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鼻腔吹气球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78例临床分析

2021-12-03 12:07高起巧刘文波蓝彩娟李志祥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腺样体中耳中耳炎

高起巧,杨 聪,刘文波,蓝彩娟,李志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又称中耳积液,是不伴急性中耳炎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根据病程该病可分为急性(病程<3个月)和慢性(病程≥3个月)两种,主要病因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1〕。本病好发于儿童,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较高的自愈率,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也很可能自愈,一般不主张立即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及时、有效的恢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对于挽救儿童听力、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儿童成人后中耳炎发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咽鼓球囊扩张术作为一种易操作、并发症少的新兴治疗手段,成为目前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注热点〔2〕。因此,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采用鼻腔吹气球法治疗不伴有慢性鼻-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门诊诊治的不伴有慢性鼻-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0±1.4)岁;男性49例(83只患耳),女性29例(43只患耳);病程3~180 d,平均病程(80.8±4.6)d;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4例(60只患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4例(66只患耳),将患者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临床表现为耳闷塞感29例(42只患耳),听力减退35例(65只患耳),无明显自觉症状(家属发现患儿烦躁、听力下降)14例(19只患耳)。均给患儿行视频耳内镜检查提示鼓室内积液,声导抗测试均为B型鼓室图。62例能配合纯音测听者予行纯音测听检查,16例不能配合纯音测听者予行分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骨导ABR检查。急性组均提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0.5~4.0 kHz,平均听力为(42.5±1.3)dB HL);慢性组均提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0.5~4.0 kHz,平均听力为(50.0±2.5)dB HL)。

1.2 治疗方法 选择大小合适的一次性医用橄榄头后端扎紧普通气球,前端放入患耳同侧鼻腔,手指压紧另一侧鼻腔,屏气往气球内吹气,坚持1~2 min,然后放气,连续5次以上,每天治疗2~3次(患儿年龄较大或有兴趣者可多行1~2次)。若患儿鼻腔或口腔有分泌物,建议先清理分泌物再行治疗。两侧均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同法治疗另一侧。每周复诊1次,观察患儿病情转归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4年美国儿科协会、美国家庭医师协会、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和美国健康研究及质量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分泌性中耳炎诊疗的临床指南判定疗效。①治愈:听力恢复正常,无耳闷塞感,鼓膜形态恢复正常,声导抗图为A型鼓室图,声反射可引出;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听力改善,纯音测听示气导听力提高10~20 dB HL以上,但未达到正常,声导抗图为C型鼓室图;③无效:自觉临床症状无改善,听力无提高,各项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全疗程治疗,没有出现全身和局部并发症。急性组48只患耳治愈(治愈率为80.0%),8只患耳好转(好转率为13.3%),4只患耳无效(无效率为6.7%)。慢性组47只患耳治愈(治愈率为71.2%),12只患耳好转(好转率为18.2%),7只患耳无效(无效率为10.6%)。急性组和慢性组治疗无效的患儿均转为住院行鼓膜置管术治疗,治愈出院。

急性组中15只患耳于治疗1月后达到治愈标准,24只患耳于治疗2月后达到治愈标准,9只患耳于治疗3月后达到治愈标准;8只患耳于治疗3月后达到好转标准。慢性组中8只患耳于治疗1月后达到治愈标准,14只患耳于治疗2月后达到治愈标准,25只患耳于治疗3月后达到治愈标准;12只患耳于治疗3月后达到好转标准。无论急性组还是慢性组通过此方法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愈率及好转率。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最常见于6个月~4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病因,与中耳炎相关的永久性听力下降的患病率为2∕10 000~35∕10 000〔3〕。在美国,每年有2 200万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40亿美元〔4〕。2014年中国香港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为5.2%~30.7%,与国外文献报告没有显著性差异〔5〕。学龄前儿童正是语言形成及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查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发现,3岁儿童中语言能力差者占6%~8%,幼儿园中有2%~13%的儿童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在学龄前出现语言发育障碍,影响交流和阅读写作能力〔4〕。此外,分泌性中耳炎对儿童和监护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功能性健康状态也有重要影响〔3〕。

尽管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自愈率较高,但也有约1∕3的患儿可能加重。因此,找到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减少分泌性中耳炎对学龄前儿童言语发育水平及交流能力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6〕。目前,临床实践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3〕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强烈推荐临床医生在治疗无风险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时,采取观察等待措施和手术治疗。如知道中耳积液发病时间,应当在中耳积液出现3个月采取观察等待措施和手术治疗;如发病时间未知,诊断后3个月内采取观察等待措施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推荐鼓膜置管术和腺样体切除术。对药物治疗(类固醇类、抗生素、抗组胺类和减充血剂)是强烈不推荐的。临床实践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3〕中指出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监测期间,家长和医生可使用咽鼓管自动吹张,咽鼓管吹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有报道指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取得显著的疗效〔7-8〕。Stangerup等〔9〕在临床研究中,用带气球喷嘴经鼻腔自行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发现吹张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效果,但也认为带气球喷嘴经鼻腔自行吹张治疗,可能会发生耳气压伤或使鼻咽部分泌物逆行入中耳。我院仿上述方法,选择诊治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无慢性鼻-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症状,单纯采用鼻腔吹气球法进行间接咽鼓管吹张治疗,在体格检查中发现有鼻腔或口腔分泌物者先进行清理分泌物再进行治疗,未发生耳气压伤或分泌物逆行入中耳等并发症。Ogawa〔10〕临床研究报告也未发现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单纯采用经鼻腔吹气球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对于急性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都得到较高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对儿童和监护人与疾病相关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刘殿军等〔11〕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因此,单纯经鼻腔吹气球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一种无创、有效、简单易行、经济的治疗方法,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不伴慢性鼻-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者,值得临床推广。而对于伴发有慢性鼻-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本文未作研究,建议慎重选择,以免引起逆行感染导致中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腺样体中耳中耳炎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中耳炎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耳痒耳鸣小心得了中耳炎
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小儿腺样体肥大都需手术吗?
呼吸不畅,并非都是感冒
警惕不疼的中耳炎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