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12-06 09:09刘桂玲
外语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话语

刘桂玲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提 要: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将思政教育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进而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日常话语,这一话语体系的重构有助于使课程思政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本文提出以课程为依托、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容为主线、以互动为主要方式的多维度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立体架构和开展路径,利用多种新媒体教学媒介、增补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开展跨语言和跨文化比较活动、创设语境评价思政元素的内化等多元的教学活动,使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藉此综合英语课程在打开文本空间的同时,扩展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理空间,引领学生步入社会空间。 学生藉由课程思政可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发展成为有家国情怀的人。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融入和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 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①),课程思政也已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教学实践阶段。

外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不仅聚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须要培养价值观(Curdt-Christians, Weninger 2015:1 )。 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既是学科教学的体系和目标,又是人文教育的媒介和依托。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外语课程是高层次人才接触外国文化、思想和理念的最前沿,因此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近三年,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语界解读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关注新时代、新文科、外语类专业教学新指南语境下课程思政的建设(杨金才2020:11,程京艳2021:121);在中观层面上,论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刘正光等2020:4),探索外语教学中国家意识的培养;在微观层面上,探索教材开发(孙有中2020:46),教学设计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具体课型中思政教育的开展(文旭2021:71)。 高校外语教师不仅在一线教学中对课程思政进行有益的尝试,而且积极参加相关赛事和研讨。 2020 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得到全国高校教师的热烈响应。 2021 年“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召开,同年首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研讨会”召开。 这些教研活动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方面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

课程思政要因学科和课程而异,因此如何将思政融入课程并落地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心。 外语课程思政亟需解决思政与课程的对接和融合,因而本文在思辨能力视域下,探索如何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依托,以目标和成果为导向,发挥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促使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

3 外语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建构

外语课程常直面体制、信仰、观念的冲突,因而课程思政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和切入点显得尤其重要。 思政教育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课程思政要解决意识形态和认识方面的问题,但是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受外语教师专业背景的制约,不能采用政治话语体系。 外语教师如同其他学科专任教师,缺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无法运用政治话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此外,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们的教学内容和主要目标都不同。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意识教育孕于专业教学中,用政治话语进行教学不仅无法传授学科知识,也无法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可见,教师在主导教学活动时采取何种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外语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是将思政教育隶属的政治话语转变为与专业教学相匹配的话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所采用的话语体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高校专业教学中,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的传授需要采用学术话语进行。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需要满足专业教学的知识体量和体系需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须从既有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隐含于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须凭借学术话语,因而思政教育须转化成学术话语表达。 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在内容方面要与课程的知识模块相关联,课程思政在形式方面要借用学术话语体系来传达。

课程思政的一个方面是家国情怀,即在国家层面上公民该具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外语教材的载体通常是英语国家出版的各类语篇,外语课程以人文教育为目标,因而综合英语教材多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人生、社会这些主题以人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 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须融入相关的主题知识并借助这些人文学科的核心术语来传达。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被动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化、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老文明的精华、价值体系的精粹融入其中并彰显其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需要教师内化和践行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而且能以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表述和传达。

课程思政的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即个体层面上的人格培养。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综合英语课程面对的是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这个时期学生面对亲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与异性建立正式关系。 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要与教材中的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等主题相结合,并借相应的学术话语来阐释,同时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将人文知识与个体经验和现实生活关联会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认知。 思政作为政治话语藉由教材的主题蕴于人文知识中,这一过程将政治话语体系转换成学术话语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人文知识可以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从而转换成日常话语来表述。 通过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再将学术话语进一步转化为日常话语,课程思政才能有效地融入外语教学中。 在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及个体体验相关联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具身认知,这样思政教育更容易实现内化。

在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首先需要将政治话语转化为适合教材内容的学术话语,进而将学术话语结合受众的背景和经验转化为日常话语。 话语体系的转换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4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架构和路径

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的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培养目标是课程思政的根基,课程思政需要正确协调和融合育人和育才两个方面(刘正光等2020:4)

