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2021-12-06 09:09
外语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级差比率范畴

于 丽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提 要:本文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英对应政治文献语料库展开的一项研究。 通过对比汉、英互译中译文与原文在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内选择的异同,揭示评价理论视角下政府文献翻译中不同译向译者的主体建构方式。 研究发现,在汉译英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可靠性、估值性、断言、数量、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范畴在原文与译文中选择的差异体现;在英译汉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对立、接纳、数量、体积、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资源在原文与译文中的不同选择实现。 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在不同译向的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不同。

1 引言

政府文献翻译是传播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立场的重要媒介,尽管译文受到翻译目的、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多方面的限制,但此类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文要准确反应原文的思想内容。 在译文内容准确的基础上,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译语环境中对译语读者进行主体建构。 评价范畴作为译者主体建构的重要资源,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必然考量。 但目前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政府文献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语料库对政府文献翻译中源语向译语转换时评价资源再选择的研究则更少。 为此,本文尝试以Martin 和White (2005)的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彭宣维教授主持研发的“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中汉英对应政治文献子语料库”中的文本为语料,分析政治文献汉译英和英译汉过程中,原文与译文评价意义建构的异同,探究政府文献翻译中译者如何通过评价资源的选择建构主体性。

评价理论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态度、介入和级差3 个子系统考察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主体间关系和意识形态。 依据Martin 和White(2005:42 -153),这3 个子系统内都有不同精密度的类别划分,在最精密的类别上共涉及26类子范畴,详见表1。

表1 评价系统(基于Martin & White 2005)

2 评价理论

态度子系统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 情感体现主体的情感反应;判断是基于一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约对行为的评判;鉴赏则是对事物或现象魅力、结构的平衡性与价值的评价(Martin,White 2005:43 -90)。 情感包括意愿性、愉悦性、满意性和安全性。 判断包括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 社会评判又可细化为态势性、能力性和可靠性。 社会约束又分为真诚性和恰当性。 鉴赏包括反应性、平衡性和估值性。

介入系统关注说话者参与话语的方式。 依据语篇中对话空间的缩放,分为收缩和扩展性介入。收缩性介入包括否认和公告两个子系统。 其中否认又分为否定和对立;公告包括认同、断言和引证。 扩展型介入包括接纳和归属,归属又分为宣称和疏离。 另外,介入系统关注声源的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态度的时候,是单刀直入、直陈所思,还是假借他人的观点、思想或立场,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立场(王振华路洋2010:52),即相关意见的来源是“说话者”还是“外人”(张冉冉2015:13)。 如果意义的来源是说话者,则属于内部声源,如果相关意义来自“外人”,则是外部声源。 介入系统内的否定、对立、认同、断言和接纳属于内部声源,引证、宣称和疏离是外部声源。

“级差是基于类型学( typology) 视角的等级意义模式” (岳颖2012:84),调节态度的强弱和语篇中主体介入的程度,体现主体对“语义梯度”的判断。 它在两个维度发挥作用:一是对强度或数量的评估;二是对典型性或精密性的评估。 前者称为语力,后者称为聚焦(Martin, White 2005:137)。 语力系统包括量化和强化两个子系统。 量化又分为数量、体积和跨度;强化分为品质和过程。

评价系统在建构语篇态度、价值取向和主体关系的同时,也在建构作者与潜在读者的关系、读者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 对于翻译而言,译者不仅需要立足于原文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需要基于翻译目的和译语文化,在主体认知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定位读者,而评价资源则是译者实现读者再定位的重要手段。

3 语料描述与分析方法

本文的语料来自“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中的“汉英对应政治文献子语料库”,该语料库包括汉语原文及英语译文和英语原文及汉语译文两个子库。 汉语原文及英语译文子库包括8 篇汉语原文及与其对应的8 篇英译文,即十六大报告、中国的儿童状况、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中国妇女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和关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英语原文及汉语译文子库包括4 篇英语原文政治文献及与其对应的4 篇汉译文,即布什国情咨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国经济和独立宣言。

语料的对比分析从两个维度展开:汉语原文与其英译文的对比分析和英语原文与其汉语译文的对比分析。 评价范畴的信息检索工具为UAM2.0。数据统计软件是SPSS17.0,行文中限于篇幅,仅呈现交联表的统计结果,其中计数行体现原始频率,残差行是调整后的残差值。

4 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的对比分析

本部分的语料来自汉语原文—英语译文子库。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原文与译文在评价范畴的使用上存在差异。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原文与译文的差异显著,p<.01。

4.1 态度系统内的对比分析

表2是汉语原文—英语译文与态度范畴的交联表。 译文与原文相比较,除意愿性外,其它态度范畴的频率都有所变化。 且调整后的残差值显示,原文与译文在可靠性与估值性两个子范畴上存在显著差异,调整后残差绝对值分别为3.1 和2.0,大于1.96,在p<.05 的情况下,差异显著。从调整后残差值的正负来看,英译文中可靠性资源的比例显著高于它们在汉语原文中的应用;估值性资源的比例显著低于它们在汉语原文中的应用。

