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气运行理论探讨跷脉与不寐的相关性

2021-12-02 20:56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循行

林晨捷,张学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不寐在《黄帝内经》中亦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表现为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异常,如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等[1]。清代医家何其伟在《医学妙谛》中曰:“寐总由阳不交阴所致”,不寐的基本病机之一为阳不入阴,阳阴失交[2]。卫气运行失常及跷脉阴阳失调可导致不寐,因此本文基于卫气运行理论探讨跷脉与不寐的相关性,为临床从跷脉取穴治疗不寐提供理论参考。

1 卫气正常运行调控睡眠节律

卫气周流人体经络脏腑及四肢百骸,其运动方式及途径多种多样,按身体脏器的需求分布和运行[3]。《灵枢集注·营卫生会》云:“卫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卫气运行与自然界日夜更替的节律性相似,具有“昼阳夜阴”的运行规律,与睡眠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营卫生会》云:“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瞑”,卫气出入阴阳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阴阳二气的分布。昼时卫气运行至阳分,使人阳气旺盛,张目且精神振奋;夜时卫气运行至阴分,使人阴气主导,闭目且倦怠欲瞑,形成《灵枢·大惑论》所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的生理睡眠模式,使人的寤寐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

卫气的运行可受外邪内客脏腑、年老气血虚衰、肥瘦体质差异、精微化生不足、日月运行规律等因素的影响[4-5],其运行异常的原因为运行通道滞涩或卫气亏虚。《灵枢·邪客篇》曰:“今厥逆之气客于脏腑,与卫气格拒,卫气不得入阴……故目不瞑也”,若外邪内客,可使卫气运行通道不得通畅,则卫气运行失常。《灵枢·大惑论》曰:“肠胃大则卫气久留,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肥人分肉不解,循行通道不利,卫气运行迟缓,久留于阴分而不得出,可导致睡眠障碍。《灵枢·口问》记载:“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脉道滞涩不通,使人体气血运行紊乱,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阴阳平衡失常,卫气稽留不得行。《灵枢集注·营卫生会》中提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卫气通过其顺昼随夜,出阳入阴的正常运行调控着睡眠节律。

2 跷脉是卫气运行的关键通道

《灵枢·卫气行》记载:“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足少阳……以上循手少阳之分……注足阳明……从耳下下手阳明……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明确描述了卫气运行的主要轨迹,即白昼时从目起始,从足太阳走于阳经(阳分),而后下至于足,从足少阴连于五脏(阴分),又行于目形成回流。

《奇经八脉考》中对阴阳跷脉的循行走向的描述可大致概括为:从足跟分别上循躯体内外廉至头面部,两脉交于眼目后入于脑髓。李时珍言“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灵枢·寒热病》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说明阴跷脉与阳跷脉交于目内眦(睛明穴)后,遂从“眼系”(眼后与脑相连结的部分)贯入脑髓之中,而后阴阳跷脉又再次交于目锐眦,其走行方向环绕双目,入脑连髓,与眼目、脑直接产生联系。《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跷脉之剽悍,同于卫气,而皆出于眦”,提出跷脉经气与卫气皆进出于目眦,可以认为跷脉连属之目眦为卫气布散及涵藏的出入口,而卫气的运行亦是从目而始,以目为终,如此循环为周。因此,基于跷脉与卫气循行规律来看,卫气可借由跷脉司目开阖的作用,发挥其调控睡眠节律的功能,如《灵枢·脉度》所言:“(阴)跷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卫气的出入运动经于目眦,通过跷脉使双目受荣,开阖受司,维持人体正常睡眠功能。

《奇经八脉考》云:“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即阴阳跷脉分别出于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与卫气循行走向中“循项下足太阳”及“常从足少阴注于肾”的环节吻合,可以说明卫气“从阳入阴,从阴入阳”之处与阴阳跷脉起始之处在相同的区域。且《灵枢·大惑论》中论述卫气的循行异常表现为“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卫气运行若滞留在阳分,则阳分经气满盛,进而导致阳跷脉经气亦满盛,卫气运行至阴分时同理。可以说明卫气在循行周身时,应是按照“阳分—阳跷脉—阴分—阴跷脉”的次序循行,跷脉充当着卫气“从阳入阴,从阴入阳”的关键通道。白昼时卫气从阳经布散阳跷脉以振奋精神,夜间时卫气游行脏腑后涵养阴跷脉以休养生息。当卫气自身或循行通道出现异常时,皆可影响到卫气在阴阳跷脉中的“留”与“行”。卫气无法顺利进入阴分,则营卫不合,阴阳不交,跷脉无法使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变化,无法发挥其连目入脑、通卫调神、司昼夜寤寐的作用,造成“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的病理睡眠状态。

3 从跷脉取穴治疗不寐症

《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阳跷为病,阳急则奔走,目不寐”,跷脉阴阳偏颇,则不得入眠,需要通过补虚泻实来疏通经脉,调整阴阳平衡。《诸脉主病诗》对阳跷治则的论述为“一身左右阳专候,脉得阳跷六腑和,表病里安阳分愆,法兼汗下治无讹”。阳跷脉为卫气从阳入阴的桥梁,卫气在阳跷脉滞留则经气偏盛,阳跷脉为病则阳分经脉通道皆受到阻塞,导致卫阳不能交会而失眠。《灵枢·邪客》中记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选取跷脉穴位,通过“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疏通气道以利卫气通行,恢复跷脉正常功能,使阴平阳秘,寤寐可安。

“照海”和“申脉”为阴阳跷脉之起始区,经气所发之处。张景岳言其“补其不足者,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申脉也”。对此二穴施以适宜的补泻手法,可调整营卫虚实,平衡阴阳,乃为恢复跷脉功能之首选[6]。李倩等[7]通过针刺照海、申脉穴位,有效地提高了大鼠的睡眠时长。王瑞峰[8]采用泻申脉、补照海的针刺方法治疗失眠患者,痊愈率达76.7%,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率40%(P<0.05)。利用泻申脉、补照海的治疗方法用于失眠SD大鼠,可减少其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恢复失眠SD大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9-10]。

“睛明”和“风池”为阴阳跷脉的终止穴,即跷脉经气所归之处。由于跷脉的循行特点与足六经相似,因此跷脉的起止穴作用机制亦符合“根结理论”[11]。《灵枢·根结》云:“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通过“根穴”与“结穴”可通调一身之经气,使跷脉中卫气的循行恢复正常,从而改善睡眠状态。王宝凯等[12]分别采用阴阳跷脉“照海”“申脉”和“睛明”“风池”的起止四穴,采用补阴泻阳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有效率达94.3%。张淑钧[13]选取阴阳跷脉的交会穴(照海、申脉、睛明、风池)治疗不寐症,显著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综上所述,卫气正常运行以跷脉作为其循环运行的重要通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调控着人体睡眠的节律。采取补泻跷脉的治疗原则,灵活选用跷脉的穴位,根据症状表现辨证施治,并施以适宜的针刺补泻手法,使卫气运行畅通、跷脉阴阳平衡,则阴阳相交,营卫相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循行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怕冷怕热要养“卫气”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督脉循行考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