随着《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相继颁布,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变为熟练的语言技能、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外语教学不仅着力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而且着眼于专业基础的夯实、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课程的教材通常以语篇为载体,其课文遴选都紧扣这些能力,从内容方面为英语专业学生做好语言学、文学、文化、历史、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夯实专业基础和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会接触到大量的教学材料,但他们对这些内容要经过思考和辨别才能接受或批判,所以思辨能力非常重要。人文学科的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论证的构建和解构过程(Brookfield 2012),以评价、解释、推理和反思为能力目标,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考方法、思考习惯、思考能力和思考质量的总和。

思辨是在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积极地生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包含论证的逻辑、论据的运用、观点的客观性及创新意识,思辨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将从教人员、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适合的教学素材、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思政元素都是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综合英语课程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内容为主线、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架构,以达到学科体系、思辨能力和价值塑造等教学目标的多元统一(见图1)。

图1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立体架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定调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灵魂,而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教学对象,因而教学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要以教学对象为中心,根据教学对象的状况、需求来开展,课程思政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和对教学主体的观照下实施。 根据教学对象教师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借助合适的教学媒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材料、教学媒介和教学活动并贯穿始终,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素材通常是英文原版语篇,以视觉和听觉传输为媒介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声音、图像及文字媒介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达到课程设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 综合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是目标语言基础的夯实、学科体系的形成和文化常识的积淀;能力目标主要聚焦于思维的深化、表述能力的提升、互动水平的提高。 在获得相应的学科体系和思辨能力基础上,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养成、对国家产生政治认同、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架构是三维一体的,即教学设计、思政元素和教学目标3个维度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即教学素材、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要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 在以教材所呈现的西方文化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互动话题进行思考,经过比较、对比、例举、反思形成自己的判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学生形成观点、表述思想、互动交流是能力养成的表现。 在知识体系形成和能力提升的显性目标背后,学生会产生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从而实现外语教学的隐性目标(见图2)。

图2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5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针对各种课程所编写的教材有完整和分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教学主导者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时代背景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外语课程思政契合全员、全方位和全程育人。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全员育人”的具体表现,即不仅思政课教师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专业课教师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全方位”意味着从空间角度而言,育人处处发生。 例如,很多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入学时没能确立下一步的人生目标,他们对大学生活感觉新鲜且迷茫。 为此,笔者会在padlet 上创建笔记墙请高年级学生乃至毕业生给新生写下寄语,同时新生写下自己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期待与展望,新生通过了解学姐学长的心路历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这堵笔记墙成为新生专业教育第一课,也成为他们日后抒发情绪和解压的平台。 新生通过反思得以成长,学姐学长也通过网络空间参与到“育人”活动中。

从时间维度而言,思政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教学媒介的采用、教学素材的选取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融入思政元素。

5.1 教学媒介

呈现外语课程教学材料的形式有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多种媒介。 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介不仅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而且有助于显性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时增强隐性教育的成效。 教学中学习通和雨课堂等平台不仅能辅助线上、线下教学材料的共享和效率提升,而且能使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教育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利,进而赋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此外,在教学评价环节利用kahoot 等软件不仅能够将词汇和理解测试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而且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到即时的评估与反馈。这些新媒体平台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有奇妙的感受,而且促使他们研发电子产品的学习功能。

国内外新媒体平台在课外学习中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和进展,课外阅读的任务是关注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和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学生的产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前演讲环节学生呈现国内外事件及网络热词,二是结合文章主题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和时事热点及其起源和发展脉络,提出问题供小组讨论。 在这种以语言为外壳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扩充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关注国际形势,听见不同媒体的声音,在思考、对比和互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判。

5.2 教学素材

语言教学要以特定的教材为载体,但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需要进行教学材料的增补。 国外出版的报刊、图书、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为语言教学提供地道的语言素材,但这些材料中包含西方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这些会对受众的价值观和人格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语教材不仅是目标语言的载体,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Gray,Block 2014:45)。 所以,在增补课外材料时教师须特别谨慎,不仅要选择多元化、多视角、多学科的著述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要过滤掉包含错误、极端思想的材料。