表2 汉语原文—英语译文与态度范畴

可靠性是依据群体共同的评价准则,对人或其行为可靠性的评判,这种评判直接影响被评判人在群体中的威望。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倾向于选择可靠性社会评判资源自然化读者对政府行为的判断,提升受众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唤起积极评价。

估值性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评价。 与判断意义相比,鉴赏评价的对象通常是无意识的客体。汉语原文中估值性鉴赏资源的应用比例显著高于在英译文中的应用,说明英译文中对无意识客体的主观评价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译文的主观性,增强客观性。

从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在态度系统内的选择来看,在政治文献的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采用两种策略:一是通过增加对主体或主体行为可靠性的判断来自然化读者的判断,以提升受众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二是通过减少对无意识客体的价值评价来增加信息的客观性。

4.2 介入系统内的对比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英语译文与汉语原文在介入资源的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p<.01。 表3的调整残差行显示:对立、认同、否定、断言、宣称和疏离6 个范畴调整后残差绝对值大于1.96,说明在这些范畴上,原文与译文的差异显著,p<.05;引证和接纳两个范畴的残差绝对值小于1.96,在p<.05 的情况下,原文与译文在这两个范畴上差异不显著。 从调整后残差值的正负可判断,与原文相比,在政治文献的英译文中,否定、对立、认同、宣称和疏离5 个范畴的比率显著降低,而断言的比率却显著升高。

表3 汉语原文—英语译文与介入范畴

从声源的归属上看,断言是内部声源,表达说话者自身的观点和态度,即“说话者运用语言资源强势干预或插入当前语篇,坚持相关命题的正确性和价值性,并暗示任何不同或反对意见都将付出更大的人际代价”(张冉冉2015:87)。 政治文献中的主体通常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而是相应的党政机关,站在国家政治、经济立场上发声,代表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利益。 为此,对于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来讲,译文中断言的大量使用是显化主体身份、权势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对主体立场、观点的一种彰显。 另外,译文中宣称和疏离的应用比率显著低于它们在原文中的应用比率,二者均属于扩展性介入。 扩展性介入比例的缩减是英译文的对话空间在缩小。 此外,这两个范畴属于外部声源,二者在译文中应用比率的下降以及内部声源断言范畴应用比率的升高,都表明政治文献的英译文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主体的观点和态度。

4.3 级差系统内的对比分析

级差意义体现的是同一语义范畴内,语义的不同梯级。 作用是在语义范畴内建构对话空间,加强与受话者的意义协商。 卡方的统计结果显示: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在级差范畴选择上的差异显著,p<.01。 从级差的应用频率来看,英语译文中级差范畴应用的数量降低。 总体而言,英译文与汉语原文相比,通过级差意义建构对话空间的可能性降低,同时意义的可协商性也降低。

表4中调整后残差值显示:数量、品质、过程和聚焦4 个范畴调整后残差绝对值大于1.96,原文与译文在这4 个方面的应用上差异显著,p<.05。同时,基于调整后残差值的正负判断,汉语原文中数量范畴应用的比率显著高于其在英语译文中的应用比率;品质、过程和聚焦的应用比率则显著低于其在英语译文中的应用比率。

表4 汉语原文—英语译文与级差范畴

针对数量范畴在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中的应用情况,在语篇中检索发现:汉语原文中数量范畴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被省略的现象,即原文中以举例+数量范畴体现的形式,在英译文中以穷尽式列举体现;同时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数量范畴向跨度范畴转移的现象,这使译文数量范畴的观测频率和应用比率下降。 例如:

①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 /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national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and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②……用于儿童的食品、衣着和其他必需品的开支很少。 / /... and only a small part is used for buying food...

在例①中,数量范畴“等”表示,除列举出来的协会还有其它协会的存在,在译文中这种“约等”的概念被省略,而是以穷尽列举的形式出现,体现信息的精准性。 在例②中,数量范畴“很少”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生转移,转变为体积范畴。 也就是说,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中建构对话空间的策略不同:汉语原文倾向于应用量化的数量范畴;而英语译文倾向于应用强化的品质和过程以及聚焦范畴。

5 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的对比分析

本部分的语料来自英语原文及汉语译文子库。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原文与译文在评价范畴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 01。 但当p<. 05时,二者的差异主要通过介入和级差两个系统内的评价范畴体现,态度系统内各范畴应用比率的差异不显著。 因此,本节仅探讨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在介入和级差两个系统内选择的异同。

5.1 介入系统内的对比分析

从表5中计数行的观察值来看,介入系统内各子范畴在汉语译文中的应用频率都呈上升趋势。同时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译文与原文介入范畴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差异,p<.01。 调整残差行显示,对立和接纳范畴调整后的残差绝对值分别为3.5和2.7,译文和原文在对立和接纳两个范畴应用上的差异显著,p<.01。 调整后残差值的正负显示,汉语译文中对立范畴的应用比率显著高于其在英语原文中的应用比率;接纳范畴的应用比率则显著低于其在英语原文中的应用比率。

