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探究

2021-12-01 10:46韩尚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创体系大学生

韩尚轩

(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1]”青年人才只有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路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地方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刻不容缓地将创新创业精神纳入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高校的艰巨任务,更是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发展意义

(一)不忘初心——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精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当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此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走创新之路。创新型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世界性战略资源,必将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举措。这也是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初原因。因此,地方高校的办学体系需要创新作为指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

(二)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通道便是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下的知识、技术、资本竞相角逐并释放潜能。地方高校的知识与技术需要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速度,依赖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下的知识成果转化。此外,地方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及服务社会,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改变择业观念,转变思维。在地方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创新创业土壤,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施展个人风采,探索自主创业道路。

二、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 年9 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明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国家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自主创业创新的政策[3]。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能的青年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肩负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构建,小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氛围,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发挥的作用,需要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持,相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业文化提供良好依托与施展空间,进一步滋养体系运行机制。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出了新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对高校内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在教学体系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以致用“第二平台”,只有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将实践教学融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才能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具备一定系统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高校在实践教学开展层面,主要集中于竞赛及创新项目,距离满足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还很远。由于各专业的特点及差异性,导致不同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也应该多样化。事实上,许多教师仍满足或围绕于课堂基础之上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积极性及创新性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应该涵盖具有创新指引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具备一套合理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文件,以及相应的平台建设及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作为服务保障,这不仅为实践教师做指引,为学生把握方向,同时对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发生随意性较大的情况起到一定制约作用,也对学生在实践教学里的个性化创新发展开辟有效途径。

(三)实验课程属性单一化

从专业实验课的属性来看,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开发性的实验较少。课程属性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里的逻辑关系及实践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创业视野,更有利于学生在现有课程类型中挖掘培养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为有效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活动开展轻活动实践”现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地方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监控力度,建立科学的与理论教学紧密契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4]。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作出重要批示[5],要求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课程设置也正在逐步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角度、资源配置层面、平台建设角度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有限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创业热情、创新意识,积极发挥实践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着眼点,通过科学方法积极引导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因教育资源的缺失失去自主性。而优良的师资力量是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普遍构成单一、缺乏既具备充足的基础知识又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团队;同时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有些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是从其他学科分化出来的,而这些教学在专业性方面不单有一定欠缺,同时在研究方向上也会侧重于自己的主修学科。在实践经验方面更是缺少敲打与经验,因此对实践教学的开展质量存在一定影响。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认知存在失衡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及经济发展环境,对未来发展趋势应具备一定前瞻性。因此,学生与老师都应具备勇于开拓的勇气、前卫的创业理念及精准的决策力度,同时对未来的发展保留大胆的想象与可拓展的空间。然而事与愿违,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保守及很多双创教育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完全处在被动位置、对课程内容丝毫不感兴趣”的现象。此外,由于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标准着重于商业价值层面,这也导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也受到功利性局限,进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创业素养,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有待完善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延伸,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堂理论知识,离不开实践活动平台发挥的作用。实践活动平台是高校与社会的连接点,是施展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模拟场所,也是增强高校学生创业积极性与信心的重要路径。由于地方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观念保守,导致实践基地及平台建设趋于形式化。创新创业实践的结果仅体现在竞赛、报告指导上,而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存在偏差。此外,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短缺也对平台建设的覆盖面造成一定影响。

五、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探索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的综合培养与改革。培养及构建以“四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及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提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来看,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有力的切入点作为指引,所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际情况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多样化”为目标,不断坚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设置科学、结构合理、面向应用、注重实践、讲求创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探索并实现“四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预期目标。

(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三级七类”课程体系

“三级”指校级、省级、国家级,“七类”指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核心课程、精品资源课程。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实验类课程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元性实践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不断应用与深化,同时也有助于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合,进而促进人才培养建设,为教学内容及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理论指导。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

地方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努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水平。扩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由于创新创业的根本是实践课程,故要进一步重视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及专业素养的提高工作,地方高校可以鼓励广大教师通过进修、访学等形式提高层次及业务水平。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进入企业体验创业环境及创业过程,对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有一定的科学认知,以丰富其实践经验,对大学生进行更专业的指导。最后,实施“名师工程”,地方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组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团队,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联合互动共享,进而有助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形成。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校内校外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依据“四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努力打造“四能力”为核心的培养平台,拓宽理论、实践教学活动,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模拟实验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领悟创业的风险,培养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以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并完善大学生竞赛管理措施和指导教师激励政策的方式,出台“一院一赛”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学生参赛范围,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

猜你喜欢
双创体系大学生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