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2021-12-01 10:46郭华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志愿学院专业

徐 源,郭华瑜,方 遥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1-2]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大学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发生类似今年的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大环境中,更有助于发挥育人功能,更易为大学生接受,成为关爱他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做出贡献。因此,对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展开探讨,促进此项工作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思想引领,服务大局

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开展,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中充满活力、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群体,这一群体通过自己的力量、自身的努力促进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然而,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当代“90”后“0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缺失,在理想信念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要注重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思想引领。

(一)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作为党在高等教育战线的前沿阵地,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志愿服务的方向,突出思想引领。高校志愿服务应紧扣时代主题,呼应社会发展,注重实践,形式多样,从而有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3]基层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提升社会责任感,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知识体系,从而打下成长成才的良好基础。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要让大学生志愿者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党的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为人民服务”对志愿服务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志愿者在服务中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家国情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则是志愿者服务、成长的动力源泉。[4]具体实在的志愿服务行动与伟大的理想追求密切结合,在志愿服务中真正体现党的宗旨意识,自觉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会切实让大学生在服务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道德素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务中。

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学院党委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引领作用和带头作用。围绕立德树人任务,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涵盖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工作水平,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水平学院建设,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学院根据上级部署积极开展学生党员“星火计划”,明确每位学生党员都要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中,培养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并善于从大局上考虑问题,胸怀大局、服务大局;引导师生树立家国情怀,深入基层,融入社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二、结合专业特色,服务社会

高校志愿服务要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专业特色,打造有高校特色的志愿服务。要在志愿服务中,积极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用结合,既服务社会,又提高专业水平,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深化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如城乡规划类专业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类专业学生参与周边环境整治,医药类专业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等。结合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也有更持久的动力,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在志愿服务中,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被真正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了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了理论学习效果。同时,在志愿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又会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回过头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思考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主动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而且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更有助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促进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二)利于提升专业素质

高校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每一专业均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如建筑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除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品德优良、信念坚定、恪守职业信条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因其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获得了宝贵的实际经验,从而成为提升专业素质的良好平台。

(三)利于强化职业技能

是否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比如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欲从事规划师职业,就应具备良好的绘图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广泛而系统的知识储备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因其直接面向社会,或者直接面向对应行业企业,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大学生参与其中就能够切实了解所在行业对职业能力的大体要求,从而有利于强化职业技能,也能够提前了解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向,从而为将来顺利走入工作岗位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学院非常重视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例如,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号召,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涵盖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依托学院教授团队为专业指导教师,以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马家垄自然村为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结合专业所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在志愿服务进程中,学生志愿者遵循实地调研的要求,对整个蒋山村进行实地探勘。在完成前期实地调查、测绘等工作后,汇编现状资料以及意见建议,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上报。

此类活动很好地将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所学知识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们团结协作,活动成效显著,并受到当地媒体的宣传报道。校村合作共建美丽乡村,既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又发挥了高校专业优势,促进了人才培养。

三、立足学生实际,服务学生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特别是“90”后“0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对于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因此,志愿服务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拓展志愿服务的途径与平台。同时,要注重符合青年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需求,形式新颖、内容贴地气,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在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一)注重时尚营造

有魅力、有特色的时尚文化,最能够吸引青年一代。在志愿服务中融入时尚元素,更能吸引青年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潜力,结合自身实际帮助他人,在奉献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丰富阅历。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志愿服务,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色,更好地引领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例如,在组织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志愿服务中,就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录制“微视频”、设计海报小贴士,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推送等线上方式开展,既有利于疫情防控,也更新颖,有吸引力。

(二)实现自我教育

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也会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很多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思想进步、意志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依托专业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关注三农问题中的农村问题,特别是其中不断凸显的大城市周边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问题,开展了志愿服务和调查研究。由于志愿服务的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与专业契合度很高,且活动所在地就是学校所在区域附近,很多学生愿意参加,也便于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通过团结协作,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既参加了志愿服务,也促进了学业提升。

志愿服务已成为培养青年、成就青年的有效途径,许多大学生在服务中受到教育、不断成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得以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涵养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大学生在服务中获得关注,得到认可,树立了信心,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四、构建特色长效机制,确保科学发展

在新时代,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要率先探索和实践,高校也要建立志愿服务相关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制定奖惩措施;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教育。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实际,构建科学规范的体系,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有特色,健康发展,长效发展。

(一)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

在传统观念中,志愿服务属于实践活动,归属于第二课堂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志愿服务在学生中的吸引力,也会导致专业教师对志愿者工作的参与力度不够,使志愿活动缺少指导。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第二课堂成绩单”,明确了课程化的理念,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让“社会实践”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进入第一课堂成绩单,保证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激发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切实促进了活动的开展,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本源。

(二)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因其与专业结合紧密,针对性较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在志愿服务中为保证更好地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必须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保障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及时、有效得到专业指导。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的专业指导,成立了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聘请了十余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从而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增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高校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这也是高校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组织、平台,志愿活动才能保持连贯、稳定,进而形成常态化效应。高校可利用现有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学科优势打造志愿活动项目,也可根据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展志愿服务的实习实践基地,拓展服务平台,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与地方及企业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不断丰富基地类型,进一步提升育人成效。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就与上述提到的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志愿服务。此外,学院也与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基地,便于学生志愿服务、实习实践。

(四)加强宣传推广

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也要注重宣传推广和日常引导,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发挥辐射作用,多层次、宽角度地推动人才培养,提高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其中,获得成长,同时也因学生的不断参与促进志愿服务不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与江苏省海安县千步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连续多年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暑期义务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并通过宣传推广,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于类似的志愿服务之中;学院组织的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这些支持和肯定都极大促进了学院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五、结语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师生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完善长效机制,使志愿服务形成长效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学院专业
以志愿,致青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部分专业介绍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