表5 英语原文—汉语译文与介入范畴

对立强调说话者或听话者的潜在期待(张冉冉2015:40),这种潜在的期待可以在语篇中通过对立资源的应用显性呈现,有时也会隐含在语篇中。 观察语篇中的翻译实例发现,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译文,译者基于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将原文中隐含的期待对立显性呈现,这使译文中对立资源的频率和应用比例得到提升。 例如:

③...inspectors, sanitizing inspection sites and monitoring the inspectors themselves. / /他们还在清理核查场所,甚至对核查人员进行监视。

④Saddam Hussein has not credibly explained these activities. / /萨达姆·侯赛因并没有对这些活动做出可信的解释。

在例③和例④中,原文隐含着“不应该”对核查人员进行监视和“应该”做出可信的解释。 在译文中,译者分别用“甚至”和“并”将这种违反期望显化体现。 对于隐含违背期望的显性体现,在以收缩性介入的方式建构对话空间的同时,可以减少受话者为捕捉这一信息所需的努力,降低信息捕捉的难度。

5.2 级差系统内的对比分析

表6显示,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相比较,汉语译文中级差范畴出现的频率上升。 级差表示语义的梯度,译语中级差范畴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义范畴内对话空间的扩大。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译文与原文在级差范畴上存在显著差异,p<.01。 表6中调整残差行显示,数量和体积两个范畴调整后残差绝对值大于1.96,差异为p<.05;品质、过程和聚焦3 个范畴调整后残差绝对值大于2.58,差异的显著性水平为p<.01。 从表6中调整后残差值的正负判断,汉语译文中数量和过程范畴的比率显著高于英语原文中的应用比率。

表6 英语原文—汉语译文与级差范畴

在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中检索数量范畴发现,汉语译文倾向于将原文的举例说明以举例+数量范畴形式呈现。 例如:

⑤This amount may fluctuate, depending upon inflation, the cost of living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family. / /随着通货膨胀的起伏,生活指数及家庭住址等因素的变化,这个标准可能上下浮动。

例⑤英语原文中只是列举影响因素,而在汉语译文中却添加“等”约数成分。

另外,英语原文中以跨度范畴体现的级差意义,在汉语译文中倾向于以数量+跨度的形式体现。 例如:

⑥By 1991 ... ranging from street-light repair to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from data-processing to management of local golf courses. / /到了1991 年……来履行原属市政府的一系列职务,从路灯维修到固体垃圾处理,从信息处理到本地高尔夫球场的管理,等等。

在例⑥的英语原文中,职务范围通过跨度范畴ranging from street-light repair to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from data-processing to management of local golf courses 体现;而在译文中,则在跨度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系列”和“等等”两个数量范畴。

对于过程范畴而言,除基本保留原文的过程范畴外,汉语译文中倾向于添加过程范畴,将原文置于一个统一的大环境中考虑,从而使过程范畴的应用在译文中显著增加。 例如:

⑦Although the American economy has transformed itself over the years, certain issues have persisted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 /虽然多年来美国经济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些问题从建国初期直到如今始终存在。

例⑦英语原文只是表明美国经济在变化,但译文中用过程范畴“也”表明其它国家的经济也在变化,美国只是其中之一,体现出译者视角的选择。 与原文相比,译文中体积、品质和聚焦3 个范畴的应用比率则显著下降。 但结合各范畴的原始频率来看,品质范畴在译文中的比率在上升。 也就是说,这种应用比率下降是由于其它范畴应用比率上升导致的被动降低。 对于体积范畴来讲,原文与译文的原始频率差异是“1”,译文中应用比率的显著降低,同样是由于其它范畴的比率上升导致。 而聚焦范畴,与原文相比,在译文中的原始比率和应用比例同时下降,且具有显著性。 对照翻译实例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中的聚焦范畴在译文中存在省略现象。 例如:

⑧I ask you to protect infants at the very hour of their birth and end the practice of partial-birth abortion. / /我请你们自婴儿出生之际就爱护他们,停止实行晚期人工流产。

例⑧译文省略英语原文中的聚焦范畴very.聚焦是对范畴成员典型性和信息精确性的评价,它的省略使事物以原型范畴或精确信息的形式呈现,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终止与受话者的意义协商。

6 结束语

对政治文献的翻译,客观上要求译文在准确体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为实现翻译的目的并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译者要重新定位和建构读者关系。 在汉译英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建构要借助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 通过原文与译文在这3 个系统内的不同选择,彰显文内主体身份;通过对主体或其行为可靠性的判断,提升主体的可靠性。 在英译汉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介入和级差系统内的不同选择体现,调整讲话者和受话者的关系以及信息的可协商性。 在政治文献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中,评价意义的选择存在差异;在不同译向的翻译中,评价意义和读者建构的方式不同。

猜你喜欢
级差比率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纵向渗透率级差对注水井吸水特征的影响
比率和比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