、情绪自控力较差[11]。其中自卑情绪及相关的负性情绪体验中,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最为突出[12]。自尊是个体渴望得到他人与社会认可的情感体验,自卑则与之相反,是未获得或失去他人及社会认可的情绪体验,这两种体验的动态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情绪体验。一方面,初入大学时,发现周围与自己具有相同背景的人并不多见,因此产生出强烈的本民族认同与民族保护愿望;另一方面,在日常活动与社交中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较少会有与本民族相关的活动,更多的是融入强势文化的活动中。另外,在学习上也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满足自尊心,更无法表现出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与特殊性,以及认真学习的同时收效却不如预期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受到打击后表现出自卑的心理,这两种矛盾心理及相关负性情绪体验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的主要部分,而这样不稳定的情绪构成,加剧了情绪本身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家庭背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长期负性的情绪体验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比较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业预警、退学等负性生活事件发生。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对策建议

(一)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定论[13],而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显著的好于汉族大学生,但是参与学校心理咨询的状况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与率是低于汉族大学生的参与率,特别是当了解到心理教师为汉民族时,这种现象更为显著[14]。对此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与帮扶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困惑时主动运用校方提供的心理指导与帮助,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组织以多元文化为导向的校园活动

在前文的讨论中,文化元素的缺失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矛盾心理的重要方面。现有的校园活动主要是希望面向更大的群体,组织更具有普及面的活动,较少提及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专门提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校园活动就更少了。对此,在组织校园活动时,应更多的考虑到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活动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与当地汉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以多元文化为导向,推动文化显现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表现自身优势与特点。

(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实现去标签化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部分大学在教学规划上会做出一定的倾斜,这样的规定出发点是极好的,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利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期待获得优异的成绩并获得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与尊重,但是有倾向性规定之后,学生付出努力的被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策的倾斜会潜在地形成负性标签作用,会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印象,从而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四)重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经历教育资源短缺的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往往更多地将学习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并形成一种执念。长此以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现有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更多是以普通大学生为导向,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意识地从更多角度解读未来的就业取向,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将学业成就僵化为自己的执念,不会多角度审视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一旦学业追求不成就会导致出现自卑、自闭等负性心理体验。因此,在职业生涯指导与规划过程中建议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注重引入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宽视角职业生涯规划。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