综合英语教材是以语篇为载体,以主题为模块,聚焦语言、文学、文化、科技、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具体的语言知识、学科能力及情感目标。 课程思政元素要与语言知识相关联,以学科能力为导向,与情感目标相对接,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制与道德修养等展开(《纲要》)。

综合英语教材的主题多是关于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相比而言学生缺少对汉语的理性和感性认知。 鉴于此,可以围绕篇章主题增补对应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相关材料。 我们选择国外主流媒体和国内外语出版物中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材料作为教辅材料,这些材料能够保证语言的纯正和报道的真实。 这些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本土文化意识,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对外宣传本国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中外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异同,学生能做到文明互鉴和客观地看待中外文化。

5.3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评价的方式,而教学评价的方式决定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所以教学设计要服务于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 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宽度、学生观点的深度及思维的广度,教学中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Johnston 2003:49)。

英语论著中论述语言复杂性的篇章通常以英语为例,聚焦印欧语系语言的特征,学生在获得语言基本理论的同时,对汉语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学生查阅资料,用英语介绍普通话、家乡方言、英语的区域和社会变化,语言的多样化特征清晰可见。 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而且深化他们对语言变体的社会功能及语用功能的理解。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对比英、汉语特征,分析两种语言异同背后的理据,学生在思考和互动中能了解中外地理、历史、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本国及他国文化的兴趣。 一方面,学生通过彼此的展示对中国各省区及汉语语言变体加深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汉语不同方言之间以及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异同的比较,认识到不同语言和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5.4 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学是从制定教学目标到进行教学评价的闭环,预期教学成果成为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要素,Biggs 和Tang(2011:32)认为,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学活动决定教学评价的方式,而教学评价又会反作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评价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反之教学活动又须对标教学评价。

在思辨能力视域下,通过细致和科学的设计,思政元素能够系统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但是这些思政元素是否能够内化尚须依靠教学评价得以确认。 综合英语课程考试主要对词汇、语法和阅读、写作方面的考察,对于知识体系的考察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思辨能力的考察往往要通过语言的运用,而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情感目标的考察必须借助情景创设来开展。 因而在教学评价中,增设展示和创造性的活动对于这一目标进行验收。 例如,在针对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活动之后,开展学生用海报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而教学评价的实施者是来参观的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这些外国友人的相关信息会提前告知给学生。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判断哪些文化要素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根据受众的背景选择哪些符号进行展示,采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对其进行客观的和全方位的展示。 因为活动是有外国友人进行评价的真实场景,所以学生能够根据来访对象目标明确地在海报上设计对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宣讲。 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开展,例如,模拟联合国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国家形象意识。 通常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抽签决定代表哪一方,抽签决定的益处就是使学生不仅熟知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能够阐述相应的主张及依据。 以上活动的评价者主要是教师和大会发言的嘉宾,针对每一场活动,与会者都有扫码投特定票数的权利,活动结束后所得票数折合成相应的分数。 在这些创设的情景和语境中,不仅学生能够在积累文化常识的基础上尝试语言交际,而且因为听众即是评价者,所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立场以及观众的接受度对于语言交际进行有效的设计。

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综合英语课程的评价也需要针对立德树人的情感目标进行相应的设计,如果忽视对情感目标的教学评价,那么课程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因而要创设特定的场景和语境,以确保课程思政元素得以内化。 在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中,根据语篇主题、结合学生背景、联系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藉由比较、对比、讨论、评判等学生提升思考力和判断力,在情感认同基础上取得思想认同,在思想认同基础上取得政治认同,从而完成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民族和国家意识的提升。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教材和课程特点将思政教育所属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进而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日常话语,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使课程思政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本文提出以课程为依托、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容为主线的多维度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立体架构和开展路径,并讨论思辨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利用多种新媒体教学媒介、增补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开展跨语言和跨文化比较活动,创设语境考查思政元素的内化,从而使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综合英语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打开文本空间的同时,扩展学生的心理空间,引领学生步入社会空间。 藉由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发展成为有家国情怀的人。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 /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 -06 -01)。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山教你学外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